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化高科技战争,其维持时间短,前后历时只有42天,但是在整场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耗资超过千亿美元。这是直观的战争资金数字,而且还是当时的汇率。而在战争
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化高科技战争,其维持时间短,前后历时只有42天,但是在整场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耗资超过千亿美元。这是直观的战争资金数字,而且还是当时的汇率。而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再次被伊拉克所困,又于2003年连同其他国家,又对伊拉克发起了一场新的战争,而且到目前为止,联军在伊拉克境内仍旧驻扎了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所以,海湾战争是一场分为“战争中”和“战争后”两个阶段的大战。
既然是大战,那么耗资自然是水涨船高。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伊拉克,前前后后已经投入了10万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而且,在伊拉克战争中受伤残疾或者战死的军人,是永久享有政府补贴的,这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如此规模的消耗,如果放眼现在来衡量谁更有实力再来一场的话,很显然是没有。
以美国为例,海湾战争前美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衰退期”。198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是5%,1990年上半年,跌至1%。当1990年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导致国际油价大幅动荡,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对于当时经济已经衰退的美国来说,这样的动荡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在1991年,美国便联合多国组成联军,发起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动,美国每天都要支付4500万美元的战争经费,给本就乏力的经济增添了沉重负担。也就是在战争行动发起的当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足足涨了一倍多,这如果放在其他国家,都将是很难消化的灾难。
另外,受战争影响,美国国内的经济矛盾和内部党派的纷争也在加剧,国内失业率从当时的5.4%增加到了5.9%,而工业订单也大幅锐减,最惨重的一个月就是1990年11月,比10月降低了10.5%。在很多人眼里,战争的发动意味着工业机器的爆发,但是这样的爆发仅仅只取决于生死存亡之间。当时美国发起这场战争,一来是想转移国内的矛盾,二来就是美国本身作为掌控绝对优势的国家,发起这场“没必要”的战争,使得很多战争贩子从中牟利,只有少数人尝到了战争的甜头,多数人则被这场战争所拖累。
所以,放眼在现在,根本就没有国家能够有绝对的实力能够支撑起这样的战争强度。如果实在要选出一个的话,那就是现在的中国尚有余力。毕竟,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工业王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的产能在这场疫情已经显示的淋漓尽致。只不过,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吃饱了撑到了”去发动一场这样的战争。到目前为止,美国仍旧没有走出海湾战争所带来的阴影,萨达姆虽然输了那场战争,但是却打赢了全美上下3亿多人,也是他,敲响了美国衰退的丧钟。
简单的说,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像是两个身体素质相当的“青春期少年单挑”,两国在各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差距,所以才打了八年之久。而海湾战争则是伊拉克这个“青春期少年”,面临以盛年拳击冠军(美国)为首,带领一帮“天兵天将”的围殴,可谓是还没开打,心理上就弱了八分,虽然嘴上说的厉害,心里还是虚,要不然即便技术代差不小,光拼消耗也能耗的美国人受不了。所以说伊拉克人迅速崩溃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做好与美欧撕破脸,全面作战的准备,他们在战前还是奢望“美国人不会真的打”。
下面说说各种影响因素吧:
“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整个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来说都是一场“双输的”,漫长折磨。战后,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重建工作。两伊战前,伊拉克贵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那小生活过的连发达国家都羡慕,人均收入3000美元,外汇储备370亿美元;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互殴中化为泡影,石油设施经过战争的破坏,战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下滑到不足战前的20%,外汇贮备消耗殆尽,债台高筑规模达到负债8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高达45%。此外,因为战争,伊拉克国内各种经济不振,大批转业军人无法安置,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局动荡,1989年阿拉伯复兴党仅获得国民议会选举的40%席位。这就是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景象,所谓的百万雄狮,不过是“虚胖”而已。
