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天然
2022年5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八场“汲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经纶密迩: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为主题,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主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顾江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孙正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柄睿评议。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焦天然主持。本次论坛采用线上交流形式,来自全国多个研究单位的学者与500余位观众在线聆听、参与研讨互动,学术氛围浓郁。
嘉宾简介:
陈苏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顾江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教学和研究。发表论文《〈太康地记〉考——兼论王隐〈晋书地道记〉和〈元康地记〉》等。
孙正军,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职官制度及历史文献的史料批判研究,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史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另有多篇译作。
曲柄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中国史学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关于“汲古论坛”:
“汲古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于2019年设立,取意赵朴初先生“汲古得修绠,开源引万流”题词。论坛以“汲古”为名,既标明本所学术研究的领域和向度,同时寓示实有“开源”的方法和立场。“汲古论坛”研讨古代文、史、哲、艺相关具体问题,关心跨文化、跨语际和跨学科的议题,了解前沿新知,兼顾冷僻旧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反思,力图促进人文艺术学者的学术互动与深度沟通。论坛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为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学术实践精品”,《文明以止:汲古论坛2019》已于2021年出版。
陈苏镇教授
所谓“宫禁经纶密,台阶翊戴全”,西汉长安的未央宫与魏晋的洛阳宫都是庞大的建筑群,以办公理政和举行朝会的场所为中心,宫墙层层环绕,门禁道道森严。汉长安城未央宫和魏晋洛阳宫的考古发掘,为两汉魏晋宫殿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陈苏镇教授搜集、梳理了未央宫和洛阳宫有关的各种资料,对未央宫和洛阳宫的规模形制、空间格局、核心建筑、文化内涵等问题提出若干新的见解,本场论坛围绕这些问题介绍新的研究成果。
陈苏镇教授的主谈以“两汉魏晋的宫禁格局与宫廷政治”为题,分为殿式建筑的布局、西汉的未央宫、东汉的南北宫、魏晋的洛阳宫四部分,勾勒了两汉魏晋的宫禁格局、制度上的关联变化与发展脉络。
以往专家的观点认为皇宫内部分宫、省两个区域,陈教授提出两汉魏晋的皇宫包含宫中、殿中、禁中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宫墙环绕,分别由宫门、殿门、禁门出入。其中,重要的殿式建筑通常位于殿中、禁中区域,由殿(堂)、房、室、夹、箱(厢)、庭等部分组成,而阶、户、牖与屏、帷、扆等则各有联通或隔绝的作用,亦为殿式建筑的重要区块。秦汉的殿是向南敞开的大堂,堂有台基,高于地面。堂、庭之间有东、西两阶供人上下。殿的南面无墙,设有轩栏。室在殿北正中,室的两侧有房,房前有夹,夹前有箱(厢)。殿前有庭院,庭有内外两道门。殿上高大宽阔,并设有帷幄,皇帝总是坐在帷幄中,故亲信近臣在皇帝身边称“侍帷幄”。秦汉建筑流行前堂后室布局,堂前地面称庭。堂和庭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的,尤其在礼仪场合。宫中各种机构分布在不同区域,承担着不同事务。其权力大小和对最高决策过程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和与皇帝的空间距离。皇帝身边的士人、外戚、宦官等势力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争夺,与宫禁制度的变化有关。
航拍未央宫
西汉的未央宫,据遗址调查与文献记载,有两道宫墙,呈“回”型。未央宫七座门,其中公车机构设在北司马门(又称北宫门、北阙),因此北司马门最为重要。宫墙之内为宫中,分布御史大夫寺、卫尉寺、东织、西织等机构。殿中区域,自南至北,前殿、宣室殿在前,承明殿、高门殿、玉堂殿并列于后,殿门之正门称“端门”,西门称“白虎门”,东门名称失载,可能是“青龙门”或“苍龙门”。“小苑东门”和“小苑西门”应在东西两侧,具体位置不详。殿中区域被金马门和长秋门分为内外两部分,其内是皇帝和殿中官员的办公区,其外是生活服务区,门称“省户”或“禁门”,宿卫由光禄勋属下的郎官负责。殿中办公区之后还有一个区域,称“省中”或“禁中”,是皇帝和后妃的生活区,皇帝的主要寝殿温室殿及清凉、饰室等殿在其中,禁中由宦官负责宿卫,其他事务也由宦官承担,士人进入受到严格限制。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权力中心。前殿、宣室、温室、承明四殿则是未央宫中的核心建筑。前殿,用于大朝会、拜皇后、拜三公、皇帝丧礼等大型礼仪活动;宣室殿用于皇帝亲自处理较重大的事务,举行规模较小的召见;承明殿用于皇帝日常办公理事,尚书、侍中、谒者在“廷中”,兰台在附近。西汉前期,丞相权重,日常政务主要由丞相府处理。武帝以丞明殿为中心设置了“殿中”决策机构,尚书负责“出纳章奏”,大夫、侍中、左右曹、诸吏等殿中官员协助处理“尚书奏事”。侍中、尚书等殿中官员不便进入禁中,遂以宦官为“中尚书”,简称“中书”,负责在禁中传递文书。霍光长期辅政,以“录尚书事”名义控制朝廷大权。宣帝为夺回朝政主导权,通过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在禁中处理政务,致使中书宦官的权力有所扩大。成帝以后,“罢中书宦官”,外戚王氏、丁氏、傅氏先后以大司马“领尚书事”,控制朝权。
