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历史,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古巴导弹危机持续的13天,是美苏冷战军事对立的顶点,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全面热核大战的13天。
事件发生在1962年10月,如果以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开启的标志,则距离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5 16:43:58

古巴导弹危机持续的13天,是美苏冷战军事对立的顶点,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全面热核大战的13天。

事件发生在1962年10月,如果以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开启的标志,则距离冷战开启已经16年。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争锋相对。每增加一个盟友便意味着减少一个潜在的敌人,为博弈中增加筹码。这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以上是冷战的大背景。而讨论古巴导弹危机绕不开的,是柏林问题。

一、柏林问题 心病难除

1946年4月30日,苏联人英勇战斗,率先攻破柏林。

随后,美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进入柏林,与苏军统帅朱可夫商定盟国组成对德管制委员会,将柏林分四个区,由苏美英法分别占领。苏联约占一半面积。

1948年3月,美英法宣布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独立主权国,即联盟德国,俗称西德。苏联不甘落后,在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俗称东德。

柏林虽地处苏占区,但是苏联并不完全拥有这座城市。于是,西柏林一直是苏联的心病。

1961年6月3日和4日,赫鲁晓夫与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赫鲁晓夫提议盟国签订对德合约,想彻底占领柏林,美国拒绝。

同年8月,柏林墙开始修建。

肯尼迪不愿在此事上刺激苏联,称柏林墙为防御性质,未威胁到西柏林的治理,故予以默许。

二、红色古巴

古巴位于美国南部门户,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只有90海里。

1959年,游击队出身的卡斯特罗率领数百人,攻占古巴首都哈瓦那,宣布成立新政府。

美国担心红色政权的影响力,诋毁古巴革命。于是,卡斯特罗将古巴166家美资企业收归国有。美国随即宣布对古巴制裁。

由于古巴靠近美国,具备重大战略地位。1961年,赫鲁晓夫邀请卡斯特罗到苏联,请他登上列宁陵墓,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肯尼迪政府意图推翻卡斯特罗政权,扶持古巴流亡分子招募雇佣军,总计1400人,称“古巴旅”。雇佣军率先发动袭击,随后在猪湾登陆,最终被消灭。此为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让新上任的肯尼迪总统饱受怀疑,国内舆论批评他软弱、缺乏判断力。

然而,对古巴的渗透一直没放弃。

1961年11月,美国批准了“獴行动”——进行对卡斯特罗的暗杀。

卡斯特罗也成为世界上被暗杀次数最多的人,据199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的一份档案显示,卡斯特罗遭遇过634次暗杀。

三、导弹危机爆发

公认的导弹危机持续时间是从1962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的13天。

为了了解事件的全貌,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10月份之前。

1962月2月,在对美国入侵古巴的担忧下,苏联最高主席团批准了对古巴的巨额援助,同时承诺将在古巴部署SA-2防空导弹。

1962年4月,苏联进一步增加对古巴的援助。4月12日,苏联最高主席团批准向古巴运送教官和180枚导弹,以及一个团的常规部队。

1962年5月21日至24日,苏联开始秘密向古巴运送大量核武器。

美国方面,并非没有考虑过苏联往古巴部署核武器的可能性。

早在1962年3月,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就呼吁过要警惕苏联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的可能性。而美国密集完备的情报网络,也确实收集到一些可疑的证据。

1962年8月23日,在肯尼迪总统出席的一次会议上,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麦康明确警告说苏联可能会在古巴部署核武器。

肯尼迪于是签署181号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要求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对苏联可能在古巴部署导弹所构成的威胁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然而,这一切只是怀疑,美国尚没有发现决定性的证据。另一方面,苏联的掩护工作也确实做得好。

1962年9月4日,苏联政府驻华盛顿大使多勃雷宁私下向罗伯特-肯尼迪保证,苏联运往古巴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苏联玩起了孙子兵法里“明修贱道,暗度陈仓”的戏码。

9月11日,苏联发表公开声明,再次重申没有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和运载导弹,警告美国不要进攻古巴或者苏联向古巴运送物资的船只。

9月13日,肯尼迪就苏联向古巴增加军事存在一事,第一次发表公开的电视讲话。他接受了苏联的保证,同时警告,如果古巴成为苏联的军事基地,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保卫自身和盟国的安全”。肯尼迪还就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的定义做了明确的区分。

