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满清第一美男子,历史上名人谈和珅

王刚老师在当今荧幕上塑造的和珅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无论是外形还是神态,都把一个大贪官该有的狡诈谄媚表现了出来,完美的展现了一个人们心中贪官的形象。但是,现实往往出乎人们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5 09:38:03

王刚老师在当今荧幕上塑造的和珅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无论是外形还是神态,都把一个大贪官该有的狡诈谄媚表现了出来,完美的展现了一个人们心中贪官的形象。但是,现实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历史上真正的和珅不仅谈吐优雅,风度翩翩,还长得贼帅。马嘎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的就评价和珅“容貌端重长于言语谈吐隽快纯熟”意思就是说他长得好看,说话又好听。不仅外国使节学,满朝文武对和珅的外貌也都是赞赏有加,甚至冠以满洲第一美男的称号。但是光看也没用,这皇帝想要好看的,无论男女那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和珅能位极人臣靠的肯定不是长相,那也不可能是靠拍马屁,马屁拍得好顶多混个小官当当,真要靠拍马屁统领百官,这满朝文武能答应吗?

清史稿中说和珅少贫无籍,小时候家里穷,也没有背景,那和珅是怎么从一个穷苦少年一步步走向权力顶峰的呢?靠的自然是心机与城府。和珅还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老练和稳重,这种性格与和珅的家庭其实是分不开的。虽然史料中记载和珅家境贫寒,但是和珅的出身其实一点也不低位,他父亲常保是当时的福建副都统,中二品官职,也是封疆大吏了。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和珅多少也是朝廷要员的亲儿子,锦衣玉食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和珅的母亲在和珅三岁这年生他弟弟和琳的时候难产而死,父亲常保又常年在福建地区,能照料这兄弟俩的也就是常保的妾或者家仆。但是,妾也有自己的孩子,你和珅和琳又是常保的儿子,以后可是要争家产的,所以这哥俩生活的环境自然也是可想而知,在冷眼与敷衍中长大的和珅自然要比同龄孩子更早学会察言观色。

祸不单行,早早没了妈已经够惨的了,结果和珅九岁的时候他爸常保又因病去世,这对和珅来说真是天塌了。常保在的时候,至少家里还有收入来源,别人也不敢对这哥俩太过分,但是树倒猢狲散,常保一死,大家自然是能捞一点是一点,我觉得这段经历对和珅以后成为大贪官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你想想,一个九岁的孩子这么早就经历了人生最低谷,看遍了人性丑恶,亲友反目,他心里对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认知呢?但是在如此绝境中,命运却早已为年幼的和珅垂起了一条细丝,而就是这一闪而过的机会,被和珅死死抓住,不仅成为未来和珅发迹的基础,也彻底改变了和珅乃至整个清朝的命运,这个机会就是读书。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说读书无用,那是死读书,你光死记硬背,不去理解其中道理,自然是没用,而和珅是真的做到了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也不得不说这和珅读书的地方好,在京城的咸安宫。

咸安宫是雍正皇帝所设,专门招收八旗官员子弟的学府,真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老师最次也得是个翰林,光从学术角度看,放到现在都是院士级别的。更重要的是,这群人还充当皇帝的顾问,都是天子近臣高级官员的候选。光看这个授课团队也知道,咸安宫招收的学生是什么分量了,必然都是高官子弟。但是,咸安宫这么厉害,无父无母的和珅又是怎么进来的呢的?巧就巧在和珅他是先入的学,他父亲随后才去世的,不然怎么说是转瞬即逝的机会呢。但是这和珅入了咸安宫,就真的是高枕无忧平步青云了吗?其实恰恰相反。和珅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到了一堆世家子弟的身边,简直就是网文里扮猪吃虎被欺负的标准配置,但是和珅是真的吃不下虎,只能挨欺负。家里外面都欺辱和珅,因此他想要出人头地的念头也就日渐强烈,也就有了这么一股狠劲。这和珅有多狠呢,其实对比一下其他学生就知道了。当时别看咸阳宫规格配置如此高,但其实大部分学生反而看不上咸阳宫,更不爱学习,为什么呢?

