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如何成为自己向往的样子的人,文彦博的个人简介

相声表演中有一段贯口叫做《八扇屏》,其中说道:在想当初,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灌穴浮球之智。这句话里提到了一个北宋的著名人物—灌穴浮球的文彦博。关于文彦博,如果是喜欢宋史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6 14:17:42

相声表演中有一段贯口叫做《八扇屏》,其中说道:在想当初,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灌穴浮球之智。这句话里提到了一个北宋的著名人物—灌穴浮球的文彦博。关于文彦博,如果是喜欢宋史的可能会比较了解;一生为官近七十年, 出将入相五十余年,一生历经四朝,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封潞国公、年逾九十。是在北宋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2010年6月1日发行《文彦博灌水浮球》特种邮票(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如果我们去评价他的功过是非,已经对我们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相信,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无论他对错与否,立场如何,总有可以启发我们的因素。站在当下的社会立场,来看文彦博,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启迪。

文彦博和大多数封建社会的孩子一样,走着前人已经走了几百年的老路。日复一日的读书,等待着有朝一日进士及第,去朝廷上班。不过和普通孩子有点不太一样的是,文彦博的家世。从秦朝开始,历经两汉、后魏、北周、隋唐、五代。文家人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曾供职当时的朝廷(五代以前文家人姓“敬”,为避讳改为“文”姓)。

文彦博画像(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到文彦博父亲文洎这一代,官至河东转运使(山西省最高行政长官),已经属于中高级官员了。文洎具备宋朝士大夫忧国忧民、 兢兢业业、 勤勉职事的职业精神,文彦博自幼就耳闻目染父辈的为官之道,加之北宋初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遗子金满籯,不如授一经”的政治文化影响。“读书做官”成为文彦博最佳的选择。如果套用当下社会的话;在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情况下,文彦博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认清现实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二十一岁的文彦博中进士第,进士及第后不久,文彦博以大理评事知绛州翼城县(今山西翼城),掌管该县政事并监盐税务。可是还没去赴任,就有人找到文彦博,说自己的女婿是县里的巡检,希望文彦博能够照顾一下。

“授大理评事,知绛州翼城县,未赴任,有客李本者,三见访而后得见之,且言:某有婿为县中巡检,幸公庇之”。《东斋记事· 补遗》

《于文龙水浒人物谱》中的文彦博(图片来源百度)

文彦博可不听这些乱七八糟的,我当官又不是为了给你家当“保护伞”的,随即上任之初,就将这一黑恶势力打掉。

“比潞公至, 姓张人事已败,县未能结正。簿、尉皆云:‘某等在此各岁余,岂无过失为此人所持? 计君之来,必辨之矣。于是尽得其奸状,上于州,决配之,邑人皆悚畏。”《东斋记事· 补遗》

事情虽然是解决了,可是那句:“某等在此各岁余,岂无过失为此人所持?”让初入职场的文彦博真真切切的看清了现实的复杂。现实的社会,往往比我们想象的社会,情况复杂的多。圣人之言可以指导你的言行,但是未必能够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当你从一个手捧书本的读书人,突然,转变成为管理一方的官员。书本上的知识,未必能够在有限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应用。唯有看清当下的现实情况,才能小心翼翼的走下去。

勇于自荐

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四十一岁的文彦博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文官一把手),同年十一月,河北贝州王则叛乱,率其党徒劫持库兵,抓获地方长官,自称东平郡王,建国号曰“安阳”。惊闻兵变,朝廷任明镐为河北体量安抚使前往贝州镇压叛变,使得贝州久攻不下。为报国安民,文彦博上表请缨:

“臣立朝最孤, 特蒙陛下拔擢, 俾与大政,内省叨冒,何阶论报?今睹贝州妖贼婴城已逾旬日,近差明镐往彼经度,必应非久平定,万一更致迁延,未即擒戮,朝议以北都地重,未欲令昌朝亲去贝州处置军事。陛下若不以臣非才,乞赐驱策,上秉睿算,庶几早平妖孽,况臣累经边寄,久在兵间,理合请行,不敢缄默。”《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宋王则起义(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次年正月,文彦博被任为河北宣抚使,前往贝州督战,宋仁宗给予大力支持,赋予他一定的军事自主权,“诏许彦博以便宜从事”。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会是顺风顺水的,期间,多少都会需要某些特定的机会,来给我们的人生发展助力,文彦博如此,我们也是如此。当你身处高位,你敢放弃现有的一切去冒险嘛?关键时刻,你是否敢于向领导自荐,这是需要勇气的。一般情况下,好干的活是轮不到自己的,如果你能够在特殊的场合,向陷入困局的领导伸出勇敢的双手,那么此刻,你已经向前跨了一大步了。(不过最好还是不要失败,不然下场还是一样的惨)。

坚持己见

皇祐元年(1049年),在地方上历练二十余年的文彦博,看到了宋王朝的诸多弊端,这些弊端或急或缓,或病入肺腑、或疥癣之疾。其中“冗兵”一项,最为严重。他认为国用不足,建议裁汰冗兵,但这一提议遭到当时军事将领的反对,认为被裁的士兵容易聚集为贼。仁宗皇帝踌躇未决之时,文彦博与庞籍上奏:

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论者纷然,谓必聚为盗,帝亦疑焉。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脱有难,臣请死之。”其策讫行,归兵亦无事。《宋史·文彦博传》

在文彦博的冒死谏言下,仁宗皇帝最终接纳了他们的建议,令裁汰诸路羸兵八万余人,国家财政得以喘息。

北宋地图,地缘政治太差了(图片来源历史地图网)

任何人都要为自己提出的办法付出相应的代价,文彦博也不例外,任何时期提“裁兵”这一提议,都会遭到军事集团的打击。文彦博看问题准,提出的解决办法更狠。但是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己见。凡是提议,总会有人提出质疑,甚至于你的领导都会质疑你的决策。当你的上司摇摆不定时,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坚持的住吗?

就事论事

文彦博知益州时,他的夫人曾将蜀地闻名于世的蜀锦金奇锦(也称灯笼沙)赠送给仁宗皇帝的宠妃张贵妃,皇祐三年(1051年), 御史唐介以“文彦博夫人赠蜀锦金奇锦与张贵妃”指文彦博:

“专权任私,挟邪为党。知益州日,作间金奇锦,因中人入献宫掖,缘此擢为执政……显用尧佐,阴结贵妃”。《宋宰辅编年录》

这种话皇上听了是真生气,下属的老婆送个“包”给自己老婆,你也犯不着“上纲上线”。但是迫于影响,文彦博被罢相,贬知许州(今河南许昌)。仁宗欲贬谪唐介,文彦博上述为唐介辩驳言道:“台官言事,职也,”唐介系职责所在,皇帝勿要加罪唐介。后来,文彦博复相以后,上疏请求唐介还朝言道:

“介顷为御史, 言臣事多中臣病, 其间虽有风闻之误, 然当时责之太深, 请如中复奏。”《宋史》

蜀锦确实是好看

文彦博到底是出身世家,气度这方面拿捏的还是很到位的,不吵不闹,就事论事,不搞政治迫害。其实回来我们当下,谁职场上还不碰到几个说话难听的,一般这种说话难听的,都不会太有心机。但是当我们处在同样的环境下,特别是你身处高位,手握重权利,你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情绪左右。人都是感性动物,但是在极端言论下,能够凭心论事的,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循序渐进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 ,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拉开了熙宁变法的序幕,从七月到熙宁七年(1074年),朝廷陆续颁布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将兵法” 等。关于新法,文彦博一直持保守态度,不同于王安石激进的变法方式,他主张采用一种温和的循序渐进的模式,他指出:

“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凡事当兼采众论,不宜有所偏听。陛下即位以来,励精求治,而人情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以来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续资治通鉴》

