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曹操手下有着著名的“五大谋士”:贾诩,郭嘉,程昱,荀彧,荀攸,而陈寿更是认为贾诩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曹操手下有着著名的“五大谋士”:贾诩,郭嘉,程昱,荀彧,荀攸,而陈寿更是认为贾诩、荀彧,荀攸功劳盖世,在《三国志》中将这二人合为一传。
相比较其他四人的主动投诚,“毒士”贾诩在投靠曹操前,不仅让曹操吃了大亏,甚至差点要了曹操的命。
贾诩为什么要这么做?并成为曹操手下少有得以善终的人呢?
被誉为“毒士”的贾诩究竟出过多少毒计,影响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汉末三国最神秘的谋士。
一语开三国贾诩字文和,是西凉武威郡人,因为贾诩早年间实在是其貌不扬,因此史书上对于这方面记载甚少,用现在的话来说贾诩长了一张大众脸。
但就算这样,当时的一些名人士大夫对其貌不扬的贾诩另眼相看,比如西凉名士阎忠就认为贾诩有着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张良的那样的智慧,日后必成大器。
贾诩成年之后被举为孝廉,入朝为官的时候,曾偶遇当时著名评论家许劭,许劭一见到贾诩就惊讶不已,对旁人说道:“此子日后必生祸端!”但贾诩长得实在普通,也就没人在意。
但贾诩为人聪慧的一面很快就展现出来了。
话说贾诩在朝廷当官不久就因病辞官回西凉,没想到路上遇到了叛乱的氐(di,第一声)人,这些氐人抢劫杀戮过路的行人,把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杀了。
轮到贾诩的时候,贾诩不慌不忙的和氐人首领说道:“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你们别杀我,我外公一定会派人用重金来赎我回去的。”
这些氐人非常惧怕当时镇守西凉的太尉段颎,生怕因为杀了贾诩而得知段颎,于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贾诩,最后还把贾诩护送回家了。
就这样贾诩靠着自己的聪慧与随机应变救了自己一命。
公元189年,刘氏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与他为敌的宦官集团,不顾曹操等人的劝阻,执意招镇守凉州的董卓进京诛杀宦官,结果还没等董卓来,何进自己先被宦官杀了。
而何进手下的曹操、袁绍等人为了给何进报仇,在京城大肆屠杀宦官,等董卓来到了京城之后,城内混乱不堪,拥有着强大军队的董卓便依靠武力把持了朝政,史称“董卓之乱”。
后来天下诸侯不满董卓的所作所为,于是组成联合军讨伐董卓,董卓为了避其锋芒,决定迁都长安。
迁都之后,大权独揽的董卓更加肆意妄为,最终司徒王允用美人计策反了吕布将董卓诛杀了,而后王允与吕布把持了朝政。
接下来王允为了巩固权力,开始大肆清算诛杀董卓的旧部,此时的贾诩身为董卓的部下,自然也遭到了迫害,无奈之下之后逃离了长安。
逃亡途中,贾诩遇到了董卓的心腹大将郭汜和李傕,贾诩便问:“二位将军欲往何处?”郭汜李傕表示董卓已经死了,我们只能逃命。
贾诩听闻后说道:“现在朝廷是王允把持朝政,他已经下了海捕文书,捉拿董卓的旧部,二位将军不管是跑到哪里,都会被抓住,到时候死路一条。
与其是死,倒不如收拾部队反攻长安,然后控制皇帝的号令诸侯,这样做不比逃命强吗?”