其实雍正设立咸阳宫的目的是因为他太清楚汉文化的高深了,也清楚只有熟悉汉文化才能治理这片广袤的疆土,再加上当时天下大势已经初步安定,比起武官清政府更需要大量的值得信任且精通汉文化的满族官员委以重任。不得不说雍正在这方面还是高瞻远瞩的,但是这群高官子弟可不理这茬,毕竟游牧民族嘛,武德充沛,满族高官也多是当初打天下时传下来的武官世家,这群人靠着家族关系也能出任官职,加上又是胜利者,他多少有些瞧不起汉族文化,极少有人能像雍正这样认识到满清当时的处境与需要。所以别说咸安宫了,整个清朝考上进士的八旗子弟也没几个。年少的和珅便是看中了国家与时代的需要,开始努力学习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不仅学习汉文化,和珅还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比如藏语、蒙古语,这些技能在未来和珅赢得乾隆好感的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和珅这个人真的是太聪明了,他不仅洞悉到了国家当前的需要,还敏锐地察觉到满人若想长久地统治汉人,不仅要学习汉族文化,还要联合周边民族的势力,光是这一点就比那群等着靠家族关系的官宦子弟高出了一大截。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牛的是和珅还潜心研究乾隆的诗词与字画。虽然他在咸安宫上学,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见到皇上的,跟乾隆说话聊天,更是天方夜谭。但是和珅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乾隆能够让他登上权力顶峰,也只有讨好乾隆,才能让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现在就要开始准备,准备那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到来。由此可见,和珅这个人的洞察力、分析能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能力真的是远超常人。咱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珅在谋事这方面可谓是做到了极致。但没想到时运不济,19岁那年和珅参加科举考试,希望求得功名,谁知道和珅连举人都没考上。其实也怪不得和珅,和珅的目标是成为栋梁之臣,但是当时的科举却是四书五经,毕竟政府进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是次要目的,主要还是为了禁锢文人思想,维护统治利益。所以哪怕是和珅这样的人才,也只能被科举考试埋没了。但是人这一辈子就是这么奇妙,和珅的勤奋好学虽然没有从正规途径得到成果,但是却从另外两个方面为和珅带来了翻身的机会。

英廉是当时的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相当于全国司法公关,还有中央军区的一把手,绝对是朝廷要员。但是英廉家人早逝,只剩下他和孙女两人,所以他一直想找一个有真才实学、沉稳踏实的男孩照看自己的孙女,继承自己的家业。这么一看,和珅简直完美符合英廉的需求。无父无母孤苦伶仃,同时对比咸安宫一众纨绔子弟,和珅又是那么的努力稳重,最重要的是长得还帅,因此就把孙女儿许给了和珅。而和珅也确实不负英廉所托,对妻子冯氏用情至深。虽然关于和珅的家庭正史野史都记载不多,但是无一例外都对和珅表示了高度肯定,与印象中荒淫无度的贪官形象差距甚远。不过这也正是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在坎坷的遭遇中种下了恶的种子,又在温柔的家庭中结出善的果实,这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世界。

和珅真正发迹的契机其实是与乾隆的一次交谈,只靠短短几句话,和珅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小子,瞬间得到乾隆赏识,并一路高升位极人臣。只不过,毕竟和珅被定性为贪官污吏,史料如果详细地描述乾隆如何利用和珅,会被认为是有损乾隆形象的。所以正史并没有记载这段历史,只能从野史中得到一些线索。说和珅虽然科举落榜,但是利用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还有英廉的关系,入了宫中服侍皇帝。清史稿记载,一开始是在粘杆处,粘杆处是负责给康熙粘蝉驱虫钓鱼做一些闲杂工作的近侍,但是后来九王夺嫡非常激烈,作为皇帝的贴身侍从队伍,被安插一些眼线,收买一些成员提供信息也就成为了常态,到了雍正这就变成了一个谍报机构,所以和珅干了几年就升到了御前侍卫,和珅也就得到了接近乾隆的机会。有些野史中这样记载,说有一天正巧有人向乾隆报告,监狱中的要犯逃跑了。乾隆听后大怒,说了一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其实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猛兽跑出了笼子,宝贝在盒子中毁坏,这是谁的错呀?哪怕没背下论语,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也应该知道乾隆的意思。

