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迁移到东南亚历史,古代为什么不征服东南亚

当提起东南亚国家,大部分人心中都想到的是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等,鲜少有人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文莱。
然而作为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国家,文莱其实“富得流油”。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4 18:43:38

当提起东南亚国家,大部分人心中都想到的是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等,鲜少有人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文莱。

然而作为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国家,文莱其实“富得流油”。

文莱人口少,经济却十分发达,人均GDP更是超过了3万美元。

文莱在加里曼丹岛偏安一隅,似乎和周围的国家并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在明朝的时候,文莱被称为婆罗洲。

细数文莱的建国史,就会发现文莱和中国的联系颇深。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渊源呢?

“前往婆罗洲的明朝官员”

提到文莱和中国,就不得不说起一个叫做黄森屏的明朝官员。

黄森屏(Ong Sum Ping),1339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他是熙春铺市曹巷金墩黄良辅的大儿子。

黄森屏出生时,父母将其取名为黄元寿,字昌年,号熙春。

黄元寿从小便熟读四书五经,志向高远,认识他的大人们都会说一句:“此子前途无量。”

黄元寿也不负大人们的期待,长大后果然有了一番大作为。

黄元寿生长的年代正是元末明初,群雄并起各方势力割据,企图想要推翻元朝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

在这当中,黄元寿慧眼识珠,跟随的起义首领正是日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因为黄元寿跟随朱元璋立下了赫赫功劳,所以朱元璋格外重视黄元寿。

当时黄元寿在中国南海森屏滩剿匪抗倭立下了显著的功劳,朱元璋后赐名“黄森屏”。

在大明朝建立后,黄森屏一直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后又被朱元璋给派去了云南腾冲守护边界。

因为腾冲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黄森屏在朱元璋的示意下,用重兵镇守腾冲,并在这里建造了石头城。

黄森屏性格骁勇善战,哪怕来到了云南也如鱼得水,他屡获奇功,后来被升为了云南永昌腾冲卫总兵。

恰逢这时候,朱元璋听说在东南方有一个极其富有的国家,那个国家遍地黄金,财富无数。

刚好黄森屏又在云南戍边,朱元璋便令黄森屏出使,去探个究竟。

黄森屏其实并不想听从朱元璋的命令,他是个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去云南已经算得上远征了,如今还要去遥远的婆罗洲,这令他内心十分痛苦。

在明朝,黄森屏已经有名有利,纵使他并非站在权利顶峰的人,但黄森屏内心已经感觉足够了。

然而皇命难违,即使黄森屏内心有诸多不愿,但他却只能带着部队和家人往婆罗洲前行。

黄森屏在这一路上并不安稳,反而还遇到了很多的艰难坎坷。

那时候缅甸战乱,为了躲避战争的祸害,黄森屏只能带着家人和士兵在海面上四处躲藏。

然而在黄森屏即将抵达婆罗洲(如今的加里曼丹岛)时,他们一行人不幸遇见了海啸。

面对天灾,黄森屏一行人无力抵抗,这个船队遭到了灭顶之灾,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包括黄森屏在内的寥寥几人。

黄森屏登陆时是在东加里曼丹的一条大河河口,很多船上的人活了下来,但都折胳膊断腿。

后来迁移到这里的人,将这个河口称为"支那巴唐岸河(Kinabatangan)",意思是“中国人断手之河”。

因为同行的人死的死,伤的伤,黄森屏自然无法完成朱元璋安排的任务。

若此时回去,没有完成任务的他肯定会因此获罪。

加上朱元璋曾清君侧,有过功劳的大臣们都被怀疑,有的甚至全家被灭门。

黄森屏很害怕自己若回去,会被朱元璋以此为由抓到把柄,将自己的九族斩杀。

思考再三,黄森屏决定先在此地驻扎下来。

“成为当地的王”

黄森屏没有料到,自己在断手河流域的势力居然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

黄森屏来到断手河时,首先还是决定开展自己的淘金工作。

但当时断手河流域的环境条件格外艰苦,甚至黄森屏他们想要吃东西,都需要靠钻木取火。

而且最困难的是,附近还生活着当地的番人,这些番人几次三番和黄森屏一行人发生冲突。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黄森屏也察觉到不行。