立朝四十余年的文彦博,很清楚当下国家的症结所在。但是在他的执政过程中标,几乎从未提起过大的改革,不能说文彦博不知改革,只能说他认为不宜激烈改革。特别是宋朝中期,改革的呼声很高,从中央到地方,改革逐渐成为共识。

王安石(图片来源百度)

王安石变法的法例设计的很完美,其出发点很好,但是碍于宋王朝的整体配套设施太烂了,导致变法失败。并且随着变法的实施,逐渐形成了以改革为名的党派之分。李唐王朝的“党争之祸”不过才过去一百多年。激烈的变革往往容易产生极端的社会反应,毕竟此时的宋王朝是一个幅员相对辽阔的国家,不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式的变法可能适用于秦国,但是未必适用于宋朝。文彦博作为和司马光一样的保守派成员,正是在看到这一点,才不同意新法的实施。

其实作者一直认为,所谓改革不宜大刀阔斧,应是细微之处见卓著。就如同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不合适的东西,一刀砍掉未必是好方法,循序渐进也许才是好选择。

说了一大堆没有什么用的道理

今天说了一大堆没有什么用的道理,回到我们的主题,“如何成为自己“向往”的样子”。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在是在成长中进行;到你初入社会,努力看清现实,才能握好手中的方向盘,不至于跑偏;当你不甘于平凡,需要勇于自荐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让旁人多看你几眼,让你多了几分选择;议论纷纷,熙熙攘攘,对错不在别人之口,而在你心中之念,坚守己见,扛得住的都是正确的;骂了你,可以还嘴,但是控制好你的情绪,就事论事,从不带着情绪与人共事,毕竟社会不是自己家,没有人会惯着你;当你久经磨练,身处高位,你还能稳步前进吗?总有各种让你激昂慷慨的事情冲击着你,可即使再激烈的事情,总是要“三思而后行”。

任何人的所谓“成功”都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结局也许就不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有“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完善自我,给自己加持各种Buff,也许我们才能距离所谓“成功”更近一点。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文彦博那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含义由来后果

这句话是文彦博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下对宋神宗赵顼说的。他吐露的心声就是,陛下是与士大夫治天下,而不是与百姓治天下!

含义

这句话很直白,所以很有名,意思是:赵家天下是咱们共同的天下,关那些老百姓屁事!变法不能变到赵家人自己头上来!

再粗暴一点翻译,意思就是:咱们是精英阶层,有权有势、有田有地、有吃有喝、有学历有文化,尽管享受这盛世生活,山珍海味、青楼画阁、锦绣珠帘、香车宝马、花街柳巷、按管调弦、琴棋书画,管那些贫民乞丐、贩夫走卒、和尚道士、江湖郎中、算命先生干什么?

所以,文彦博与王安石代表了不同的两种思路。王安石是根据阶级矛盾激化、政府难以持续的背景,要劫富济贫、抑制兼并;文彦博则代表士大夫阶层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与宋初形成的政治、经济政策一脉相承。

由来

赵匡胤建国后,采取了和平夺取权力的办法,随后从节度使、禁军将领手中收权都是采取“花钱买权力”的手段。所以,大宋的官员阶层是非常幸福的,只要不造反,就有权有钱有地。

另一方面,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经济政策,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这是王朝的根基。

正如文彦博的政治密友司马光所说,贫富差距在所难免,富人是穷人依托,富人是帝国的支柱!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宋太宗赵光义崇文抑武的实施,宋朝逐步形成了士大夫阶层,他们与地主阶级利益相同,成为皇帝的支柱。

后果

在王安石看来,劫富济贫、抑制兼并,正是变法的目的,他就是要把富人的牟利渠道转移到政府手中,没有大刀阔斧,怎么去富国强兵?

实际上他是靠政府强力介入财富生产和分配,这样做最大好处是损失地主富商的权益,但能挽救政权。

文彦博的心声却是反对这种做法,王安石变法自然会阻力重重。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