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共进行了38天,海湾战争持续了多久

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化高科技战争,其维持时间短,前后历时只有42天,但是在整场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耗资超过千亿美元。这是直观的战争资金数字,而且还是当时的汇率。而在战争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8 16:12:32

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化高科技战争,其维持时间短,前后历时只有42天,但是在整场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耗资超过千亿美元。这是直观的战争资金数字,而且还是当时的汇率。而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再次被伊拉克所困,又于2003年连同其他国家,又对伊拉克发起了一场新的战争,而且到目前为止,联军在伊拉克境内仍旧驻扎了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所以,海湾战争是一场分为“战争中”和“战争后”两个阶段的大战。

既然是大战,那么耗资自然是水涨船高。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伊拉克,前前后后已经投入了10万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而且,在伊拉克战争中受伤残疾或者战死的军人,是永久享有政府补贴的,这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如此规模的消耗,如果放眼现在来衡量谁更有实力再来一场的话,很显然是没有。

以美国为例,海湾战争前美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衰退期”。198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是5%,1990年上半年,跌至1%。当1990年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导致国际油价大幅动荡,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对于当时经济已经衰退的美国来说,这样的动荡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在1991年,美国便联合多国组成联军,发起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动,美国每天都要支付4500万美元的战争经费,给本就乏力的经济增添了沉重负担。也就是在战争行动发起的当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足足涨了一倍多,这如果放在其他国家,都将是很难消化的灾难。

另外,受战争影响,美国国内的经济矛盾和内部党派的纷争也在加剧,国内失业率从当时的5.4%增加到了5.9%,而工业订单也大幅锐减,最惨重的一个月就是1990年11月,比10月降低了10.5%。在很多人眼里,战争的发动意味着工业机器的爆发,但是这样的爆发仅仅只取决于生死存亡之间。当时美国发起这场战争,一来是想转移国内的矛盾,二来就是美国本身作为掌控绝对优势的国家,发起这场“没必要”的战争,使得很多战争贩子从中牟利,只有少数人尝到了战争的甜头,多数人则被这场战争所拖累。

所以,放眼在现在,根本就没有国家能够有绝对的实力能够支撑起这样的战争强度。如果实在要选出一个的话,那就是现在的中国尚有余力。毕竟,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工业王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的产能在这场疫情已经显示的淋漓尽致。只不过,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吃饱了撑到了”去发动一场这样的战争。到目前为止,美国仍旧没有走出海湾战争所带来的阴影,萨达姆虽然输了那场战争,但是却打赢了全美上下3亿多人,也是他,敲响了美国衰退的丧钟。

打8年两伊战争的伊拉克,为何在海湾战争中不堪一击?“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为何要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

简单的说,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像是两个身体素质相当的“青春期少年单挑”,两国在各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差距,所以才打了八年之久。而海湾战争则是伊拉克这个“青春期少年”,面临以盛年拳击冠军(美国)为首,带领一帮“天兵天将”的围殴,可谓是还没开打,心理上就弱了八分,虽然嘴上说的厉害,心里还是虚,要不然即便技术代差不小,光拼消耗也能耗的美国人受不了。所以说伊拉克人迅速崩溃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做好与美欧撕破脸,全面作战的准备,他们在战前还是奢望“美国人不会真的打”。

下面说说各种影响因素吧:

“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

整个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来说都是一场“双输的”,漫长折磨。战后,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重建工作。两伊战前,伊拉克贵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那小生活过的连发达国家都羡慕,人均收入3000美元,外汇储备370亿美元;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互殴中化为泡影,石油设施经过战争的破坏,战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下滑到不足战前的20%,外汇贮备消耗殆尽,债台高筑规模达到负债8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高达45%。此外,因为战争,伊拉克国内各种经济不振,大批转业军人无法安置,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局动荡,1989年阿拉伯复兴党仅获得国民议会选举的40%席位。这就是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景象,所谓的百万雄狮,不过是“虚胖”而已。

