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高兴死了!!!》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老实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地方。从虚构类角度,文学性奇缺,且不说辞藻句式粗糙,更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值得注目。从非虚构类的角度,又确实没有干货或者值得借鉴的方法论。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9 09:41:20

老实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地方。从虚构类角度,文学性奇缺,且不说辞藻句式粗糙,更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值得注目。从非虚构类的角度,又确实没有干货或者值得借鉴的方法论。

这部豆瓣评分仅6.7分,却斩获美国亚马逊2017年度最佳图书冠军,被《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众多权威媒体选入年度最佳榜单的书是,美国作家珍妮的《高兴死了!!!》。

《高兴死了!!!》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记录。作者珍妮是“全世界最快乐的抑郁症患者”,她从小与抑郁症、焦虑症及多种障碍症抗争,并将与这些可怕事物朝夕相处的故事,用幽默的方式写成了生活文集,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欢笑与感动。

我在文章开头已经说过了,这部作品乏善可陈,也许你大笔一挥出品的东西都比它好几十倍。不少读者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划水之作”亦或是“卖怜悯”之作。

但,我还是认为应该推荐一下,不是作为一本书,而是作为了解抑郁症的一个窗口。患抑郁症的人的世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去对待或者帮助他们?从《高兴死了!!!》这本书里也许能得到答案。

什么是抑郁症?

2017年韩国偶像金钟铉被发现于住宅中自杀,时年27岁。他签了器官捐献,给姐姐留了遗产,给全部成员过完了今年的生日。在安顿好了所有人以后,也让自己永远地安顿了下来。

2016年,一向温柔阳光的乔任梁因为抑郁症结束了他年仅28岁的生命。2017年,台湾90后女作家林奕含在发表半自传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以后,还是没能抵抗抑郁症的困扰上吊自尽。此外,还有更多的人拖着抑郁症这条“黑狗”艰难地活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指出,全球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

抑郁症,以痛彻心扉的威力进入大众的视线,人们开始人心惶惶地关照自己的心理和情绪。

在知乎,关于“抑郁症”的话题关注量接近50万,有4万+提问多是求救、自救、自我检测等内容,尽管“谈抑郁色变”,但它正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人们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要与之打交道。

百科对抑郁症的定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其实抑郁症最致命的表现,就是这本书的书名——高兴,死了。失去了高兴这个能力的人,等于瞬间步入人生的低谷,每一天都如同在沼泽里挣扎。

我们蹬个腿就能从床上起来的事情,被他们作为一天的目标。“我提醒自己:一旦我有力气起床,我会让自己疯狂地高兴起来,不仅为了拯救我的人生,更为了构筑我的人生。”

我们可以轻松地打开音乐放松心情,但是他们做不到。“人人都告诉你说,你要去听音乐啊,你要去爬山啊,去散心啊,你跟朋友聊聊天啊。但我知道不是那样的,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与作者珍妮同样患有抑郁症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她的婚礼上勇敢地跟来宾解释她的症状。

我们一时失落,可以在朋友的安慰下“想开一点”,但是抑郁症患者不行。知乎有人分享过过这么一个片段:在得知好友的抑郁症有所好转以后,有一个朋友问“你现在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吗?”好友笑了笑说“我只是想死啊。”

在他们的世界里“想开一点”如同数学试卷末尾的附加题,是人生的考场里最难的那道。无论状态表现出来多好,也许时刻占据他们脑海的,只有自杀。

他们唯一“胜过”正常人的是,他们不怕疼。“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伤害自己。我抓自己的皮肤,直到流血……但我无法控制我自己,我也无法解释这一切。”

从某种程度上,身体上的疾病可以依赖越来越先进的医疗技术治疗。而心理上的疾病,则更多地依靠病人的意志取胜。

令人惋惜的是,许多人都在这场战役里拼尽全力却败下阵来。

《高兴死了!!!》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抑郁症悲观的潮水似乎没能漫上珍妮的堤岸,虽然我们在她的书里可以隐约感受到情绪的暗流奔涌,但她在努力克服。

她把定期的心理咨询变成与精神科医生的滑稽对话,把抑郁症产生的幻想变成幽默的闹剧,甚至将自残行为变成有趣的日常。她在使尽浑身解数地把悲剧人生换上快乐的版本,尽管流血和痛苦一刻也不曾停止。

这就是笔者为什么看着《高兴死了!!!》那么凌乱的表达却心生慰藉。因为这是珍妮从抑郁症那里一点一点夺回热情和快乐的能力的战利品。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在高兴死了以后,用每一个快乐的瞬间回击每一个糟糕的日子,是比死亡更困难的事。

如何对待抑郁症患者?