就这样,苏联成功骗过美国,美国也向苏联传达清晰有效的威慑信息:自己能允许什么,不能允许什么,如果不被允许的情况发生,美方将坚定地采取行动。

10月14日,美国的U-2侦察机,在飞过古巴上空的侦查中,拍下了苏联正在部署的导弹基地的图片。

10月15日,肯尼迪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次日立即召开各部门重要会议。商讨为什么苏联敢在古巴放置核导弹?肯尼迪和他的高级顾问们提出了四种可能的解释:1、古巴防御说

美国持续进行的对古巴的渗透和颠覆活动,让卡斯特罗政权和背后的苏联老大哥寝食难安,部署核武器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做法。

但是这一解释也存在很多问题:

若是单纯保护古巴,可以选择常驻军队,部署更多常规武器,也可以签署公开防御条约,震慑美国。部署核武器,反而将古巴推向更危险的境地。就算是部署核武器,也应该是战术核武器(射程100KM以内的导弹),成本低,部署快,隐蔽性也更强。部署中程导弹(1100KM)和中远程弹道导弹(2200KM)需要设立弹道导弹潜艇基地,为什么要大费周章?

2、冷战政治说

肯尼迪在猪湾事件的优柔寡断,被赫鲁晓夫认为是缺乏意志的表现。维也纳会议上,赫鲁晓夫可能加重了对这个年轻总统的这一看法(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因而往古巴运送导弹,既是对整个美国最高意志的试探,也是对肯尼迪个人意志的试探。

此外,若苏联成功的部署核武器,将严重削弱欧洲对苏联的压制,让美国小弟们看看美国并非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

冷战政治说也存在一些问题:

苏联部署的武器的规模和性质,远超政治性试探的需要。冷战博弈中,威慑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它应当是一种既成事实。苏联应该悄悄地部署基地不让美国发现,但是在10月份就已经被美国发现。苏联真是有意让美国知道吗?还是运气不好,被侦察机就给拍到了?为什么选在古巴?加勒比海一直被美国视为后花园,苏联在该地的军事劣势过于明显。

3、导弹力量说

1945年,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苏联紧随其后,于1949年试爆成功。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拉开帷幕。

核武器不仅是战场上的终极杀招,也是世界大国的身份象征。拥有核武器的规模决定了谈判桌上的气势。

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1962年,美苏的核力量对比如何呢?苏联完全处在下风。

苏联方面,可以从本土打到美国大陆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只有20枚,而苏联军火的一贯特征是:威力很大,精度不行,不免让人怀疑这些导弹是否真的跨越大洲命中目标(多年后,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摊牌,这些导弹确实难以肩负攻击美国本土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此外,苏联有约6艘弹道核潜艇,都位于苏联唯一的战略核潜艇基地科拉半岛北部,距离美国7000英里,导弹射程600英里;

苏联威胁美国本土的最大希望,是200架远程轰炸机,但美国的空防不是摆设,这些轰炸机很难真正到达美国本土。

综上,苏联的武器库里真正能威胁美国阵营的,不是远程弹道导弹,而是几百枚中程、中远程导弹和航程更短的可携带核弹的轰炸机。这些可以直接威胁到西欧国家,但是无法打到美国。

同期美国,拥有至少180枚洲际导弹,12艘北极星弹道导弹潜艇(每艘装备12枚导弹),以及部署在欧亚各地和美国本土的630架轰炸机。可以从各个方位对苏联发动进攻。

美国还在其盟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了“雷神”、“朱庇特”等各式中远程弹道导弹。

对比可知,美国具备对苏联本土进行全面核打击的的优势,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经具备“辉煌的一次性打击能力”:苏联根本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的战力对比,对苏联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1962年3月,美军设置在土耳其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完成,更是刺激到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气愤说到:“为什么不扔只刺猬到山姆大叔的裤裆呢”。把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部署到古巴,打击范围可以覆盖美国本土全境,这是实现美苏两国真正核均势的重要一步。

导弹力量说可以很好地解释苏联部署的核武器数量和性质。但仍有两点疑问,一个是时间点问题,为什么这么着急实现战略平衡?二是,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呢?除了实现核均衡的长远目标,是否还另有诉求?