为何要入侵科威特

两伊战争后的伊拉克如上文所述,已经是国内矛盾丛生,萨达姆能怎么办呢?历史上的“强人政权”不都喜欢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么?况且入侵科威特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获得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好处。首先,萨达姆以阻挡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为由,讹诈海湾国家(比如科威特、沙特等)免除伊拉克的外债,并且为战后重建提供资金。其次,科威特可谓是“国小民富”的典型代表,当时科威特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年石油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且跟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相比,科威特算是“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旦拿下科威特,不但立即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亏空,还能大发一笔横财,国内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好事”萨达姆岂会不动心?最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却仅有约50公里的海岸线,且受河流入海口泥沙冲击,大多不能作为港口,唯一可以用的港口外面还被科威特的两个小岛挡着,所以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吃尽了被伊朗封锁港口的苦头,如果拿下科威特,这个地理限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所以,“入侵科威特”也就成了萨达姆的必然选择而已。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

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的军事装备情况:

因为经过两伊战争的消耗,具体数量难以确定,这里仅提供国外研究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

1、坦克包括:约1000辆T-72G/M/M1;1000-1500辆T-62;约1000辆T-54/55;约2000辆69式坦克。此外还有一些缴获的酋长、M60等。

2、装甲车辆:大约1500辆BMP-1、BMP-2和ZBD-96;约100辆AMX-10P;约数百辆ZSD-63;约500辆BTR-60;根据不完全统计,不算步兵战车,光装甲输送车伊拉克就有大约3500辆。

3、火炮:仅算自行火炮大约就有1000门左右,包括2S1、2S3、M109A1和AUF-1等。

这些坦克装甲车,看着是着实不少,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算不得“钢铁洪流”,其实对于伊拉克的陆军规模来说,根本就连机械化都完成不了。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完成的机械化重装师,差不多要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伊拉克68个作战师,得要差不多2万两装甲车和坦克,伊拉克“那点坦克装甲车”根本就不够用,而且经过两伊战争消耗,其设备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68个作战师里,最精华的12个共和国卫队师,也没能全部完成机械化,这12个共和国卫队师只能组成“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1个特战师”,里面的七个摩托化师可能连摩托化都没完成,更别说半机械化了。连伊拉克核心精锐力量都如此,那剩下的56个师就更难看了,一大半都不具备摩托化程度,大多数还要依靠步行进军和考骆驼运输。“你还说,这不是虚胖?”

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地面部队的状况,至于空军方面那与美国等联军的代差就更没边儿了,但是即便如此,伊拉克也不该这么快溃败才对,他这个情况总比后来的阿富汗实力强劲许多。实际上,伊拉克人还是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没想到美国人“真的敢打”,而美国人在战前也对这场战争的消耗“心里没底”,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击溃伊拉克,毕竟部队规模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没有全面开战。主动进攻的伊拉克也就没想到主动进攻沙特,将联军“赶下海”,反而优哉游哉的看着联军在对面沙特有条不紊的运送“战备物资”。所以这场仗,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打8年两伊战争的伊拉克,为何在海湾战争中不堪一击?“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为何要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

简单的说,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像是两个身体素质相当的“青春期少年单挑”,两国在各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差距,所以才打了八年之久。而海湾战争则是伊拉克这个“青春期少年”,面临以盛年拳击冠军(美国)为首,带领一帮“天兵天将”的围殴,可谓是还没开打,心理上就弱了八分,虽然嘴上说的厉害,心里还是虚,要不然即便技术代差不小,光拼消耗也能耗的美国人受不了。所以说伊拉克人迅速崩溃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做好与美欧撕破脸,全面作战的准备,他们在战前还是奢望“美国人不会真的打”。

下面说说各种影响因素吧:

“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

整个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来说都是一场“双输的”,漫长折磨。战后,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重建工作。两伊战前,伊拉克贵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那小生活过的连发达国家都羡慕,人均收入3000美元,外汇储备370亿美元;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互殴中化为泡影,石油设施经过战争的破坏,战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下滑到不足战前的20%,外汇贮备消耗殆尽,债台高筑规模达到负债8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高达45%。此外,因为战争,伊拉克国内各种经济不振,大批转业军人无法安置,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局动荡,1989年阿拉伯复兴党仅获得国民议会选举的40%席位。这就是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景象,所谓的百万雄狮,不过是“虚胖”而已。