在《高兴死了!!!》这本书里,除了珍妮,还有另外两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珍妮的妈妈,一个是珍妮的丈夫维克托。他们对珍妮所作出的反应,也许能帮助我们更正确地对待身边的抑郁症病人。

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

比如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抑郁症发作期间,因为没有办法参加期末考,就把自己的诊断证明发给她的教授。系主任与助教就叫她过去谈话。他们对诊断证明产生了质疑“精神病学生我看多了,自残啊,自杀啊,我看你这样蛮好、蛮正常的。”甚至还问“你从哪里拿到这个的?”

系主任的意思,是林奕含在用一张精神病诊断书逃避期末考。说真的,从抑郁症的毁灭度来说,也许他们愿意用一万场痛苦的考试置换一个无病的精神状态。

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在自杀前,还和家人游戏吹风,戴着墨镜露出大大的笑容,谁能想到他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些正常之下暗涌的情绪,你永远不会知道。所以,系主任的质疑不只是尴尬,更是一种伤害。

再比如韩国偶像金钟铉在遗书里也说到了他遭遇的矛盾:

就像得过抑郁症的张进在《渡过》中写的:

“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认为,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现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丝优越感地同情、开导或者指责他们,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

我们对一个断了腿的人,不会说“是因为你的意志力不够,你抗压性不够,你想得太多,所以腿才会断了。”我们也不会说“忽略掉你的断腿,你就能走了。”

但是对抑郁症患者,我们常常把这样的语言暴力加诸其身,将抑郁者推向更深的恶性循环里。

在对待抑郁症患者方面,珍妮的妈妈和珍妮的丈夫维克托要有经验得多。

珍妮的妈妈欣赏女儿的“不正常”——

“也许你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正常……但是,有谁想做正常人呢?你没有问题,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因为你对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十分在意,所以你能发现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它。”

而珍妮的丈夫则完全将她视作正常人,他们谁也不让着谁,不会因为你是个精神病患者,就表现出正常人居高临下的关怀或者过分得像是提醒对方不正常的体贴。

当珍妮犯懒卧床时,他会跟她开玩笑“你这人得有多懒啊,你在跟我说话时,四肢竟然还在睡觉。”

但在珍妮发作的时候又能给与百分百的关照。比如珍妮躲在浴室自残时,他会及时出现阻止。送珍妮就医时,他会跑进急诊室告诉医生“她不太能忍受疼痛。”珍妮自我怀疑时,他会安慰“没有你或许会变得轻松,但不会变得更好。”

我想,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也许是这两种关怀:

一是在精神上受到平等的对待。比如对方跟你说她得了什么癌症,你会投去怜悯关照的眼神。但是对方跟你说她得了抑郁症,则很多时候会被当作精神疯子,受到鄙夷。他们在身心遭受重创的同时,又极度地孤独。

这也是珍妮为什么要写《高兴死了!!!》的原因:

“我们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挣扎,这让别人知道他们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挣扎。突然间,我们意识到,让我们感到羞耻的事情也正是其他人所曾经遭遇过的事情。我们远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孤独。”

二是在身体上受到特别的照顾。抑郁症患者常常会自残,而这并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

“真的,我不想死,我没有说谎。我不想自杀。我只是有时候会控制不住伤害我的身体,就好像在我的内心住着另外一个人,他需要通过伤害我的身体,把那些坏想法从我的脑袋里剥离出去,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身体上的痛苦能够帮助我忽略精神上的痛苦。”

就像《高兴死了!!!》所写的:更光明的日子正要到来,更清晰的未来正要出现。这种期待如同一个号角,这种发疯的快乐如同一份战书,而这本书如同拿破仑的战袍,珍贵的是出征的日日夜夜,而它是那场战役不朽的见证。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