4、柏林问题说

柏林,是个心病。

柏林问题对于苏联,用赫鲁晓夫形象的语言描述,“就像一颗蛀牙”,必须拔掉。

西柏林在东德境内,苏联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可以轻松攻占柏林全境,之所以一直没有采取行动,是忌惮美国的核威慑。

根据美国的公开战略和柏林防御计划,如果苏联动用其优势常规力量封锁或者占领柏林,美国将首先发动核战争。

赫鲁晓夫在各种公众或私人的场合,持续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而美国的立场没有丝毫松动。

赫鲁晓夫耍了一个滑头,在9月28日给肯尼迪的私人信件里,赫鲁晓夫保证“在美国选举之前,我们不会对西柏林采取行动”,这句示好的政治说辞,就像一枚烟雾弹,掩盖了实际上已经开展的行动。

对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步行动,如果美国无所作为,说明核威慑起到了作用,美国不愿意为柏林贸然挑起一场危及美国本土的核大战,赫鲁晓夫将把西方从柏林赶走;

如果美国试图谈判,条件就是在古巴和西柏林之间做交换。

如果美国封锁或者入侵古巴,赫鲁晓夫就有同样的理由,封锁或直接占领柏林。

无论美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都将给苏联同样行动的机会,最终指向苏联解决柏林问题。

高,实在是高。

古巴不过是大国博弈之间的一个棋子,是赫鲁晓夫拿来与掌握先手优势的美国叫板的筹码。

古巴导弹危机:当年世界最接近核战的13天,到底是如何度过的?

古巴导弹危机,差点毁灭世界的13天,到底危险到什么程度?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迅速崛起。从此美苏世界争霸进入冷战时期。美国首先成立北约,苏联也不示弱,相继成立了由40个国家参加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样的世界格局,使苏美争霸愈演愈烈。
即而出现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古巴这个国家1959年才获得独立解放,并且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时正合苏联的心意,进而吸收古巴进入由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当局赫鲁晓夫称霸的胃口更大,恨不得一口吃掉美国,从而世界属于苏联一手遮天。这个时候苏联就把导弹部署在古巴,因古巴是美国的近邻,美国无法拦截导弹。
自从古巴投入苏联怀抱后,美国当局那真是心慌意乱、夜不能眠,总是害怕后院起火。于是不断派侦察机探测古巴国内动静。在1962年10月的一天突然发现苏联在古巴与美国边界部署了导弹。这时美国总统肯尼迪立即派战舰、潜艇、飞机携带着核武器飞往古巴和苏联周围,从而从海上、空中封锁古巴。时刻准备着核反击。
后来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多方构通和斡旋,苏联当局率先撒换了古巴导弹,这时美国总统也立即宣布撒消对古巴的武力封锁,又取消了用核武器与苏联的对峙。

古巴导弹危机,差点毁灭世界的13天,到底危险到什么程度?

美国对局势进行了全面衡量,古巴的几个发射场已处于发射状态,虽然可以对导弹进行拦截,但是如此近的距离,始终可能造成美国城市上空的热核爆炸,美国不愿意冒这个险。

19世纪注定是不安宁的,两次世界大战,燃烧了整个地球,差点让世界毁灭,留给人们一片焦土。在近半个世纪的动乱中,人们磕磕碰碰前进,终于获得平静的生活。

可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好好重建家园,美苏之间的冷战再一次让世界进入了寒冷的冬天,其中一次差点就毁灭了世界,就是古巴导弹危机。

在时间上虽然只有13天,却是冷战期间最激烈的一次较量,让全人类在鬼门关前游荡了一番。半个世过去了,这场导弹危机依旧被认为是人类史上最危险的危机,这条核战争的导火索在点燃前一刻才被扑灭。历史也证明,在战争面前没有谁是赢家,只有和平共处,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分析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必须抽丝剥茧,深入分析,找准其根源,才能帮助我们全面透彻理解问题。同时从历史中来,到未来里去,借古观今,为今天的决策,发挥借鉴作用。

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古巴共和国,一代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因为地处加勒比海,在新政初期,古巴还是倾向于与美国结交,也想得到美国的庇护。但这只是卡斯特罗的一厢情愿,因意识形态不同,美国选择不接纳这个小弟,公开反对卡斯特罗的领导,从而使古美关系急剧恶化。