为何要入侵科威特两伊战争后的伊拉克如上文所述,已经是国内矛盾丛生,萨达姆能怎么办呢?历史上的“强人政权”不都喜欢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么?况且入侵科威特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获得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好处。首先,萨达姆以阻挡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为由,讹诈海湾国家(比如科威特、沙特等)免除伊拉克的外债,并且为战后重建提供资金。其次,科威特可谓是“国小民富”的典型代表,当时科威特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年石油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且跟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相比,科威特算是“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旦拿下科威特,不但立即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亏空,还能大发一笔横财,国内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好事”萨达姆岂会不动心?最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却仅有约50公里的海岸线,且受河流入海口泥沙冲击,大多不能作为港口,唯一可以用的港口外面还被科威特的两个小岛挡着,所以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吃尽了被伊朗封锁港口的苦头,如果拿下科威特,这个地理限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所以,“入侵科威特”也就成了萨达姆的必然选择而已。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的军事装备情况:
因为经过两伊战争的消耗,具体数量难以确定,这里仅提供国外研究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
1、坦克包括:约1000辆T-72G/M/M1;1000-1500辆T-62;约1000辆T-54/55;约2000辆69式坦克。此外还有一些缴获的酋长、M60等。
2、装甲车辆:大约1500辆BMP-1、BMP-2和ZBD-96;约100辆AMX-10P;约数百辆ZSD-63;约500辆BTR-60;根据不完全统计,不算步兵战车,光装甲输送车伊拉克就有大约3500辆。
3、火炮:仅算自行火炮大约就有1000门左右,包括2S1、2S3、M109A1和AUF-1等。
这些坦克装甲车,看着是着实不少,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算不得“钢铁洪流”,其实对于伊拉克的陆军规模来说,根本就连机械化都完成不了。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完成的机械化重装师,差不多要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伊拉克68个作战师,得要差不多2万两装甲车和坦克,伊拉克“那点坦克装甲车”根本就不够用,而且经过两伊战争消耗,其设备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68个作战师里,最精华的12个共和国卫队师,也没能全部完成机械化,这12个共和国卫队师只能组成“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1个特战师”,里面的七个摩托化师可能连摩托化都没完成,更别说半机械化了。连伊拉克核心精锐力量都如此,那剩下的56个师就更难看了,一大半都不具备摩托化程度,大多数还要依靠步行进军和考骆驼运输。“你还说,这不是虚胖?”
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地面部队的状况,至于空军方面那与美国等联军的代差就更没边儿了,但是即便如此,伊拉克也不该这么快溃败才对,他这个情况总比后来的阿富汗实力强劲许多。实际上,伊拉克人还是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没想到美国人“真的敢打”,而美国人在战前也对这场战争的消耗“心里没底”,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击溃伊拉克,毕竟部队规模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没有全面开战。主动进攻的伊拉克也就没想到主动进攻沙特,将联军“赶下海”,反而优哉游哉的看着联军在对面沙特有条不紊的运送“战备物资”。所以这场仗,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简单的说,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像是两个身体素质相当的“青春期少年单挑”,两国在各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差距,所以才打了八年之久。而海湾战争则是伊拉克这个“青春期少年”,面临以盛年拳击冠军(美国)为首,带领一帮“天兵天将”的围殴,可谓是还没开打,心理上就弱了八分,虽然嘴上说的厉害,心里还是虚,要不然即便技术代差不小,光拼消耗也能耗的美国人受不了。所以说伊拉克人迅速崩溃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做好与美欧撕破脸,全面作战的准备,他们在战前还是奢望“美国人不会真的打”。
下面说说各种影响因素吧:
“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整个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来说都是一场“双输的”,漫长折磨。战后,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重建工作。两伊战前,伊拉克贵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那小生活过的连发达国家都羡慕,人均收入3000美元,外汇储备370亿美元;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互殴中化为泡影,石油设施经过战争的破坏,战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下滑到不足战前的20%,外汇贮备消耗殆尽,债台高筑规模达到负债8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高达45%。此外,因为战争,伊拉克国内各种经济不振,大批转业军人无法安置,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局动荡,1989年阿拉伯复兴党仅获得国民议会选举的40%席位。这就是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景象,所谓的百万雄狮,不过是“虚胖”而已。
为何要入侵科威特两伊战争后的伊拉克如上文所述,已经是国内矛盾丛生,萨达姆能怎么办呢?历史上的“强人政权”不都喜欢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么?况且入侵科威特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获得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好处。首先,萨达姆以阻挡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为由,讹诈海湾国家(比如科威特、沙特等)免除伊拉克的外债,并且为战后重建提供资金。其次,科威特可谓是“国小民富”的典型代表,当时科威特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年石油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且跟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相比,科威特算是“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旦拿下科威特,不但立即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亏空,还能大发一笔横财,国内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好事”萨达姆岂会不动心?最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却仅有约50公里的海岸线,且受河流入海口泥沙冲击,大多不能作为港口,唯一可以用的港口外面还被科威特的两个小岛挡着,所以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吃尽了被伊朗封锁港口的苦头,如果拿下科威特,这个地理限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所以,“入侵科威特”也就成了萨达姆的必然选择而已。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的军事装备情况:
因为经过两伊战争的消耗,具体数量难以确定,这里仅提供国外研究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
1、坦克包括:约1000辆T-72G/M/M1;1000-1500辆T-62;约1000辆T-54/55;约2000辆69式坦克。此外还有一些缴获的酋长、M60等。
2、装甲车辆:大约1500辆BMP-1、BMP-2和ZBD-96;约100辆AMX-10P;约数百辆ZSD-63;约500辆BTR-60;根据不完全统计,不算步兵战车,光装甲输送车伊拉克就有大约3500辆。
3、火炮:仅算自行火炮大约就有1000门左右,包括2S1、2S3、M109A1和AUF-1等。
这些坦克装甲车,看着是着实不少,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算不得“钢铁洪流”,其实对于伊拉克的陆军规模来说,根本就连机械化都完成不了。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完成的机械化重装师,差不多要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伊拉克68个作战师,得要差不多2万两装甲车和坦克,伊拉克“那点坦克装甲车”根本就不够用,而且经过两伊战争消耗,其设备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68个作战师里,最精华的12个共和国卫队师,也没能全部完成机械化,这12个共和国卫队师只能组成“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1个特战师”,里面的七个摩托化师可能连摩托化都没完成,更别说半机械化了。连伊拉克核心精锐力量都如此,那剩下的56个师就更难看了,一大半都不具备摩托化程度,大多数还要依靠步行进军和考骆驼运输。“你还说,这不是虚胖?”
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地面部队的状况,至于空军方面那与美国等联军的代差就更没边儿了,但是即便如此,伊拉克也不该这么快溃败才对,他这个情况总比后来的阿富汗实力强劲许多。实际上,伊拉克人还是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没想到美国人“真的敢打”,而美国人在战前也对这场战争的消耗“心里没底”,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击溃伊拉克,毕竟部队规模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没有全面开战。主动进攻的伊拉克也就没想到主动进攻沙特,将联军“赶下海”,反而优哉游哉的看着联军在对面沙特有条不紊的运送“战备物资”。所以这场仗,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简单的说,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像是两个身体素质相当的“青春期少年单挑”,两国在各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差距,所以才打了八年之久。而海湾战争则是伊拉克这个“青春期少年”,面临以盛年拳击冠军(美国)为首,带领一帮“天兵天将”的围殴,可谓是还没开打,心理上就弱了八分,虽然嘴上说的厉害,心里还是虚,要不然即便技术代差不小,光拼消耗也能耗的美国人受不了。所以说伊拉克人迅速崩溃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做好与美欧撕破脸,全面作战的准备,他们在战前还是奢望“美国人不会真的打”。