东汉的皇宫有南北二宫,分别位于洛阳城南部和北部。皇帝或居南宫,或居北宫。二宫整体皆呈“囙”形,南、东、北三面,外有宫墙,内有殿墙。南宫原以嘉德殿为前殿,光武帝在南宫原有建筑区东侧新建建筑,以云台殿为前殿,可考殿门如白虎门、端门、青(苍)龙门等。北宫原以崇德殿为前殿,明帝继位后扩建北宫,以德阳殿为前殿,可考殿门有神虎门、端门、云龙门等。由此南北二宫的“殿中”各有“东宫”和“西宫”。“禁中”则是“殿中”深处禁卫等级更高的另一区域,北宫禁中的章德、章台等殿为皇帝寝殿,还有中宫、掖庭。南宫禁中有玉堂殿、丙舍,也有中宫、掖庭。东汉皇帝例居东宫,太后皆居西宫,比肩相邻,可十分方便地实现最高权力的切换,继续通过殿中的尚书、侍中等机构管理朝廷政务。东汉初沿袭王莽以来“侍中复入,与中官共止”之制,至章帝则侍中、黄门侍郎出禁外,有事乃入,只有中常侍和小黄门可“从入内宫”,中通内外,禁中门户由中黄门冗从值守。由此宦官权力逐渐膨胀,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势力。
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门址北阙台从东向西
曹魏和西晋的皇宫位于洛阳城北部,是曹魏在东汉北宫的废墟上重建的。魏晋洛阳宫整体亦呈“囙”形,东、南两面外有宫墙,内有殿墙,西侧宫墙与殿墙也是一道墙。魏晋洛阳宫在崇德殿基础上兴建太极殿,废除东西宫格局。太极殿由一组建筑构成,正中是太极前殿,前为中华门,两侧有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其后可能还有太极东柏堂和太极西柏堂。太极殿之后,是禁中的皇帝寝宫,除昭阳殿外,还有含章、徽音、式乾、光明等殿。连接殿中和禁中有东上阁閤和西上閤。魏晋时期皇帝在殿中区域太极殿东堂听政,协助皇帝理政、照料皇帝生活的机构和殿中、禁中的宿卫力量,皆以此为中心加以安排,禁中事务不再由少府负责,而转归光禄勋,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取代中常侍、小黄门。由此宦官权力受到限制,士人参与决策、势力增强。
主谈之后的评议阶段,顾江龙副教授提出,陈教授的一系列文章全面探讨了两汉魏晋宫城的形制与格局,读后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关于“殿中”的研究。以杨鸿年先生等为代表,学界对秦汉六朝的“宫”“省”概念和制度非常关注。陈教授则指出,在宫、省之间还有一个“殿中”区域,并结合考古发现,通过严密的考证和合理的推测,将这个观点凿实。“殿中”的发明,殿中与禁中关系的梳理,使得两汉魏晋宫城的布局和权力构造的主要框架得以形成,对于相关政治史和官制史的研究必将大有裨益。故而陈教授的这一系列研究,不仅是近年来宫城制度,也是政治史和官制史研究的最夺目的成果之一。顾江龙以晋惠帝时诛杨骏等历史事件为例,生动立体地解释了禁中和殿中格局分布对理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重要意义。
孙正军副教授的评议提出,受制于史料稀缺且不乏矛盾,对于帝制时代早期的宫省布局,学界仍多存暧昧,这也影响了对相关史事的理解。陈教授的报告,在细致搜集、缜密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系统梳理了两汉魏晋时期宫省制度的变迁,为进一步解读相关史事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报告不仅澄清了以往学界对这一时期宫省制度若干重要问题的误读,明确了宫省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同时对这一时期包括宦官权力的演变、太后临朝制度的出现、皇帝政治的变化等重要历史现象,也提出富有解释力的见解,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认知。
曲柄睿副教授的评议提出陈教授关于汉晋宫省宿卫制度的研究,是近年来秦汉魏晋制度史和政治史研究最夺目的成果之一;也是他在政治文化的研究之后,重新回归政治制度史领域的代表性工作。可以用三句话定位这一研究成果,即关注制度史中的政治活动,反思政治史中的制度背景,强调历史研究中的考古因素。曲柄睿首先对“宿卫制度”“宫省制度”和“宫殿制度”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宫殿制度”为基础,在此之上建立“宫省制度”,配套形成“宿卫制度”。继而谈论了考古学材料的使用限度问题,并提出应该充分研究明清两代的“宫省制度”和“宿卫制度”,以此加深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理解。最后从志书在史学史中的位置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反思与疑问。
陈苏镇教授分别对三位评议人的发言作回应,并对“东上閤和西上閤与太极殿和东堂、西堂的距离”“魏晋‘禁中’的泛化倾向”“东汉殿中、禁中之间的宫墙中有多少联通内外的通道,黄闼门是否在这道宫墙上”等提问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邓广铭先生将年代、地理、官制和目录称为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四把钥匙,宫禁制度是制度问题,也是地理空间的问题,被认为是秦汉魏晋史的难点。本场论坛四位嘉宾对两汉魏晋宫禁制度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论坛持续研讨了近四个小时,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听众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张亮亮
