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失鹿诸侯争,日光血色杀戮兴;白骨蔽野残垣处,儒墨法道救苍穹。
话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财逐利,互相杀伐,什么仁义道德,什么诚信礼仪,全都抛到了一边,一门心思杀!杀!杀!杀人多者为侯,
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都是当时人们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作出的历史选择。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时代,能出现百家争鸣?而其后的时代,为什么再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呢?
首先,春秋战国时代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1. 周王室的“礼崩乐坏”,各诸候国失去统治国家的文化思想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也是由于西周的灭亡后,东周的王室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
从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候国,到春秋时期还有128个诸侯国。虽然较大规模的国家也就十几个,但这众多的国家还是都处在了各自为政的时代。
原先周王室为控制各诸侯国的,君权至上的礼乐等级制度也己荡然无存。并且各诸侯国为了各自事实上的独立,一定也不会再继承周王室的礼乐制度。
这就造成了各诸候国,虽然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在国家的统治思想上还没有各自成熟的体系。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文化统治的思想体系。那么这个国家的统治就会没有指导思想,就会失去发展强大的动力,就会没有富国强兵的源泉。
2. 各诸候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强大,而在选择适合自身的文化思想。这也为各个学派思想,提供了发展空间。
各个国家为壮大发展自己。就需要一个文化思想,作为指导国家发展的基础。
为此,各诸侯国都加大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各个国君和贵族,都招览了很多的有学之士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一些有名望的有学之士,还在各国间来回游说。理念相互需要合适的就留下,不合适就走掉。反正来去都很自由的。
如当年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仁政主张,就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
虽然他的主张,那些君主们没能采纳,但在此期间他的教育事业却有很大的发展。不但收鲁国的学生,连其他一些如齐、楚、秦、晋、卫、吴等国家的人都有来求学的。像颜回、子贡、冉求等人就是在这期间拜孔子为师的。
当然,那时也有很多别的有名望的有学之士,也都私收门徒。讲学风气盛行,并率其门徒互相辩其学说。这也使得各个学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正是因为当时各诸候国,对文化统治思想的需求。也才会有礼贤下士的风尚,也才会有各个学派的思想,有了很宽松发展的空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春秋战国的长时间存在,也为各学派思想提供了发展的时间。
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经历了500多年。给各学派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时间。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会经过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这些学派思想,也经历了初始创立、发展壮大、成熟稳定等几个过程。
像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的儒家学派,开始孔子主张的是“仁”、“礼”。“仁”是“仁者爱人”、“礼”是“克已复礼”,“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孔子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作为他的这些主张的核心“仁”,他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而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传人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核心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的这些思想就比孔子的思想,又成熟进步了一些。使儒家学说更成熟完善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各诸侯国的相互征战制衡,使春秋战国经历的时间长了些。也为各学派自身的成熟稳定发展,提供了足够长的时间。
所以,在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因为周王室的“礼崩乐坏”,使各诸候国必须要选择新的文化思想的情况下。给各家学派提供了宽松的发展壮大空间,以及发展成熟所需要的时间。
其次,春秋战国后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1. 统一封建王朝的情况。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分而治之的战国时代。秦始皇尊崇的是法家思想,限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由其是实行“焚书坑儒”的措施,对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打击。
但是,到了汉代的初期,道家的思想被当作正统思想。由于道家倡导的是“无为而治”,在百废待兴的汉朝初期,可以说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国力逐渐发展壮大,汉武帝刘彻想为国家发展做出一番事业时。道教“无为而治”的存在,就会对皇权有了一些掣肘。
最后,汉武帝采取了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该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儒家学说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家、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的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这个儒家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后世中国封建王朝的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所以,在这些封建王朝是不可能再有其他文化思想发展的空间。更不会有百家争鸣的局面。
2. 在国家分裂的乱世时代。
在国家分裂的乱世时代,由于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相比生存更加重要。基本上都沿用了儒家思想,也没必要再作改变。
在南北朝时代。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更是在学习、融合到成熟的中华文明体系中来。儒家思想也被他们逐渐接受。
虽然,我们常说乱世出英雄,但是在儒家思想已成熟发展的情况下。其他的一些文化思想,真的已失去了发展空间。因此,也不会再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以,文化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应是当时各诸侯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作出的历史选择,并且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后的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尊崇与推广。成为中华文明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再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也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