很多人到北京旅游,最迫不及待想去看的莫过于故宫了,也就是旧时的紫禁城。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是“禁区”,因此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在明清时期,紫禁城的
很多人到北京旅游,最迫不及待想去看的莫过于故宫了,也就是旧时的紫禁城。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是“禁区”,因此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在明清时期,紫禁城的内部结构虽然整体未变,但是具体到某个宫殿陈设却有很大变化,比如金銮殿里面就不一样,究竟明朝和清朝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刚登基不久便决定迁都北京,于是他按照南京明皇宫的结构,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紫禁城,前后耗时长达十四年,动用了30多万劳工,收集了天下最好的木材和石材,最终成功建造了这座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在紫禁城的六百多年时间里,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掌管天下,虽然在此期间紫禁城也多次失火,但最终经过修缮也都焕然一新,不过每一次的修缮既保留了前代宫殿的影子,也添加了当时的元素,这一点从太和殿上就能体现。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位于紫禁城的轴心位置,也是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与其他宫殿相比,金銮殿占地面积最大,约2400平方米,装饰也最为奢华,不仅用到极其少见的五彩花斑石铺地,还用了更加珍稀的金丝楠木做梁柱。史料记载,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完工,在当时叫“丰天殿”,后因火灾被毁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修,嘉靖皇帝为了让自己有功绩,便更名“皇极殿”。后来,清顺治皇帝登基为了万象新,又改成“太和殿”,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所有的宫殿中,太和殿的内部陈设最为讲究,进入内部会给人一种很宽阔和高大的感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间6根金光闪闪的盘龙柱,全部都是用金丝楠木雕刻贴上金箔制成,它们围绕在宝座的四周,就仿佛是六条龙在盘旋着。然后,目光被宝座牢牢地吸引着,它是一件髹金雕龙木椅,陈设在高约2.5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宝座的靠手和圆柱上也都蟠着金龙。人们常说,天下的中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而太和殿的中心就是这把宝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宝座的左右两侧,还有一副对联“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大意就是皇帝治理天下不敢懈怠,希望上天庇佑永保安宁;此外在宝座上方还有一块匾额,上书“建极绥猷”,而且还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大概意思是皇天在上,对天下黎民百姓有神圣使命。在宝座的后面,是一件金漆雕龙的屏风,前面则是四个紫檀木的台子,上面还陈设四样不同的东西,从左往右依次是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也都表示了吉祥的含义。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和殿陈设,也是清代帝王时期的模样,然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明朝的陈设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明代时期宝座的前面有一道铜丝鎏金的帘子,神奇的是皇帝坐在宝座上可以透过帘子看到外面,但殿堂上的大臣却看不到里面,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百叶窗一样。如此的设计保持了皇帝的神秘性,即便是皇帝躺在宝座上给群臣开朝会群臣也都不会知道,甚至有时候皇帝还能偷懒不去朝会,就让太监假装皇帝就在宝座上坐着,比如万历皇帝就这样。
除了帘子之外,宝座东西两边还有四个柜子,高约166厘米,宽约112厘米,据史料记载也金漆雕龙外观。不过,柜子还不是最主要的陈设,重要的是里面有众多的宝贝,据说是商周时期传下来鼎彝之器,象征着皇权正统,但可惜这四件龙柜都在火灾中被毁,里面的鼎彝之器也早已不见踪影。不过,近年来有专家表示,鼎彝之器后来存放在圆明园,最终被八国联军洗劫。上文中提到的铜丝鎏金帘子,也在大火中被溶解,于是到清代之后帝王们就不再用帘子,而是直面百官。
太和殿还是那个太和殿,金銮殿也还叫金銮殿,经过600多年的变迁,见证两代王朝的兴旺。明代的陈设也好,清代的陈列也罢,不管帝王们如何改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能过上好日子就行,但很显然明清帝王没有做到,只有到了现代全国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才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参考资料:
《紫禁城六百年》作者:李文儒,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1、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2、中和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3、保和殿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是明清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
扩展资料:
宫殿用途: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2、中和殿
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耕用的农具。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3、保和殿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
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这样的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者一般须经过乡试、会试考中贡士方能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的仪式十分隆重,举行时间有过几次变动,清初曾规定在四月初,后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1745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定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和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和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和殿
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宫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举行大典时,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上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