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然推翻了共和制,宣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下令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
在举国声讨之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5月6日宣布退位。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然推翻了共和制,宣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下令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
在举国声讨之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5月6日宣布退位。但是,他依然还想继续担任民国总统,于是联络各省代表于5月17日召开了南京会议,因为重大分歧导致会议无果而终。四面楚歌之下,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上午10时一命呜呼,走完了自己极具争议的一生。
袁世凯过世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之位,皖系首领段祺瑞担任了国务总理一职,并且继续兼任陆军总长,牢牢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之后,北洋政府恢复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国家政体由“总统制”改为了“议会制”。
从此以后,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无可调和的程度。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政府发布政令虽然可以不经大总统事前知悉,但必须由大总统最后签发方可执行。
当时,国务秘书长徐树铮只认段祺瑞一人,丝毫不把黎元洪这个大总统放在眼里,终于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在事关徐树铮的去留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开始相互较劲,得益于北洋元老徐世昌的出面调解才暂时收场。
1917年3月,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通过了对德国宣战并且加入协约国的议案,要求总统黎元洪签发后颁布。但是,黎元洪却以国家孱弱需要继续休养生息为由,明确反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拒绝签发相关的文件。
段祺瑞骑虎难下,竟然以内阁全体辞职相威胁,逼迫总统黎元洪做出妥协。由于并非真正的北洋系出身,黎元洪徒有总统之名却无总统之实,一时间变得手足无措,遭到了各方势力的施压,只得低头妥协。
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在段祺瑞的主导下照会德国政府,宣布两国即日起断交。此举,无疑引起了美国的警觉,担心日本会趁一战对德作战之际大肆攫取在华利益,从而危及到美国的利益。于是,美国开始支持总统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当时,中国政府虽然宣布和德国已经断交,但还没有正式对德宣战。因此,段祺瑞还需要继续拉拢各个派系,继续向黎元洪进行施压。
1917年4月25日,段祺瑞召集了各省的督军在北京开会,不断鼓吹参加一战的好处。而得到美国的支持后,总统黎元洪也终于有了掰手腕的实力,直接揭露了段祺瑞私自向日本政府借款一事,迅速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弹。
趁着这股声浪,黎元洪突然下令问责内阁并且撤销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同时任命外交总长伍廷芳暂时代理其职。对此,段祺瑞采取了以退为进之法,他虽然离开了北京,但却坚称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规定,总统没有权力撤销总理的职务。
到达天津后,段祺瑞以此为大本营,积极拉拢北洋系的各省督军支持自己,还成立了临时政府和黎元洪进行对抗。一时间,中国境内再次出现了两个政府,内战已经是一触即发。
万般无奈之下,总统黎元洪只得求助于驻守徐州的张勋,请求他出面调停府院之争。正急于出手的张勋自然不会错失良机,立即就率领他的“辫子军”入京,借口“调停国事”,实则准备“复辟帝制”。
1917年6月14日,张勋终于率领他的五千“辫子军”进入北京。谁知,他刚进京就转变了之前的态度,不仅关闭了议会,而且还公开表示中国不适合共和制,应该恢复大清帝国。
6月30日,张勋在紫禁城内召开了御前会议,把12岁的废帝溥仪再次搬了出来,宣布满清复国。他的倒行逆施之举,立即就遭到了举国讨伐,孙中山代表革命党在上海发表了《讨逆宣言》,号召民众维护国家的共和,坚决反对封建复辟。
就在张勋复辟的过程中,总统黎元洪竟然没羞没臊地躲进了北京的使馆区。7月3日,躲在天津观望事态发展的段祺瑞也积极响应,组建了“讨逆军”向北京进军。
在“讨逆军”攻入北京后,这出“复辟闹剧”也宣告结束。自此以后,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出任了国务总理并且完全掌控了政局。而张勋则逃入了荷兰使馆,后又潜逃至天津的德租界。
1918年3月,张勋经过多方的活动,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和“人才难得”为由对他进行了特赦。不过,张勋也丧失了军权,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从此,张勋一直蛰居津门德租界6号,虽然离开了呼风唤雨的军政舞台,但凭借聚敛的财富,他的日常生活依然富贵奢华。很快,他开办了当铺、钱庄、工厂等数十个产业,甚至还投资了电影公司,动产、不动产折合多达数千万元之多。
退休后的张勋生活得颇为滋润,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而且为他生下了九子五女。当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清废帝迁到天津居住,还专程到张勋家做客。
1923年8月2日,69岁的张勋在天津病故。他的葬礼极其奢华,灵堂就设在家中的戏台上,上方还悬挂着溥仪赐予的谥号“忠武”。甚至于,孙中山还托人送来一副挽联: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按照张勋的遗愿,他的灵柩经水道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一路上走走停停多有沿途路祭,直到一个半月才抵达。@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