汉朝汉献帝时期,洛阳皇宫叫什么名字
据说汉长安城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步。九市主要夹横桥大道设置,“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即横门)”,“市楼皆重屋”,说明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具有中国古代城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点。为了管理市场交易,“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当市楼有令署”。今见于记载的市名有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和高市等八市。文献中还有四市的名称,显然是指四个市而言。一般认为汉长安九市指东、西、南、北市和柳市、直市、孝里市、交门市和交道亭市。其中孝里市在雍门之东,交道亭市在便桥之东,直市和交门市在渭桥之北,证明汉长安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城的西北部和横桥附近。这是因为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被开辟以后,从西域来的商人首先从便桥或中渭桥(即横桥)渡过渭河进入长安城的西北部,长安城的西北部既然成为商贾云集的场所,商业发达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另外,横贯关中平原的东西大道也是从横桥、便桥渡过渭河,横桥、便桥附近交易市场众多,商业发达,也正是交通便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汉长安城市场繁荣,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东市万城,柳市(西城)万章就是其中的代表。元始四年(公元4年)“又为方市阓门,周环列肆,商贾居之,都商亭在其外”,证明从汉代起,商人定居市场,开创了中国城市商业贸易的新局面。
宫殿建筑是都城的核心,汉长安城的宫殿几乎占了长安城的一半地方。如果按照宫殿所在地区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它们都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不仅占地广阔,而且高殿低宇,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壮丽辉煌无比。由于位置在西,又有“西宫”之称。未央宫有43所台殿,周匝22里。实际上见于记载的大殿名称有前殿、高门、猗兰、承明、清凉、宣室、温室、金华、玉堂、白虎、麒麟、椒房殿等50处,台名尚不在其数。未央宫规模之大,殿宇之盛,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以前殿(位于今西安西北郊的西马寨村北)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使宫殿布局协调大方,整齐美观。前殿居于全宫的最高处,其基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部最高处约15米,是利用龙首原上的山丘有意造成凌空之势,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1981年在未央宫前殿遗址北侧大约200米处,发现了一座大殿遗址,占地达40亩,清理了房屋基址和铺地砖、台阶、水井等,以及其他遗物,曲廊回径,建筑物很多,据说可能是未央宫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组成未央宫建筑群体的除宫殿外,还有许多台、阁、阙、室等。收藏天下秘书的有天禄阁(今小刘寨村北)、石渠阁(今柯家寨西北)和麒麟阁;掌管图籍秘书的御史中丞住在兰台,皇帝和群臣登高了望于柏梁台,沧池中还有渐台;专为宫廷制作美丽丝织品的有织室,暴晒织染物的有暴室,收藏冰块的有凌室等。据勘探,全宫为一规整的方形,四面有围墙,周长近9千米,合汉代21里,面积约5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未央宫是汉初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规模宏大,历时长久,对当时和后世的宫殿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部,今西安市西北郊的阁老门村就是它的所在地。它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由于位置在东,故有“东宫”之称。汉初刘邦曾在此“视朝”,后来即为皇太后居住的处所。兴乐、长乐都是取其吉利的名称命名。长乐宫周回20余里,有大殿14座。实际上见于记载的殿名有前殿、宣德、高明、通光、长秋、永寿、永宁、温室、椒房等17座。探测结果证明,长乐宫的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10千米,合汉代20多里,面积约6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建章宫是汉武帝时修成的,位于长安城西建章乡,宫以乡名。据说由于未央宫柏梁台发生火灾,复起大屋以厌胜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建章宫所以建在城外,是因为未央宫“营造日广”,城中实在无地可容的缘故。所以摆在城西,则是由城郊的地形特点和供水状况所决定的。