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曾经活跃着一个强大的民族,这个族群历史上称作“扶余人”,如今的吉林省扶余市名字便是由这段历史延续出来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北方强大的族
在中国古代,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曾经活跃着一个强大的民族,这个族群历史上称作“扶余人”,如今的吉林省扶余市名字便是由这段历史延续出来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北方强大的族群却意外地消失了。
据历史记载,扶余人鼎盛时期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那个时候东北的松花江流域有几十万扶余人。扶余人曾经在东北大地上建立了强大的高句丽王国,隋炀帝三次征讨均被高句丽打败,最后活生生将隋朝拖垮。从此以后,扶余人在东北攻城略地,领地迅速扩张。因为“高句丽”与朝鲜半岛的“高丽”名称非常接近,所以高丽大韩民族曾经意淫了很多年,始终把中国的高句丽假想成“高丽”的先祖,甚至在清末时期还向大清王朝提出索要中国东北领土的荒谬之举。现在韩国有些人仍然将高句丽吹得神乎其神,拍了许多影视作品。据史料记载,扶余人确实在进入过朝鲜半岛,但是那是攻城略地扩张领地才将权利延伸到了朝鲜半岛,古朝鲜的百济王国就是扶余人创建的。也正是这个古代“百济王国”让日本人也对扶余人产生了意淫。百济王国和日本有着很深的渊源,曾经百济的一位公主下嫁给了一位日本天皇,当年日本联合百济王国对抗新罗,在朝鲜半岛上展开厮杀。唐朝时期的白江口战役以后,百济王国被彻底消灭,大量的百济人南下到了日本岛,日本民族沃沮、东濊据说都是扶余人创建的,因此,很多日本人都把扶余人看做是自己的祖先。
一个在中国消失了近千年的扶余人让日韩争先认祖,那么中国古代的扶余人到底去了哪里?严格地讲,古代的扶余人仍然生活在东北大地上,只不过是“扶余人”的族群领地不存在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同化在其他的民族大家庭当中了。
扶余人是我国汉朝到唐朝时期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同时期还有秽貊人、沃沮人。
扶余国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国家,存在了600年,属于奴隶制国家。后来在肃慎人和高句丽的夹击下灭国。
高句丽的开国君主高朱蒙也是扶余人。当时扶余人聚居於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馀粮颇多。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存在了700年的时间,后被唐朝灭亡。
扶余人还有一支进入韩半岛西南部,和三韩族共同建立了百济国,百济和日本往来很频繁,后来百济亡国。
扶余人的后代走向分为了四类:
融入韩族
高句丽和百济的建国以及灭亡,都遗留下很多扶余人后裔。668年,唐朝大将薛仁贵率军大破高句丽军,不久,各路唐军会师,俘获高丽王,彻底消灭了高句丽国。此后,唐朝将高句丽国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统一管理。
扶余人则与当地韩族融合,并最终融于韩族。因为韩半岛(主要指大同江以南)一直是韩族占主导的地区,虽然有过外族占领,但是民族主体没更换过,这一点和汉族很相似。
融入汉族
在扶余国,高句丽相继灭亡,剩余的扶余人则与辽东汉人以及关内汉人融合。就像中国历史上各种少数民族一样,如曾经强大的鲜卑族。
融入靺鞨及其后代女真族
靺鞨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周秦时称肃慎,隋唐时写作靺羯, 辽宋时期恢复肃慎,汉语翻译——女真。
曾与高句丽一起,灭掉了扶余国。女真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大白山、长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一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而在民族的融合中,扶余人融入了后来的女真族。
融入日本大和族
在百济灭亡后,相当一部分的百济扶余人,因与日本交往过密,进入日本,融入大和民族。而中国历史上唐朝还曾为了百济与日本进行了一场战争,并在白江口大败日本。
扶余人是汉朝到唐朝时期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不过与匈奴和突厥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扶余存在了近600年的时间,不过后来随着扶余国的灭亡,逐渐消失了。大体上扶余之后的走向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是被鲜卑慕容氏掠走,第二类是投奔于高句丽,第三类则是成了粟末靺鞨的一支。
后来的高句丽也是扶余人为主体建立的一个国家,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统治阶层也是扶余人。相传日本人的一个重要部分的祖先就是汉朝以前的古扶余人途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
因此,现在有一种说法,韩国和日本有人认为这个民族是他们的祖先。
扶余约活跃于中国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时期。最开始在东北的扶余人有八万户,之后增长到几十万。
高句丽是在西汉时期由扶余人朱蒙所建。后来慢慢的发展,一度成为了非常强大的国家,不仅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与中原王朝隋、唐爆发多次战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后来另有一支扶余部落南迁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慢慢由部落发展为了国家,这就是百济。
所以高句丽和百济可以说都是扶余人建立的国家。
起初朝鲜半岛一直是百济和高句丽在竞争,后来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逐渐兴起,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者之中,百济与东边的日本关系不错,彼此之间的联系也相对紧密,古代日本很多来自中原的文化,都是经百济之手才进入日本列岛。
当时由于新罗向唐称臣,而百济和日本的关系好,大唐和日本还爆发了第一次的战争,结果日本惨败,这也开始了日本之后的向大唐学习的时代。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还处于奴隶时代,其文明发展程度长期都很滞后,两朝鲜半岛都比不过。也正是由于两国交好,许多百济王族和日本皇族互相通婚,即使是明仁天皇也承认这个事实。据《续日本纪》记载,桓武天皇的母亲高野新笠是百济武宁王的嫡系子孙,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后代。
后来随着百济的灭亡,大量的扶余人又 渡海到了日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日本天皇是百济人后裔也是通的。说百济一直支配日本也是可以的。毕竟日本天皇的血管里流着百济王族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