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谥号呢?人死了以后,对他的一个尊敬的称呼。给您举个例子,苏轼苏东坡谥号文忠,岳飞岳鹏举谥号武穆,岳武穆;诸葛亮谥号忠武。咱摘一个啊解释一下。岳飞这个谥号叫武穆,单有讲儿
君主的谥号称谓起源于西周,终止于清末。
周朝时,因为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和姜子牙对周王室有大功,在其死后,人们根据其生前的言行功劳,给予特殊的尊称,即时谥号。
到秦朝时,秦始皇自认:“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为不让后人评价,取消了谥号,自称皇帝。到了汉代,又恢复了谥号的称谓。
谥号大致分为三类:文、武、景等属于上等的谥号;哀、悼、怀等属于中等的谥号;炀、吏、灵等属于下等的谥号。谥号作为君主归天后的“盖棺定论”,代表着君主生前的一切的功绩与罪过。比如赵武灵王,就是表示他一生有功有过,有好有坏。
到了唐朝,武则天开启了皇帝生前定谥号的先例,由此导致了此后的历代君主对谥号的命名用大量歌功颂德的褒义词来形容。因为褒义词的多层叠加而使得谥号显得越来越冗长繁复。
自此,虽然谥号依旧广泛存在于历代君主的称谓中,但用十多个赞美的字词来形容称呼一位君主也就不再合适了,谥号也就仅仅是在特定的隆重场合使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