下面说说各种影响因素吧:
“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整个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来说都是一场“双输的”,漫长折磨。战后,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重建工作。两伊战前,伊拉克贵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那小生活过的连发达国家都羡慕,人均收入3000美元,外汇储备370亿美元;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互殴中化为泡影,石油设施经过战争的破坏,战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下滑到不足战前的20%,外汇贮备消耗殆尽,债台高筑规模达到负债8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高达45%。此外,因为战争,伊拉克国内各种经济不振,大批转业军人无法安置,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局动荡,1989年阿拉伯复兴党仅获得国民议会选举的40%席位。这就是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景象,所谓的百万雄狮,不过是“虚胖”而已。
为何要入侵科威特两伊战争后的伊拉克如上文所述,已经是国内矛盾丛生,萨达姆能怎么办呢?历史上的“强人政权”不都喜欢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么?况且入侵科威特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获得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好处。首先,萨达姆以阻挡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为由,讹诈海湾国家(比如科威特、沙特等)免除伊拉克的外债,并且为战后重建提供资金。其次,科威特可谓是“国小民富”的典型代表,当时科威特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年石油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且跟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相比,科威特算是“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旦拿下科威特,不但立即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亏空,还能大发一笔横财,国内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好事”萨达姆岂会不动心?最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却仅有约50公里的海岸线,且受河流入海口泥沙冲击,大多不能作为港口,唯一可以用的港口外面还被科威特的两个小岛挡着,所以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吃尽了被伊朗封锁港口的苦头,如果拿下科威特,这个地理限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所以,“入侵科威特”也就成了萨达姆的必然选择而已。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的军事装备情况:
因为经过两伊战争的消耗,具体数量难以确定,这里仅提供国外研究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
1、坦克包括:约1000辆T-72G/M/M1;1000-1500辆T-62;约1000辆T-54/55;约2000辆69式坦克。此外还有一些缴获的酋长、M60等。
2、装甲车辆:大约1500辆BMP-1、BMP-2和ZBD-96;约100辆AMX-10P;约数百辆ZSD-63;约500辆BTR-60;根据不完全统计,不算步兵战车,光装甲输送车伊拉克就有大约3500辆。
3、火炮:仅算自行火炮大约就有1000门左右,包括2S1、2S3、M109A1和AUF-1等。
这些坦克装甲车,看着是着实不少,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算不得“钢铁洪流”,其实对于伊拉克的陆军规模来说,根本就连机械化都完成不了。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完成的机械化重装师,差不多要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伊拉克68个作战师,得要差不多2万两装甲车和坦克,伊拉克“那点坦克装甲车”根本就不够用,而且经过两伊战争消耗,其设备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68个作战师里,最精华的12个共和国卫队师,也没能全部完成机械化,这12个共和国卫队师只能组成“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1个特战师”,里面的七个摩托化师可能连摩托化都没完成,更别说半机械化了。连伊拉克核心精锐力量都如此,那剩下的56个师就更难看了,一大半都不具备摩托化程度,大多数还要依靠步行进军和考骆驼运输。“你还说,这不是虚胖?”