前面说了,满人不爱学汉学,身边的这群人连汉字都不一定认得全,更别提论语了,所以愣是没人敢接话茬。一看这样,乾隆更来气了,研习汉文化,这是满清统治的根基,论语更是基础中的基础。结果满清子弟文盲就算了,还一个个骄傲自满,以此为荣,这清朝的国祚能长久吗?结果没成想和珅接了话茬,说这是守卫者的责任。乾隆一看这个小侍卫还读过论语,顿时来了兴趣,并且有意考考他,和珅竟然对答如流。乾隆见惯了八旗子弟一个个骄奢淫欲,没想到还能遇到这样博学聪慧之人,非常的赏识,和珅也因此走上了仕途。野史中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乾隆无意间在侍卫里发现了和珅挺有才华,提携和珅入朝做官。当然也有比较扯的,说和珅英俊貌美,长得像乾隆已故的妃子,不过清朝确实男风盛行,真要说乾隆和和珅之间有点什么,倒也说得通,但至于到底如何还请诸位自行判断吧。

比起和珅与乾隆的绯闻,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和珅刚做官的时候居然是一个出了名的清官,甚至还专门被乾隆任命查处贪污,但是到了后面,曾经的屠龙少年长出了恶鳞,慢慢变成了一位大贪官。

和绅是怎么样的人?

和珅是很有才干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
和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武官家庭,不过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接受了系统的儒学经典教育。
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乾隆三十四年,20岁的和珅继承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职务。
第二年,他参加了顺天府科举乡试并没有考中举人。没有功名的和珅,后来却多次成为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读卷官,担任《四库全书》等多部典籍的正总裁。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岁的和坤被任命为三等侍卫。这个差事给和珅经常接近乾隆提供了机会,是和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总之年轻的和珅英俊潇洒,又颇有才学,在某一偶然的机遇中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和重视。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和珅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正月,授户部左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短短的半年,和珅从一名普通的侍卫,进入清王朝权力最高层,成为乾隆皇帝的亲信宠臣。
公元1776年,27岁的和珅被授予军要机大臣。过了三年,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去世以后,英武殿大学士阿桂一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当年在军机处任职的还有大学士王杰、尚书董诰和福长安,阿桂、王杰、董诰都讨厌和珅,结果就出现了五位大臣每天不在一起办公的奇特现象。
乾隆知道阿桂与和珅关系不和,常常让阿桂在外领兵或查阅工程、办理案件,军机处的实权自然就落在和珅的手中。
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珅还经常与乾隆和诗,乾隆的书法很见功力,后来和珅写的字酷似乾隆,可能是他刻意模仿的,乾隆后期的有些诗匾干脆交由和珅代笔。
另一面,乾隆在晚年时仗着国家繁荣昌盛,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专门为自己建造了畅音阁、倦勤斋等娱乐场所,就连退位以后居住的宁寿宫也造好了。当时,国库已经枯竭,那么多的事情要办,银子又从哪里来?在这种情况下,乾隆非常需要像和珅这样的人,因为和珅是一个弄钱的好手。他在不大动用国库的情况下,就想方设法满足乾隆的需要。如公元1790年皇帝八十大寿,和珅总管这件事,他命令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和珅很快满足了乾隆八十大寿的需要。
和珅还创立了一种议罪银制度,就是让有过失的地方总督、巡抚等官员用交纳罚款来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银子,多则数万两、数十万两。这种议罪银直接交到内务府,入了皇帝的私人腰包。为此,和珅还专门成立了办理此事的“密记处”,建立专档《密记档》,详细记录当时收缴罚银的情况。许多督抚大员都受到过这种敲诈,而他们对付的办法就是把损失层层摊派下去,最后加倍落到了老百姓头上。内阁学士尹壮图实在看不下去,就上奏皇帝说,这样下去,所谓加强吏治,整顿官场不过是一句空话,商人老百姓都叫苦不迭。结果惹恼了乾隆,尹壮图差点为此丢了性命,从此也就没有人敢提一句。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虽然贪污是他的最大的过错,但他的才华还是应该得到承认。
有人将他与刘墉和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其实刘墉和纪晓岚均未入军机处, 所以根本不能称为宰相或中堂。

满洲第一美男级学霸和珅,有着怎样大起大落的人生?

和珅从皇帝的侍卫做起,逐渐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但是最后也落得个倾家荡产,身败名裂。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