失掉美国,古巴把目光转向了苏联,恢复同苏联的外交,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的阵营。美国可不乐意了,大发雷霆,美国是不允许这样威胁的存在的,千方百计试图推翻卡斯特罗的政权。而且不知不觉之间,这个小小的地方已经部署了42枚核弹,这对美国来说绝对是异常的危险。

为何苏美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秀自己的肌肉?拨开历史的迷雾,故事还得从1946年说起,冷战期间,苏美将对方定位为最危险的角色,特别是美国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他曾这样评价苏联:"不讲道理......对武力逻辑高度敏感"的国家,并且向总统杜鲁门写信阐述了这一观点。

或许就是这样一张薄薄的纸片,成了后来美国对于苏联实施"制裁"的源头,继而,在数年之后,更是将人类推向了核战争的边缘。

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先后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苏联并没有坐以待毙,也绕道美国的后花园,在古巴部署导弹。

后来美军通过卫星发现了古巴这些核导弹基地,美国政府大为光火,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决定立即出击,对加勒比海域进行全面封锁。

在蓝色的加勒比海上,一艘艘战舰破浪前行,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控制了几千英里长的海域,将古巴围在垓心。

在离古巴东部海岸约300公里的大特克岛上,设有巨大的美军导弹跟踪站,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地被团团围住了。仔细研究一下美军的部署,8艘航空母舰,68个空军中队,90艘军舰,可以发现这是二战胜利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各种类型的轰炸机引擎轰隆作响,携带氢弹熠熠生辉。

在陆上,美国也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已在临近各州集结,所有的美国核部队和常规部队都已经奉命准备随时行动,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发射台上的导弹也蓄势待发。

在封锁古巴的同时,美国更是兵分两路,在北约进行了相应的军事部署,对苏联进行了全面合围,更可怕的是美国1627枚核弹也都整装待发,进入了2级战备状态。

苏联军队也没有落后,指导古巴全国40多万正规军和民兵前往海滩,完成了一级戒备,42枚核导弹也已经准备就绪,直指美国本土。

事情发展到如此危险的地步,联合国立马召开紧急会议,从中进行磋商,可美苏双方表现强硬,谁都不愿让步,一时间,整个加勒比海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全人类都危在旦夕。人们都小心翼翼,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动作大一点就引爆了核弹。

当国家和民族遭遇侵略时,我们应义无反顾,上阵杀敌,可是仅仅为了争夺利益,而置他们生命有于不顾,这恐怕不是仁义之师的举措,所以美苏之间的角力,人心向背,显而易见。

是战还是和,这是摆在美苏双方桌子上的两个选项,如果选错,后果不堪设想,这不仅仅是两位元首的选择,两个国家的选择,更是全人类的选择。

历史再次证明,尽管有多种可能,但是人类总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同时我们也要谨记,千万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出决定。

其实对于核战争,谁都惧怕,因为一旦战争开始,将没有赢家。苏联当时对古巴特别热情,关注度空前,主要是想遏制美国,在美国后方安一个炸弹,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以此来同美国争夺霸权。

面对北约的压力,苏联也是战战兢兢,全球社会主义的阵营并不强大,如果真的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很难取胜。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苏联政府首先做出了让步,苏联间谍找到ABC新闻的记者,提出一套外交解决方案:以撤下导弹为交换条件,要求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

这虽然不是官方之间的谈判,但是却释放了和解的信号,随后苏联领导人给美国政府写了一封信件,解说了厉害关系,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接下来就是双方你来我往,在唇枪舌剑中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协议。苏联承诺在48小时内拆走位于古巴的所有导弹,在逼迫苏联撤走导弹之后,肯尼迪政府认为已经消除对美国的直接军事威胁的,美国也保证不会动用武力,承认卡斯特罗的政权。

随后,苏美双方都从古巴撤走军事力量,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古巴境内的42颗导弹被装船运回了苏联,轰炸机也返航,美国结束了对古巴的禁令,随后逐步移除了在土耳其的导弹。

这场人类史上最为严重的导弹危机在13天之后,以双方和解结束,这柄达尔摩斯之剑烟消云散,加勒比海又恢复了平静。

君子和而不同,世界很大,人类文明千差万别,虽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但是我们更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和平共处,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美好的生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