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成语故事,三国成语小故事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主人公是黄忠。原文如下:
(黄忠)只自引五千军出迎。战不数合,璋拖刀便走。忠纵马追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7 02:00:20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主人公是黄忠。原文如下:

(黄忠)只自引五千军出迎。战不数合,璋拖刀便走。忠纵马追之,厉声大叫曰:“贼将休走!吾今为关公报仇!”追至三十余里,四面喊声大震,伏兵齐出:右边周泰,左边韩当,前有潘璋,后有凌统,把黄忠困在垓心。忽然狂风大起,忠急退时,山坡上马忠引一军出,一箭射中黄忠肩窝,险些儿落马。

吴兵见忠中箭,一齐来攻,忽后面喊声大起,两路军杀来,吴兵溃散,救出黄忠,乃关兴、张苞也。二小将保送黄忠径到御前营中。忠年老血衰,箭疮痛裂,病甚沉重。先主御驾自来看视,抚其背曰:“令老将军中伤,朕之过也!”忠曰:“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龙体,以图中原!”言讫,不省人事。是夜殒于御营。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为替关羽和张飞复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征讨孙权。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听说刘备说出“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之语,心中不快,拒绝了关兴、张苞提出的共同出战的要求,自己只带着五千兵马与东吴交锋。在对阵期间,黄忠被东吴将领马忠射中,最终不治而亡,而“不省人事”这句成语就出现在这段故事当中。

不省人事的意思是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后来也被用来指不懂人情世故。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代汪应辰的《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

关羽被害后刘备亲征东吴,是历史的事实,时间是在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亲征的总兵力是多少呢?《三国志》中的记载相互矛盾,有四万、五万、六万和八万之说,但却不可能是小说中的七十四万。因为按照蜀汉灭亡时刘禅上交给邓艾的名册,蜀汉总人口才九十多万,因此也就不可能会有七十四万的兵力。

另外,黄忠的结局与小说中的描述完全不同。《三国志·黄忠传》载:“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明年卒,追谥刚侯。”这个时间是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也也就意味着夷陵之战开战之际,黄忠就已经病逝了,因此也就不会有参战的可能。

那么,为何小说作者要对黄忠的结局进行如此改变呢?其中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想突出黄忠老当益壮、勇猛过人的形象。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个疑问。众所周知,《三国演义》里黄忠最为突出的武艺就是箭术。为何作者偏偏要让他死在对手的箭下,这一点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大家指点迷津,在此先说一声谢谢。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不省人事成语的解释

不省人事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无名氏〈张协状元·胜花气死〉》:“紧闭牙关;都不省人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却说周瑜立于山顶,观望良久,忽然望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辩误:省不能念成shěng,也不可写作醒。
近义词:昏迷不醒、神志不清
反义词:神清气爽、神志清醒

不省人事的成语故事

不省人事
bù xǐng rén shì
【注释】
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
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
【举例】
大作又说我“大声疾呼”之后,不过几年,青年就只能说外国话。我以为是~之谈。(鲁迅《集外集拾遗·报“奇哉所谓……”》)
【近义词】
麻木不仁、不近人情
【反义词】
耳聪目明、通情达理
【谜语】
浪费劳动力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丧失知觉,没有意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