他作了两个决定,一是武装自己的队伍,以此获得自己的话语权。

第二个决定是,黄森屏决定与当地的番人搞好关系。

黄森屏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带兵打仗经验,他很快就带领着当地的中国人在断手河流域飞速发展。

因为他的出色才干,当地的华人也十分尊重他,将他推举成为了华人领袖。

黄森屏本身的力量强大了,他的威名也在断手河流域传了出去,那些当地的番人也开始惧怕起黄森屏一行人。

华人按照中国的叫法,依旧称黄森屏为“总兵”,而当地的番人则是称呼他为“拉阁”,也就是王的意思。

虽然黄森屏并不认为自己是王,但也可见他在当地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华人政权,拥有足以威慑当地番人的强大力量。

因为黄森屏骨子里的仗义和乐于助人,他拥有强大实力后,并没有想去吞并周围的番人部落。

相反,黄森屏一直在和周围的邻国、部落搞好关系。

“与渤泥国国王合作”

在当时的东南亚有一个叫做渤泥国的小国,这个国家就是如今文莱的前身。

当时的渤泥国国家弱小,兵力微弱,经常受到周围国家,如印尼、苏禄之类的打压。

渤泥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走投无路之下,渤泥国国王想到了对外求助。

渤泥国国王很快便找上了黄森屏,希望他能够帮助渤泥国解决面前的危机。

为了能够和黄森屏搭上关系,渤泥国国王还主动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森屏。

渤泥国国王希望能够通过这一层姻亲关系,让黄森屏真心实意帮助渤泥国。

而且渤泥国国王还许诺黄森屏,若是能够解决渤泥国的外忧内患,他许诺自己可以和黄森屏一起管理国家。

渤泥国国王将黄森屏设立为渤泥国的麻那惹加那,这个地位通俗易懂来讲就是“并肩王”。

黄森屏没有理由拒绝渤泥国国王的请求,很快黄森屏便和渤泥国结成了同盟。

在同盟期间,黄森屏带着他的军队屡次击败想要进攻渤泥国的印尼、苏禄等敌国。

在黄森屏的手下,渤泥国很快便止住了亡国之势,而且还变得越发强大了起来。

渤泥国国王发觉黄森屏十分骁勇善战,更是不能让这个宝贝与自家为敌。

为了能够巩固黄森屏和渤泥国之间的关系,渤泥国国王还让自己的亲弟弟娶了黄森屏的妹妹黄远丽,并且黄远丽还获得了“中国断手河公主”的称号。

在这期间,明朝太祖皇帝还再次派了使臣来到渤泥国。

渤泥国国王从中窥探到了明朝强大的国力,因此更加信任从明朝来的黄森屏一行人的华人政权。

在渤泥国国王和黄森屏合作的此后三十年里,黄森屏一系开始世代与渤泥国王室联姻。

黄森屏本人也成为了一个重臣,有着显赫的地位,甚至不亚于渤泥国国王。

黄森屏对华人和外国甚至直接以渤泥国国王自称。

在黄森屏与渤泥国国王合作期间,黄森屏曾经下令用几十艘大船载着石头沉入河口。

将大船填土作为地基,之后更是建造了石墙和堡垒,这个石堡时至今日依旧能够在加奥朗和舍门两个岛屿之间看见遗迹。

“不忘故土,落叶归根”

虽然黄森屏在海外已经称王,但他依旧不忘故土。

中国人一直都有落叶归根的这种思想,黄森屏也不例外,并且这种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浓烈。

在黄森屏的心中,他依旧是一个中国人,在渤泥国的时候,黄森屏经常站在岸边隔海眺望中国。

黄森屏有生之年的愿望便是,能够再次回到故土去走一走。

1408年,已经69岁的黄森屏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国一趟。

黄森屏将妹妹黄远丽留在渤泥国,让妹妹接替自己镇守渤泥国。

而黄森屏本人则是借着渤泥国“麻那惹加那”的身份带着150名部下和亲属乘船来到中国朝贡。

当时明朝的皇帝已经成为了朱棣,朱棣对黄森屏的到来十分欢迎。

朱棣还特地下令,要求黄森屏一行人路过的每个府县都要好好款待他们,将他们视为贵宾。

当黄森屏一行人来到南京后,朱棣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还赠给了渤泥国王室、使臣等厚重的礼物。