为何要入侵科威特

两伊战争后的伊拉克如上文所述,已经是国内矛盾丛生,萨达姆能怎么办呢?历史上的“强人政权”不都喜欢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么?况且入侵科威特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获得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好处。首先,萨达姆以阻挡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为由,讹诈海湾国家(比如科威特、沙特等)免除伊拉克的外债,并且为战后重建提供资金。其次,科威特可谓是“国小民富”的典型代表,当时科威特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年石油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且跟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相比,科威特算是“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旦拿下科威特,不但立即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亏空,还能大发一笔横财,国内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好事”萨达姆岂会不动心?最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却仅有约50公里的海岸线,且受河流入海口泥沙冲击,大多不能作为港口,唯一可以用的港口外面还被科威特的两个小岛挡着,所以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吃尽了被伊朗封锁港口的苦头,如果拿下科威特,这个地理限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所以,“入侵科威特”也就成了萨达姆的必然选择而已。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

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的军事装备情况:

因为经过两伊战争的消耗,具体数量难以确定,这里仅提供国外研究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

1、坦克包括:约1000辆T-72G/M/M1;1000-1500辆T-62;约1000辆T-54/55;约2000辆69式坦克。此外还有一些缴获的酋长、M60等。

2、装甲车辆:大约1500辆BMP-1、BMP-2和ZBD-96;约100辆AMX-10P;约数百辆ZSD-63;约500辆BTR-60;根据不完全统计,不算步兵战车,光装甲输送车伊拉克就有大约3500辆。

3、火炮:仅算自行火炮大约就有1000门左右,包括2S1、2S3、M109A1和AUF-1等。

这些坦克装甲车,看着是着实不少,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算不得“钢铁洪流”,其实对于伊拉克的陆军规模来说,根本就连机械化都完成不了。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完成的机械化重装师,差不多要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伊拉克68个作战师,得要差不多2万两装甲车和坦克,伊拉克“那点坦克装甲车”根本就不够用,而且经过两伊战争消耗,其设备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68个作战师里,最精华的12个共和国卫队师,也没能全部完成机械化,这12个共和国卫队师只能组成“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1个特战师”,里面的七个摩托化师可能连摩托化都没完成,更别说半机械化了。连伊拉克核心精锐力量都如此,那剩下的56个师就更难看了,一大半都不具备摩托化程度,大多数还要依靠步行进军和考骆驼运输。“你还说,这不是虚胖?”

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地面部队的状况,至于空军方面那与美国等联军的代差就更没边儿了,但是即便如此,伊拉克也不该这么快溃败才对,他这个情况总比后来的阿富汗实力强劲许多。实际上,伊拉克人还是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没想到美国人“真的敢打”,而美国人在战前也对这场战争的消耗“心里没底”,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击溃伊拉克,毕竟部队规模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没有全面开战。主动进攻的伊拉克也就没想到主动进攻沙特,将联军“赶下海”,反而优哉游哉的看着联军在对面沙特有条不紊的运送“战备物资”。所以这场仗,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打8年两伊战争的伊拉克,为何在海湾战争中不堪一击?“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为何要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

简单的说,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像是两个身体素质相当的“青春期少年单挑”,两国在各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差距,所以才打了八年之久。而海湾战争则是伊拉克这个“青春期少年”,面临以盛年拳击冠军(美国)为首,带领一帮“天兵天将”的围殴,可谓是还没开打,心理上就弱了八分,虽然嘴上说的厉害,心里还是虚,要不然即便技术代差不小,光拼消耗也能耗的美国人受不了。所以说伊拉克人迅速崩溃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做好与美欧撕破脸,全面作战的准备,他们在战前还是奢望“美国人不会真的打”。

下面说说各种影响因素吧:

“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

整个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来说都是一场“双输的”,漫长折磨。战后,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重建工作。两伊战前,伊拉克贵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那小生活过的连发达国家都羡慕,人均收入3000美元,外汇储备370亿美元;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互殴中化为泡影,石油设施经过战争的破坏,战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下滑到不足战前的20%,外汇贮备消耗殆尽,债台高筑规模达到负债8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高达45%。此外,因为战争,伊拉克国内各种经济不振,大批转业军人无法安置,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局动荡,1989年阿拉伯复兴党仅获得国民议会选举的40%席位。这就是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景象,所谓的百万雄狮,不过是“虚胖”而已。