建章宫周回20余里,规模宏大,并有跨越城垣的飞阁与未央宫相连。它由骀荡、馺娑、枍诣、天梁、奇宝、鼓簧等宫,玉堂、神明堂、疏圃、鸣銮、奇华、铜柱、函德等26殿,太液池、唐中池,凤阙、神明台等高大建筑物所组成。除宫殿建筑外,前殿西北有太液池,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西有商中(商庭也)、虎圈,东有凤阙等,与殿堂交相辉映,十分壮观。太液池周回10顷,碧波荡漾,并起“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是皇帝游乐的胜地。池西北还有高达50丈的神明台、井干楼,是皇帝祭祀神仙的地方。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古代制度及职称 好的再追加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中国古代的科技官职
戴吾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历朝历代都建立有庞大完备的职官系统。在众多的职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间接与科技有关的职务。从当政者的主观愿望说,职官系统的建立,更多是为了王权集中和稳固,国家长治久安,并非明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实际效果看,与科技相关的官职设立,对古代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的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古代科技官职的一般情况
要说清古代科技官职,先需对古代职官制度有一大概了解。所谓“职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职官制度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
据文献记载,夏代曾设置六卿,以掌中央政务。这“六卿”是: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管农业)、司徒(掌管文化)、士或大理(掌管刑狱)、共工(掌管百工营建)、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可以看出,后稷、共工和虞人的职掌都与技术有关。事实上,农业生产技术、营建技术(包括建筑房屋、修建沟渠)和自然资源管理都是先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据传,早在夏以前的颛顼时代,就有“火正”一职,专门负责观测“大火”(心宿二),根据其出没来指导农业生产。后来由于氏族混战,观测中止,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到帝尧时设立羲和之官,恢复了火正的职责,因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周代时,职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建立起六官隶属制度框架,分别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职掌。除周先前已有的管天文观测、农业、畜牧的官员外,周代还建立了一整套和医学有关的医政组织和制度。《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所说的医师,乃众医之长,掌管国家医药之政令。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业人员,各有职责。
秦统一中国后,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之下分设“九卿”,使中央机构基本系统化,其中,“奉常”主管礼仪祭祀以及今属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农业、财政以及盐铁专卖,“少府”掌管皇室财产、物资供应以及宗庙陵园营建等,都与科技活动有一定关系。汉代仍设九卿,且其职能大体不变,只是部分机构改名。
东汉时建立尚书台,西汉在尚书台下设立六曹,六曹成为以后近两千年间国家六部的雏形。隋代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每部之下辖四司,每部均以第一司为本司或头司,余为子司。这类设置沿历千余年,直到今天,我国中央各部其下设司,犹是古之余绪。当然,历代在各部之下设司的名称时有不同,数目到明清后也有变化。
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间只有短期改动。
除了六部之外,隋唐以后各朝往往还有一些新设的与部同级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例如,隋唐有“五监”:“国子监”主管学校教育;“少府监”主管手工业制作;“将作监”管宫庙工程修建;“军器监”管武器与军用品的生产;“都水监”管河渠水利,这些都与科技有一定关系。
大体说来,到明清时,科技管理与工程技术有关的归“工部”;与农学有关的归“户部”;与天文学有关的归“钦天监”;与医学有关的归“太医院”;与算学有关的归“国子监”。进入民国,情况发生变化,科技管理机构开始向西方靠拢了。
二. 古代科技官职的几个特点
古代科技官职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构占有特殊地位
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大不相同,这是需要注意的。古代天文机构多设有天文、历法、漏刻等分职机构,主要负责观象、制历、报时等方面的事务。历代天文机构的名称,部门的设置,职官的品级与职掌范围都有过一些变化,但基本职能未曾有实质性改变。其中负责观察天文天象的部门与制历、报时等部门相比地位尤为特殊,它不仅与参验历法的推算结果有关,具有重要的科学功能;而且与占验人事的吉凶祸福有关,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早在《周礼·春官·宗伯》所载各种职官中,就有六种与天文学有关,它们是:“大宗伯”、“占梦”、“眂祲=“大史”、“冯相氏”、“保章氏”。各官之级别、僚属等,均有明确规定。其中“大宗伯”级别高,职掌范围较大,天文事务是其管辖的一部分。