黄森屏一行人在南京的花费,都由明朝来负担。

黄森屏在南京逗留了数月,故土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流连忘返。

不过黄森屏身上还有很重的担子,他不能就这么留在故土,放任渤泥国不管。

在下定决心后,黄森屏只能不舍地准备离开故土。

然而或许是一路上的舟车劳顿,让本就年迈的黄森屏没能踏上回到渤泥国的道路。

在同年十月,他还未正式起行的时候,就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

在去世前,黄森屏对朱棣提出了三个请求。

一是将渤泥国和断手河流域他拥有的土地归为中华版图,二是请求加封东南亚最高山为渤泥国的镇山。

黄森屏希望朱棣能够赐以美名,让山永镇东亚大地。

黄森屏的最后一个希望是“托体魄于中华”,他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安葬在中华大地上,以便于落叶归根。

得知黄森屏的死讯后,朱棣十分悲伤,按照黄森屏的遗嘱用中国的王礼将他葬在了南京城外。

因此,黄森屏也成为了唯一葬在中国的文莱国王,也是唯一一位葬在南京的外国国王。

黄森屏入土后,朱棣安排了专人为其守护陵墓,春秋二季还有人来祭扫。

在朱棣死后,历代皇帝都和渤泥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还会定期维护修缮黄森屏的墓葬。

而渤泥国因黄森屏的原因,对明朝的认同感也不断增强。

然而随着战火的蔓延和时代的变迁,明中期以后,明朝实施了海禁,明朝的海船不再出海。

连黄森屏拱手送上来的土地,明朝都不再要了。

中国力量从南洋退出后,渤泥国不再向中国进贡。

在明朝灭亡后,黄森屏的墓穴也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和修缮,之后百余年内都湮没不闻。

而在渤泥国这边,西方的殖民者来到了这片土地,导致文莱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不能幸免地成为了西方的殖民地。

渤泥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国号也改成了文莱。

而黄森屏一族的人逐渐马来化,回教化,也退出了文莱政坛。

“中莱两国之间的友谊”

据文献记载,黄森屏有两个女儿嫁给了渤泥国的第二苏丹阿合曼。

在阿合曼时代,黄森屏的儿子黄克孙继承了王位,成为了渤泥国的国王。

之后,文莱国王按照黄克孙男性血脉世代传递。

在文莱民间,一直有着王室奉黄森屏为始祖的说法流传。

在如今的文莱首都,依旧可以见到以黄森屏名字命名的路,而且文莱国家博物馆之中还保存着黄森屏的遗物。

而文莱王室在不同场合中也对黄森屏有着极其正面的评价,并且文莱王室还将黄森屏列入了《文莱王室世系图》之中。

黄森屏子孙的墓地也一直得到了文莱王室的仔细修葺。

文化上,文莱也受到了很多华人的影响。

文莱的中文教育延续了很久,中国人如果去文莱旅游,在语言沟通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现在的文莱凭借着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虽然文莱国土面积较小,但生活在文莱的人民却能够安居乐业。

文莱一直奉行着不结盟各国友好相处的外交政策,虽然中国和文莱建交才几十年,但我们和文莱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还第一时间送给了文莱一大批疫苗,足以见得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END——

文 | 火锅

编辑 | 不误小星星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历史意义

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600年以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被长期忽视。今年中国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同时,郑和这段历史也说明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的重要,自我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纪念这段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白它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对今天的现实,又意味着什么?
郑和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的任务之一是对外宣示实力,发展同各国的关系;之二是赠送礼物,表示愿意与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的善意;之三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
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呢?
和平的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明德认为,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但从没有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传播友谊、实现和平的目的。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威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保障海上安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船队虽然前后航行达28年之久,遍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统领官兵众多,但他们没有在海外建立一块殖民地,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主权,甚至夸耀是自己的伟大“发现”。尽管当时明朝拥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国力,但是郑和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凌辱小国,霸占别国的土地。这说明,中国人没有掠夺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国家的土地开拓为殖民地的习惯。美国学者詹姆斯·熊(James C. Hsiung)谈到上述情况时,赞叹地说:“由于缺乏一种更好的词汇,我只能称之为真善美。”
正因为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故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计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他指出,郑和舰队下西洋到马六甲,可以说对马来西亚及马六甲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学、贸易及外交关系,并且丰富了马六甲的多元文化。

600年前,一个中国人在海外建国,后来怎样?