郭汜李傕二人听了贾诩的话感觉很有道理,于是开始沿途召集旧部,然后反扑长安。等到了长安城下,郭汜李傕的大军已经有了十万多人。
而长安城内的王允与吕布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压根没想到董卓的旧部会反扑过来,因此一点准备也没有。
结果王允与吕布被郭汜李傕打的大败,最终王允身死,吕布败逃,郭汜李傕把持了朝政。
郭汜李傕占领长安之后,并没有像贾诩期待的那样善待百姓和皇帝,反而做得比董卓更过火,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这让贾诩后悔不已。
但郭汜李傕对贾诩格外尊重,封给了贾诩大官与许多土地赏赐,贾诩心中有愧,于是拒收了这些赏赐。
正因为贾诩心中的愧疚,让他心中有了弥补的想法,于是郭汜李傕想要杀一些好人的时候,贾诩总会出来劝一劝,因此贾诩此举也救了不少人。
后来郭汜和李傕二人为了争权夺利而火拼,汉献帝也是得到了贾诩的帮助才得以逃出长安。
但是不管怎么说,正式因为贾诩当初劝说郭汜李傕反攻长安,才有了后面发生的乱世,可以说是贾诩开启了汉末三国乱世的“序章”,所谓“一语开三国”,正是如此。
这便是贾诩出道之后出的第一条“毒计”。
而贾诩后面出的计策,更是直接让贾诩成为了汉末三国最顶级的谋士。
周旋于宛城,震惊中原由于占据长安的郭汜李傕二人互相争斗,贾诩为了避祸就逃出了长安。最终郭汜李傕二人纷纷兵败身死,贾诩无奈只好暂时投靠了董卓旧部张济。
而张济因为讨伐荆州牧刘表而失败被杀,贾诩又转投了张济的侄子张绣,成了张绣手下的谋士。
公元196年,占据宛城的张绣认为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占据中原的曹操,于是与荆州牧刘表冰释前嫌,组成了联盟一同对抗曹操。
而此时中原方面的诸侯所剩无几,就是曹操与袁绍两家了,而曹操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以全力对抗袁绍,于公元198南征张绣。
当曹操的军队包围宛城之后,听闻消息的袁绍便趁着曹操内部空虚,意图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都,曹操得知袁绍的意图后连忙取消了对宛城的包围,撤军了。
张绣听闻曹操撤军之后,便率军追赶,此时贾诩出来劝阻说:“曹操用兵诡诈,此次退兵必留下伏兵掩护,不可追击”。
张绣不听,执意要追击,果然中了曹操的埋伏,大败而回。等张绣回来之后,贾诩又出来劝说道:“张将军快快率军追击,此次必将大胜!”
张绣忙问为何,贾诩说道:“先前将军追击失败了,因此曹操必然放松警惕,所以将军此次再去追击必然获胜。”
张绣这次听从了贾诩的建议,追击曹操,果然大获全胜,回来之后张绣对贾诩的料事如神大为钦佩。
最终张绣认为和曹操的力量过于悬殊,最终还是投降的曹操,曹操大喜,于是率军进驻了宛城。
曹操这个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好色,而且喜欢别人的妻子,因此当曹操见到了张绣的婶婶邹氏时,就色心大起,居然让邹氏来侍寝。
但邹氏毕竟是张绣的婶婶,这对张绣来说是奇耻大辱,加上曹操时不时地接近拉拢张绣的心腹大将胡车儿,这让张绣寝食难安,便问贾诩如何是好。
贾诩说道,此时的曹操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最得意忘形的,因此也是最放松警惕的时候,如果我们这时候突然反叛,定能打的曹操大败而逃。
于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对曹操谎称说部队要换防,在经过曹操军队大营的时候,突然反叛,袭击曹营,而曹操的大军此时一点准备都没有,被张绣打的落荒而逃。
此战曹操可谓是败得相当彻底,他最中意的接班人,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心腹大将典韦都战死了,曹操本人也“仅以身免”,惨的不能再惨了。
后来曹操与袁绍的斗争进入到了白热化,而张绣这样的小诸侯就要面临“战队”的问题了,是跟随曹操还是跟随袁绍。
张绣召集手下商议,而张绣的手下绝大多数都认为应该跟随袁绍,因为袁绍手下兵多将广,曹操势单力薄,跟随曹操没有未来,此时只有贾诩表示要跟随曹操。
张绣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就对贾诩言听计从,忙问为何。贾诩说道:
“袁绍兵多将广是不假,而正是如此,我们绝不能加入他们。正所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袁绍那么多人自然多我们一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不可能重用我们。
而加入曹操对于曹操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因为曹操一定会不计前嫌的重用我们的,而且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名正言顺,因此加入曹操阵营才是唯一的出路。”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的曹操,于曹操来说,张绣和贾诩是他的杀子仇人。
但是曹操是何等度量的人,他为大局着想,并没有难为张绣和贾诩,相反对于这二人的相投曹操大喜过望,立马封予张绣高官厚禄,官位甚至高过了曹操手下的夏侯诸曹。
而对于贾诩的来投,曹操更加欣喜万分,全然不计他的爱子爱将之死,可见曹操度量之大,连贾诩本人都感慨万分。
因为曹操知道,想要夺取天下,就需要贾诩这样的人帮助。而贾诩在宛城的三次献计,更加证明了贾诩是这样的人。
但对于曹家来说,毕竟是杀子之恨,没那么容易化解的,虽然曹操没有报复张绣,但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还是清算了张绣和他的儿子。
而贾诩,却能明哲保身,最终寿终正寝,这也是贾诩的过人之处!