从魏晋时起,太史(大史)成为国家天文机构的专职负责人,而相当于《周礼》中“眂祲”、“冯相氏”、“保章氏”的职官,则成为太史的下属官员。太史所领导的天文机构,其名称屡有变动,如太史监、太史局、司天台等,至明清时,乃定名钦天监。
太史令的品级一般在三、五级之间,然而因为他是天意的解释者和传达者,故在某些重要关头,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员的话更有份量。也有这种情况,一些著名天文学家深得帝王宠信,他们另任高官,并不担任天文机构中的官职,但是他们在天文事务中的发言权,有时远胜过太史令。
中国历代的天文机构都有一定规模,以唐肃宗乾元元年司天台的情况为例,其设品级:
大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主薄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注:指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以下“五官”所指同)五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五人(正六品上),五官灵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五人(从七品上),五官挈壶正五人(正八品上),五官监候五人(正八品下),五官司历五人(从八品上)五官司辰十五人(正九品下)。
可见天文机构官员众多,分工细密。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利用科学新法在预报日月食上较中国古法准确,渐为朝廷重视。顺治元年,传教士汤若望因预报日食时分不差,被皇帝任命为钦天监监正。顺治八年,顺治帝在一天之内加付汤若望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三个头衔,使他从原来的正四品晋升为三品。顺治十五年正月,汤若望又被晋封为光禄大夫,列正一品,为朝廷的极品官员。
与西方文化背景相比,天文学官员和天文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曾令西方学者感到不可思议。19世纪末某些西方学者惊讶:中国人竟把天文学家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若问何以如此,就需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皇帝喜好等因素做全面分析才能回答。
2. 官手工业规模大、分职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统治者为了满足行政统治、豪华生活以及军事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必须组织由国家控制的手工业,强制人民为其进行生产。这一情况决定了古代官手工业具有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内容。
早在周代时已有官手工业,据《周礼·冬官》记载,当时的技术已分六大类30个专业,各专业均有工官管理生产,工官称谓有“人”、“氏”、“师”,如有“轮人”、“匠人”、“冶氏”、“梓师”等。“人”、“氏”系下级工官(类同职能工长),他们懂技术,直接管理制作器物的工匠。而“师”为高级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权限更大一些,不仅有监督权,也有处罚权。再上还有“司空”,为最高技术管理职务。
随着社会的演进,技术门类增加,官手工业的规模也在扩大。以明代官手工业组织为例,按不同的领导机构可分六个部分:1、工部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2、内府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3、户部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4、都司卫所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5、地方官府(有司)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6、为保证官手工业的生产,以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为骨干的监察组织以及以刑部为中心的刑事组织也予以配合。
工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是掌握官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工部下面设四个属部,明洪武初称为总部、屯部、虞部和水部。洪武二十六年,改称为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各司直接领导或监督官手工业的行政事务。对于一些任务特别繁重的工作则另设分支机构,特派专官莅事,借以加强领导和监督。这种分支机构大约有两种:一是“分司”,即工部各司的分司,通常以员外郎、主事等高级官员出任,地位较高,可与各司相比,故称为分司;另一是“所属衙门”,地位较低,一切要服从司的领导。一般主管官员是大使。
司下属分司,以虞衡清吏司为例,分司有:(1)宝源局——虞衡司注差员外郎监督,有关防、有鼓铸公署,所属有宝源局大使。(2)皮作局——皮作局大使、副使各一员,各处解进的生皮均交皮作局熟造或煎水胶。(3)军器局——这里所指的系虞衡司领导下的中央军器局,由虞衡司注选主事监督,大使、副使也属该司。军器局辖有盔甲厂和王恭厂,两厂盛时近万人。(4) 验试厅——专司验收物料和某些成品的工作。
官手工业分层细致,是为了有效管理,也因此形成了若干的官职。