古诗中提到:一别无诸岁月增,遥闻此景画难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福州真是一个好地方呀,夏天那么炎热的时候有很好的避暑机构,冬天那么寒冷的时候,这里又很温暖。其实福建自古以来孕育的著名人士有很多,诞生出来的历史文化也非常富有底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福建一直被评价是蛮荒之地,是很多罪犯们被发配的地方。但是纵观福建地区的一些百姓们创造出来的国外历史,却是极其辉煌的。



18世纪潮汕地区的中国人,因为闭关锁国政策只能去东南亚谋生,然而有一名叫做郑信的中国后裔就在泰国慢慢掌握了国家政权后来又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成为了泰国历史上第1位留着中国血液的华裔皇帝。除了郑信之外,在600年前中国人也曾经在亚洲建立过国家,而且和郑信一样留着中国人的血,并且是福建地区的后人,他就是黄森屏。

1342年,黄森屏出生于中国福建。黄森屏的本名叫做黄元寿,因为参加南部海域地区的抵抗倭寇有功劳,所以当时朱元璋就给黄元寿赐了一个名字,叫做黄森屏。1362年前后,黄森屏按照明朝外交政策,乘坐船只来到了东南亚地区。但是由于当时的海贼昌盛,黄森屏也难逃被海贼劫持的命运,最后导致整个船队当中就剩下了几个老弱病残的船员。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森屏想着如果回到了国内,那么很有可能会受到惩罚,于是干脆就不回去了。



1472年前后,黄森屏在东南亚地区陆续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经济实力。当时东南亚有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非常激烈,一个是渤泥国,一个是苏禄苏丹国。苏禄苏丹国还有一个友军叫做印尼,这两个国家联合将渤泥国夹击了。所以渤泥国国王在无奈之下只能请求声名远扬的黄森屏能够提供一些势力来帮助渤泥国解除危难。所以这时候黄森屏就凭借着华人的经济、军事和国际影响力的优势,来保住了渤泥国。

这是和渤泥国的国王马合谟沙为了表示对黄森屏的感谢,于是便将公主嫁给了黄森屏。黄森屏的妹妹也因为身份优势,嫁给了渤泥国的王子。所以亲上加亲之后,黄森屏更不愿意回到大明朝,而是慢慢地加入了渤泥国的政治运营。



渤泥国国王马合谟沙去世之后,马合谟沙的儿子哈森继承了王位,黄森屏便成了监国。但是哈森也仅仅只是在位期间4年,之后渤泥国一直都处于王位没有人继承的空缺状态。最后在渤泥国的内政结束时,黄森屏所支持的政治势力艾哈迈德成为了新一任的博利国国王,然而艾哈迈德又是黄森屏的妹夫,所以也可以从这一点看出黄森屏在渤泥国离皇位越来越近。



1412年,当时已经进入晚年状态的黄森屏,还是想着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国家来看看,最后黄森屏便率领着自己的亲信来到了中国,想要面见当朝统治者,但是朱元璋这时候已经去世了,在位皇帝已经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明史》中记载黄森屏的身份并不是来自渤泥国的外交史城,而将其称之为渤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但实际上这两个人就是同一个人,都是黄森屏。



1412年10月份黄森屏在中国因病去世。而历史中所提到的渤泥国,其实就是现在人们口中所说的文莱国,这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在600年前,中国人却在这里辅佐这个国家一步步统一,一步步日益发达。现在虽然已经富到一定程度了,但是与中国的文化渊源还如同亲兄弟一般。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