平定西凉,急流勇退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攻占了荆州,接着意图吞并江东,于是赤壁之战爆发。而在赤壁之战前夕,贾诩曾劝阻曹操说道:
“现在是冬天,我军将士多是北方人,容易水土不服,染上疾病,不能作战,现在应该巩固现有战果,稳定荆州局势,等来年开春在去讨伐东吴。”
可曹操不听执意发动赤壁之战,结果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曹操便对贾诩言听计从。
赤壁之战后,死伤惨重的曹操已然无力南下,于是把目光投向了盘踞在西凉的诸侯,马超和韩遂,于是曹操派遣长安太守钟繇率军西进,做出要进攻西凉的架势。
马超和韩遂见状,认为不如先先下手为强,于是联合起来集结了精兵十余万进攻长安,钟繇抵挡不住,只得弃守长安,退守潼关。
曹操听闻消息后,亲率大军来到潼关与马超韩遂交战,这就是著名的“潼关之战”。
战斗初期,马超韩遂仗着西凉兵马勇武,一度打得曹操军连连败退,这就是著名的“割须弃袍”的典故。
后来曹操问计于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道:
“马超韩遂是联军作战,而联军作战最忌讳的就是主帅不合。我听闻曹公与韩遂是故交,可以写疑信给韩遂,然后越韩遂见面,这样就可以离间韩遂与马超的关系。”
于是曹操按照贾诩的计策去做了,写了封信给韩遂,故意在信中涂涂改改,让马超一看就认为是韩遂故意改的。
接着曹操故意要求要和韩遂在战场上见面谈事情,还不许马超靠近,这更让马超心生怀疑,认为韩遂勾结曹操图谋自己。
最终果然二人中了贾诩的离间之计,反目成仇,顿时马韩联军内部大乱,而曹操乘机一举击败了联军,从而一举平定了关中与西凉地区。
平定了西凉地区之后,曹操的威望无人能及,于是在公元216年,曹操受封“魏王”。而称王之后的曹操也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立谁为储君。
曹操的诸多儿子中,只有曹丕和曹植最有希望成为储君,曹操内心更偏向博学多才的曹植,但曹操内心有不太确定,于是征询群臣的意见。
群臣的意见说法不一,但只有贾诩默不作声,不表态。
于是曹操询问贾诩为什么不表态,贾诩说他思考问题,曹操问是什么问题,贾诩回答说袁绍和刘表的问题。曹操瞬间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原来袁绍和刘表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立储的时候立幼而不立长,最终败亡。贾诩的意思是,想要政权长治久安,就应该立长而不立幼,那就是立曹丕为储君。
而贾诩没有直接表态,就是在旁敲侧击地提醒曹操,不要犯了和袁绍刘表一样的错误,于是曹操立了曹丕为储君。
最终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成了魏王,后来曹丕逼汉献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魏朝,史称“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曾大肆清算了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前文提到的张绣与他的儿子就在当中。但当初献计给张绣的贾诩最终却没有被清算,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曹丕看来,首先自己能够顺利继位,主要是靠贾诩暗中支持,没有贾诩支持,自己很难有现在的位置。
其次主要贾诩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在晚年基本上拒绝了曹丕的所有赏赐,告老还乡,不再参与官场上的事情,做到了真正的明哲保身!
结语
正如易中天先生的评价所说,贾诩懂得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不仅自己是三国中谋士获得时间最长,而且还保全了家人。
可以说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而贾诩之前所献的计策,无一不是精准要害的,真不愧于他“毒士”的称号!