为何要入侵科威特

两伊战争后的伊拉克如上文所述,已经是国内矛盾丛生,萨达姆能怎么办呢?历史上的“强人政权”不都喜欢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么?况且入侵科威特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获得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好处。首先,萨达姆以阻挡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为由,讹诈海湾国家(比如科威特、沙特等)免除伊拉克的外债,并且为战后重建提供资金。其次,科威特可谓是“国小民富”的典型代表,当时科威特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年石油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且跟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相比,科威特算是“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旦拿下科威特,不但立即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亏空,还能大发一笔横财,国内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好事”萨达姆岂会不动心?最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却仅有约50公里的海岸线,且受河流入海口泥沙冲击,大多不能作为港口,唯一可以用的港口外面还被科威特的两个小岛挡着,所以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吃尽了被伊朗封锁港口的苦头,如果拿下科威特,这个地理限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所以,“入侵科威特”也就成了萨达姆的必然选择而已。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

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的军事装备情况:

因为经过两伊战争的消耗,具体数量难以确定,这里仅提供国外研究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

1、坦克包括:约1000辆T-72G/M/M1;1000-1500辆T-62;约1000辆T-54/55;约2000辆69式坦克。此外还有一些缴获的酋长、M60等。

2、装甲车辆:大约1500辆BMP-1、BMP-2和ZBD-96;约100辆AMX-10P;约数百辆ZSD-63;约500辆BTR-60;根据不完全统计,不算步兵战车,光装甲输送车伊拉克就有大约3500辆。

3、火炮:仅算自行火炮大约就有1000门左右,包括2S1、2S3、M109A1和AUF-1等。

这些坦克装甲车,看着是着实不少,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算不得“钢铁洪流”,其实对于伊拉克的陆军规模来说,根本就连机械化都完成不了。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完成的机械化重装师,差不多要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伊拉克68个作战师,得要差不多2万两装甲车和坦克,伊拉克“那点坦克装甲车”根本就不够用,而且经过两伊战争消耗,其设备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68个作战师里,最精华的12个共和国卫队师,也没能全部完成机械化,这12个共和国卫队师只能组成“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1个特战师”,里面的七个摩托化师可能连摩托化都没完成,更别说半机械化了。连伊拉克核心精锐力量都如此,那剩下的56个师就更难看了,一大半都不具备摩托化程度,大多数还要依靠步行进军和考骆驼运输。“你还说,这不是虚胖?”

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地面部队的状况,至于空军方面那与美国等联军的代差就更没边儿了,但是即便如此,伊拉克也不该这么快溃败才对,他这个情况总比后来的阿富汗实力强劲许多。实际上,伊拉克人还是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没想到美国人“真的敢打”,而美国人在战前也对这场战争的消耗“心里没底”,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击溃伊拉克,毕竟部队规模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没有全面开战。主动进攻的伊拉克也就没想到主动进攻沙特,将联军“赶下海”,反而优哉游哉的看着联军在对面沙特有条不紊的运送“战备物资”。所以这场仗,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打8年两伊战争的伊拉克,为何在海湾战争中不堪一击?“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为何要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

简单的说,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像是两个身体素质相当的“青春期少年单挑”,两国在各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差距,所以才打了八年之久。而海湾战争则是伊拉克这个“青春期少年”,面临以盛年拳击冠军(美国)为首,带领一帮“天兵天将”的围殴,可谓是还没开打,心理上就弱了八分,虽然嘴上说的厉害,心里还是虚,要不然即便技术代差不小,光拼消耗也能耗的美国人受不了。所以说伊拉克人迅速崩溃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做好与美欧撕破脸,全面作战的准备,他们在战前还是奢望“美国人不会真的打”。

下面说说各种影响因素吧:

“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

整个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来说都是一场“双输的”,漫长折磨。战后,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重建工作。两伊战前,伊拉克贵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那小生活过的连发达国家都羡慕,人均收入3000美元,外汇储备370亿美元;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互殴中化为泡影,石油设施经过战争的破坏,战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下滑到不足战前的20%,外汇贮备消耗殆尽,债台高筑规模达到负债8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高达45%。此外,因为战争,伊拉克国内各种经济不振,大批转业军人无法安置,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局动荡,1989年阿拉伯复兴党仅获得国民议会选举的40%席位。这就是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景象,所谓的百万雄狮,不过是“虚胖”而已。

为何要入侵科威特

两伊战争后的伊拉克如上文所述,已经是国内矛盾丛生,萨达姆能怎么办呢?历史上的“强人政权”不都喜欢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么?况且入侵科威特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获得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好处。首先,萨达姆以阻挡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为由,讹诈海湾国家(比如科威特、沙特等)免除伊拉克的外债,并且为战后重建提供资金。其次,科威特可谓是“国小民富”的典型代表,当时科威特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年石油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且跟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相比,科威特算是“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旦拿下科威特,不但立即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亏空,还能大发一笔横财,国内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好事”萨达姆岂会不动心?最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却仅有约50公里的海岸线,且受河流入海口泥沙冲击,大多不能作为港口,唯一可以用的港口外面还被科威特的两个小岛挡着,所以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吃尽了被伊朗封锁港口的苦头,如果拿下科威特,这个地理限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所以,“入侵科威特”也就成了萨达姆的必然选择而已。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

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的军事装备情况:

因为经过两伊战争的消耗,具体数量难以确定,这里仅提供国外研究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

1、坦克包括:约1000辆T-72G/M/M1;1000-1500辆T-62;约1000辆T-54/55;约2000辆69式坦克。此外还有一些缴获的酋长、M60等。

2、装甲车辆:大约1500辆BMP-1、BMP-2和ZBD-96;约100辆AMX-10P;约数百辆ZSD-63;约500辆BTR-60;根据不完全统计,不算步兵战车,光装甲输送车伊拉克就有大约3500辆。

3、火炮:仅算自行火炮大约就有1000门左右,包括2S1、2S3、M109A1和AUF-1等。

这些坦克装甲车,看着是着实不少,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算不得“钢铁洪流”,其实对于伊拉克的陆军规模来说,根本就连机械化都完成不了。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完成的机械化重装师,差不多要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伊拉克68个作战师,得要差不多2万两装甲车和坦克,伊拉克“那点坦克装甲车”根本就不够用,而且经过两伊战争消耗,其设备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68个作战师里,最精华的12个共和国卫队师,也没能全部完成机械化,这12个共和国卫队师只能组成“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1个特战师”,里面的七个摩托化师可能连摩托化都没完成,更别说半机械化了。连伊拉克核心精锐力量都如此,那剩下的56个师就更难看了,一大半都不具备摩托化程度,大多数还要依靠步行进军和考骆驼运输。“你还说,这不是虚胖?”