3. 科技官职造就科学技术专家
中国古代著名的科技人物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工匠或普通百姓,因长期的生产实践而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有重要的技术创新。如北宋建筑专家喻皓本是一个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由于他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又勤于思索,因而在木结构建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上取得杰出成就。再如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原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凭着多年的纺织经验以及在海南学到的技术对家乡的棉纺工具做出改革,传播开来形成巨大影响。还有一种情况是,此人是官员,居科技管理岗位,他勤于学习和钻研,又善用文字总结,结果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这种例子不在少数。
宋代李诫,从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开始在将作监供职,前后共达13年,历任将作监主薄、监丞、少监和将作监,主持营建了不少的有名的城门、宫殿、府邸、寺庙等大型土木建筑工程。绍圣四年(1097年),李诫受命编修《营造法式》,他一方面广泛参阅前代有关建筑方面的史书和专著,认真吸取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工匠的实际经验,在工地与工匠一起探讨,分析比较各种营造方法的优缺点,找出构件尺寸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以求制定合理、科学的规范。经过辛勤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营造法式》的编修工作。
《营造法式》体系严谨,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正因为这样,它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李诫作为著名的古代科技人物也受到赞赏。
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事例也非常典型。郭守敬先是任过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等官职,在他任职期间,主持兴修了华北一带的水利工程,修整了西夏沿黄河一带的古灌溉渠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下令成立太史局,把郭守敬从工部调来,和王恂等人负责制定新历的工作。郭守敬认真调查研究,首先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仪器。在他带领下,先后研制出近20种天文仪器。此后组织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郭守敬亲自参加部分站、台的天文观测,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观测资料。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编制出新历法——授时历。授时历使用时间长达363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
时间最长、也是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授时历完成后10年,郭守敬又以太史令兼领都水监事的身份,主持修建了大都运粮河,不仅可使南方的运粮船沿大运河直达北京,而且还解决了北京城里的水源问题,对以后北京建设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身居行政要职,业余热心科学研究而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以上简要谈了中国古代科技官职的一些情况。中国古代取得的若干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与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条件、社会背景都有一定关系。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做出新的更伟大的业绩。
1、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
郎中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 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宋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5、唐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 正四品
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 从五品下
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7、明
尚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 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 皇帝的顾问人员。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