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
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zhidao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回,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注:答《谥法考》曰: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
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zhidao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回,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注:答《谥法考》曰: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贡献过的计策有“反攻长安”“败兵取胜”“劝张归曹”等等很多计策。贾诩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谋士,他的一生之中为曹操贡献出了非常多的有用的计策,在军事上帮了曹操很大的忙。
而且因为他的计谋很多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出来的,所以虽然他的计策非常的聪明有用,但很多人还是觉得贾诩是一名毒士。他出过的很多计策,也被后世的人认为是一条条毒计。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几条,例如反攻长安就是贾诩提出来的想法。
也正是因为贾诩的提议导致两位将士在长安挑起了战乱,导致长安的百姓民不聊生,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面又重新变得混乱。虽然贾诩这个计谋是出于自身角度考虑,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它导致的结果十分严重,所以后世的人很多都因为这个计策认为贾诩一个非常自私的人。
而在后来的军事生涯中,贾诩曾经劝张绣投靠曹操。这也使得曹操手底下再添一名有用的谋士,可谓是帮了曹操一个大忙。其实当时的张绣并不打算投靠曹操,他本来想投靠的是袁绍,但是贾诩的一番论证,使他改变了自己的主意,认为投靠曹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之外,贾诩作为一个非常有能力的谋士,他的一生之中还提出了非常多的计策,帮助曹操一步一步的走向胜利。只不过他的计策很多都有一些道德方面的争议,但是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这些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贾诩之所以被称之为“毒士”,并不是国人说的,而是来自于日本游戏。
贾诩善于看透人心,手段毒辣的本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策毒辣,二是眼光毒辣。
一、计策毒辣
贾诩被称为“毒士”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贾诩一计使得王允丧身、吕布逃命,长安大乱,百姓死亡无数……这一切虽然不是贾诩所想见到的,但是毕竟缘起在他,称之为毒士并不为过。
王允自从理由美人计杀了董卓后,就和吕布一文一武垄断朝廷大权,然后大肆报复性屠杀和董卓有关系的人。董卓麾下的西凉将士们首当其冲。而且一度传出谣言称王允和吕布要杀光西凉人。于是西凉将士们纷纷人心惶惶,李榷郭汜等几个主要将领也都打算赶紧逃亡。
贾诩一看,跟着董卓女婿的他也算是董卓余孽,要是这么乱跑大家全完了。于是赶紧拦住这几个有勇无谋的西凉将领,对他们说:
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
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
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
李傕又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贾诩这个时候也知道自己这一计太过毒辣,锋芒毕露,引得众人忌惮。于是干脆跳出长安乱局,最后投奔张绣去了。
二、眼光毒辣
1)献计张绣,劝张归曹
贾诩的一生中,虽然起步很差,一开始就处于必败的董卓阵营;但贾诩硬是一步步算计,在西凉兵败的危局之下,成功的脱离苦海,又带着张绣击败曹操,投降曹操,最后成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最后还跟对了曹丕。
贾诩在张绣麾下的时候,张绣联合刘表、袁绍对抗曹操,曹操虽然屡次击败张绣,但是因为刘表和袁绍的关系,一直不能完全稳定局势。
一次曹操击败张绣后,因为袁绍的关系迅速撤军,张绣觉得这是好机会,决定去追击,贾诩劝张绣说:别去,去了必败。张绣不听,结果果然有伏兵,吃了个败仗垂头丧气回来了。贾诩呵呵一笑,说:你赶紧追曹操啊!
张绣:先生我知道错了,我一定听你的,你就别啥讽刺我了!贾诩:谁顾得上讽刺你?现在追赶曹操,一定能取胜!别说了,赶紧走!于是张绣再一次追击曹操,果然取胜而回。
张绣问:同样是追击?为啥第一次败了,第二次就赢了?
贾诩说:这个很简单啊。曹军紧急撤兵,曹公必然亲自断后,在用兵上我们都比不过曹操,所以必败。但是曹操撤军肯定是后方不稳,一旦击败了追兵,曹操肯定要去前面指挥,后面断后的就是普通将领,而且刚刚打了胜仗,警惕不足,所以第二次追击必定取胜。
等到张绣宛城降而复叛,曹操差点死在宛城后,张绣就觉得自己这辈子估计只能和曹操作对了,毕竟曹操长子、侄子、典韦全死在宛城。等到官渡之战时,袁绍派人联合张绣,打算南北夹击曹操,张绣马上就要同意,结果贾诩站出来,指着袁绍使者鼻子骂道:
袁绍连自己兄弟袁术都容不下,还能容纳天下的豪杰吗?