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地面部队的状况,至于空军方面那与美国等联军的代差就更没边儿了,但是即便如此,伊拉克也不该这么快溃败才对,他这个情况总比后来的阿富汗实力强劲许多。实际上,伊拉克人还是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没想到美国人“真的敢打”,而美国人在战前也对这场战争的消耗“心里没底”,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击溃伊拉克,毕竟部队规模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没有全面开战。主动进攻的伊拉克也就没想到主动进攻沙特,将联军“赶下海”,反而优哉游哉的看着联军在对面沙特有条不紊的运送“战备物资”。所以这场仗,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海湾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由1个 海湾战争
机械化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350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1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5时30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14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20万人,坦克2,000余辆。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20,000人的科军,只有5,000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8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致。截至1990年1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517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10,015亿桶)的65%,天然气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13.7%。日产石油约1,45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6,360万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约1,20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 海湾战争
万桶)的43%。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20个特大的油田,有11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1990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766.1万桶,其中206.4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26.9%;西欧日进口石油823.5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427.6万桶,占51.9%;日本日进口石油548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354万桶,占64.6%。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美苏关系缓和
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4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2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1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40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8月3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8月2日,联合国 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从8月2日至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2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38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海湾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
1990年底爆发的海湾战争历时42天,期间油井大火昼夜燃烧,是迄今历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灾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环境污染,其污染程度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这次战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灾难性的,已给世界带来了影响。
战争经过
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坦克和步兵开入科威特,占领了所有战略要地,包括埃米尔的王宫。科威特陆军很快就被击败,但科威特空军还有足够的时间逃到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军队抢劫了医用和食物储藏,关押了上千平民和占据了媒体。伊拉克还关押了上千西方国家访问者作为敌对国俘虏,后来还企图使用他们作为谈判条件。一开始伊拉克还建立了一个傀儡“被解放”的科威特政府。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空中战役阶段
(1991.1.17~2.23) 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科威特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11天后,多国部队已完全掌握制空权。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点转入科威特战区。至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的C3I(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伊军实施消极防御,以藏于地下、隐真示假、疏散国外等措施躲避空袭,保存实力;同时不断以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内的目标,迫使多国部队延长空中战役时间并出动大量飞机寻歼伊军飞毛腿导弹。伊海空军则对多国部队实施有限反击,多次以飞机和导弹艇出击,但均告失败,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多数偏离预定目标或被美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地面袭击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对海夫吉镇的袭击,但未能改变多国部队继续空袭的决心。此外,伊军曾试图以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手段阻滞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均未达目的。 陆战
地面战役阶段
(1991.2.24~28) 地面战役发起前,多国部队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美第七军和美第十八空降军从沙特边界以南向西机动数百千米,进抵沙伊边境的进攻出发地域 。多国部队于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千米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美第七军实施主要突击,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尔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十八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美第十八空降军实施辅助突击,从沙伊边境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七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地面战役首先由美第一陆战远征部队发起进攻,尔后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在波斯湾多国部队海军和两栖部队配合下发起进攻,吸引伊国注意力,为西部主攻部队发展进攻创造条件。美第七军于24日午后发起攻击。美第七军和美第十八空降军利用空中机动和装甲突击力强等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 。伊军遭受38天空袭后,损失惨重,指挥中断,补给告罄,战场情况不明,对多国部队主攻方向判断失误,防御体系迅速瓦解。在此期间,伊军继续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发射导弹 ,使美军伤亡百余人;在海湾布设水雷1167枚,炸伤美海军两艘军舰,但未能扭转败局。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1991年3月10日,“告别沙漠行动”开始,美军从波斯湾撤离54万军队。
战争的结束
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在参战的43个师中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9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关于海湾战争的伤亡数字有争议。盟军死亡人数可能是378人,其中美军因战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战事身亡的145人。英军死亡47人,阿拉伯军队死亡40人,法军损失2人。盟军死亡最多的是在1991年2月25日,该日一颗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击中一个美国兵营造成28个美军预备队员死亡。盟军受伤人数可能少于1000人。伊拉克伤亡人数的争议比较大。有些估计说少于1500人死亡,有些说约20万死亡。大多数学者认为死亡人数在2.5万到7.5万之间。受伤人数也不清楚。被美军俘虏的伊拉克人为7.1万。估计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数从100人到超过20万人不等。 此外战后的状态造成更多伊拉克人死亡。比如在炸弹中含有共300吨贫铀,铀是一种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属(不过这一点也有争议)。战后伊拉克儿童的癌症率提高了四倍。战后对伊拉克的制裁可能也导致了约200万人死亡,其中半数是儿童。从海湾战争结束到美伊战争开始美军和英军空军几乎每个月都对伊拉克境内禁飞地带及其附近进行攻击。 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海湾战争的影响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缴获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另外,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动用了大量贫铀弹,烧毁了大批炼油厂和化工厂。给当地带来的长期生态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海湾战争资料简介 海湾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海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同时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军费最多的一场战争。
海湾战争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显示出高技术武器的巨大威力,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已经作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由于高技术武器的使用,使现代战争的作战思想、作战样式、作战方法、指挥方式、作战部队组织结构以及战争进程与结局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以强烈震撼,促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未来新型战争的热潮,从而引发了一场以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争转变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新军事革命!——军事知识篇。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