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地面部队的状况,至于空军方面那与美国等联军的代差就更没边儿了,但是即便如此,伊拉克也不该这么快溃败才对,他这个情况总比后来的阿富汗实力强劲许多。实际上,伊拉克人还是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没想到美国人“真的敢打”,而美国人在战前也对这场战争的消耗“心里没底”,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击溃伊拉克,毕竟部队规模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没有全面开战。主动进攻的伊拉克也就没想到主动进攻沙特,将联军“赶下海”,反而优哉游哉的看着联军在对面沙特有条不紊的运送“战备物资”。所以这场仗,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简单的说,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像是两个身体素质相当的“青春期少年单挑”,两国在各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差距,所以才打了八年之久。而海湾战争则是伊拉克这个“青春期少年”,面临以盛年拳击冠军(美国)为首,带领一帮“天兵天将”的围殴,可谓是还没开打,心理上就弱了八分,虽然嘴上说的厉害,心里还是虚,要不然即便技术代差不小,光拼消耗也能耗的美国人受不了。所以说伊拉克人迅速崩溃瓦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做好与美欧撕破脸,全面作战的准备,他们在战前还是奢望“美国人不会真的打”。
下面说说各种影响因素吧:
“两伊战争”的创伤过于巨大整个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和伊朗来说都是一场“双输的”,漫长折磨。战后,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重建工作。两伊战前,伊拉克贵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那小生活过的连发达国家都羡慕,人均收入3000美元,外汇储备370亿美元;但是这一切都在两伊互殴中化为泡影,石油设施经过战争的破坏,战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下滑到不足战前的20%,外汇贮备消耗殆尽,债台高筑规模达到负债8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高达45%。此外,因为战争,伊拉克国内各种经济不振,大批转业军人无法安置,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局动荡,1989年阿拉伯复兴党仅获得国民议会选举的40%席位。这就是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景象,所谓的百万雄狮,不过是“虚胖”而已。
为何要入侵科威特两伊战争后的伊拉克如上文所述,已经是国内矛盾丛生,萨达姆能怎么办呢?历史上的“强人政权”不都喜欢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么?况且入侵科威特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获得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好处。首先,萨达姆以阻挡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为由,讹诈海湾国家(比如科威特、沙特等)免除伊拉克的外债,并且为战后重建提供资金。其次,科威特可谓是“国小民富”的典型代表,当时科威特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年石油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且跟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相比,科威特算是“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旦拿下科威特,不但立即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亏空,还能大发一笔横财,国内经济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好事”萨达姆岂会不动心?最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却仅有约50公里的海岸线,且受河流入海口泥沙冲击,大多不能作为港口,唯一可以用的港口外面还被科威特的两个小岛挡着,所以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吃尽了被伊朗封锁港口的苦头,如果拿下科威特,这个地理限制问题也会得到缓解。所以,“入侵科威特”也就成了萨达姆的必然选择而已。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迅速溃败的原因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的军事装备情况:
因为经过两伊战争的消耗,具体数量难以确定,这里仅提供国外研究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
1、坦克包括:约1000辆T-72G/M/M1;1000-1500辆T-62;约1000辆T-54/55;约2000辆69式坦克。此外还有一些缴获的酋长、M60等。
2、装甲车辆:大约1500辆BMP-1、BMP-2和ZBD-96;约100辆AMX-10P;约数百辆ZSD-63;约500辆BTR-60;根据不完全统计,不算步兵战车,光装甲输送车伊拉克就有大约3500辆。
3、火炮:仅算自行火炮大约就有1000门左右,包括2S1、2S3、M109A1和AUF-1等。
这些坦克装甲车,看着是着实不少,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远远算不得“钢铁洪流”,其实对于伊拉克的陆军规模来说,根本就连机械化都完成不了。按照当时的标准,一个完成的机械化重装师,差不多要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伊拉克68个作战师,得要差不多2万两装甲车和坦克,伊拉克“那点坦克装甲车”根本就不够用,而且经过两伊战争消耗,其设备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68个作战师里,最精华的12个共和国卫队师,也没能全部完成机械化,这12个共和国卫队师只能组成“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1个特战师”,里面的七个摩托化师可能连摩托化都没完成,更别说半机械化了。连伊拉克核心精锐力量都如此,那剩下的56个师就更难看了,一大半都不具备摩托化程度,大多数还要依靠步行进军和考骆驼运输。“你还说,这不是虚胖?”
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地面部队的状况,至于空军方面那与美国等联军的代差就更没边儿了,但是即便如此,伊拉克也不该这么快溃败才对,他这个情况总比后来的阿富汗实力强劲许多。实际上,伊拉克人还是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没想到美国人“真的敢打”,而美国人在战前也对这场战争的消耗“心里没底”,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击溃伊拉克,毕竟部队规模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没有全面开战。主动进攻的伊拉克也就没想到主动进攻沙特,将联军“赶下海”,反而优哉游哉的看着联军在对面沙特有条不紊的运送“战备物资”。所以这场仗,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