一句话彻底得罪了袁绍,双方合作泡汤了。张绣急忙问:我已经得罪了曹操,你现在又得罪了袁绍,我怕是要完了,这下可咋办啊?贾诩说:我们还是投降曹操吧,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而且曹操胸怀天下,这个时候肯定不会计较我们和他的私仇的。
张绣也同意了,曹操知道后大喜过望,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在官渡之战这个关键节点,贾诩成功再次跳槽,成为曹魏集团的核心层,也为之前的旧主张绣谋了一个好的出身。
2)支持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扩展资料
贾诩的文学形象
在中国著名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亦有耀眼的表现。他初登场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以西凉谋士身分从属于董卓集团余党李傕、郭汜阵营。当时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难,贾诩建议他们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
可是李傕等人却擅权暴虐,欺凌帝上,甚于董卓。第十回中,西凉马腾、韩遂东征勤王,贾诩劝李傕深沟高垒,不与接战,待西凉兵粮尽退兵加以追击,结果亦大败马、韩。李、郭掌权期间,贾诩一直引导他们安抚天下,征用贤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复。
第十三回,李、郭失和,互相攻讨,一劫天子一劫公卿,长安大乱,贾诩与左灵被李傕任命负责监押帝后车驾。但贾诩当时仍心系汉室,答应献帝尽力阻止李傕暴行。李傕要杀帝使皇甫郦时,亦赖贾诩等力劝才得免。
其后贾诩暗地劝喻李傕阵中的羌兵解散,又设计建议献帝以重爵加封李傕,让其暴露自身贪婪信巫的缺点,李傕军中因而士卒离心。第十四回曹操举兵勤王,贾诩劝李傕投降求赦,李傕怒欲斩之,贾诩于是离开李傕回到家乡武威。
第十六回,正当曹操与吕布鏖战时,南方传来讯息指张济攻南阳中流矢而死,其侄张绣继统其军,占据宛城,并用贾诩当谋士,与刘表结连,成为曹操南方的大患。于是曹操放下东边战线,赶赴南方亲征张绣。
大军压境,贾诩又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亦愿意接受。可是曹操因私纳张绣婶母邹氏辱及张绣,张绣怒不可当,贾诩唯有献计让张绣引军围攻没有戒备的曹操,此役令曹操几乎失陷,并折损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等。
第十八回回目以贾诩为主,是为“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曹操击败袁术后,再议征讨张绣。贾诩以将计就计之法,再次令曹操中伏,大损兵马,将领于禁、吕虔亦受战伤。
后来曹操退兵,张绣、刘表议欲追袭,贾诩认为必败,果如其言;然而贾诩又劝二人再次起兵追袭,张绣听从其计,结果大胜而还。此回尽显贾诩料事如神的本领。 直至第二十三回,袁绍、曹操分别遣使劝张绣归顺。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降服曹操。贾诩被曹操封为执金吾使。
官渡之战中,贾诩亦有随军出征,多为曹操守寨。
第五十九回,马超兴兵讨曹操,贾诩随军西征,并献离间计,致抹书予韩遂令马超疑惑,使马超与韩遂失和相攻,曹军因而得胜。第六十七回,曹操征张鲁,欲得猛将庞德归顺,贾诩献计透过贿赂杨松,离间庞德与张鲁之间的关系,亦成功令庞德降曹。
第六十八回,曹操议立嗣子,贾诩属意曹丕,故当曹操问及其意见时,贾诩淡淡地提到袁绍、刘表二人,让曹操联想到二人立幼废长终致覆灭的故事,然后决意立曹丕为后嗣。第七十八回,曹操欲筑建始殿,贾诩推荐洛阳良匠苏越;曹操夜梦三马同槽,问于贾诩,贾诩为其释虑。
曹操临终托孤,贾诩亦是顾命大臣之一。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第八十回,曹丕篡汉,贾诩建议曹丕筑受禅台以避后世之议,又劝献帝诏书禅位。第八十二回,孙权遣赵咨为使,向曹丕称臣宾服,使者到魏,亦先见太尉贾诩,可见贾诩于朝中地位超然。
第八十五回,曹丕乘孙刘鏖兵夷陵,于是遣三路兵马暗袭东吴,贾诩劝阻,曹丕不听,招致大败。最后,第八十六回,小说正式交代贾诩之死。
贾诩在演义中由第九回横跨至第八十六回,形象突出,计无不中,甚至曾令善于用兵的曹操几度败绩。其所从属势力颇多,先随李傕,再随张绣,最后事曹操曹丕两代。加上他曾助曹丕篡汉,其形象不算十分正面。
可是即使贾诩曾助李傕、曹魏这些在《三国演义》形象比较负面的势力,他的才能仍备受肯定。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视为心腹。可见其人善于交际,亦深晓乱世自保之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