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是:象形之前应还有:数式或其它形式的(所渭的),称字也好,或别的称呼,类式一种记录用的东西。如传说中的:结绳类、树上刻划类,岩石刻划,保留今日的岩画应是象形文字的开始。人
是且一定是。即使是今天的标音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充分简化以后得到的。
有了影像以后,人类本质来说可以不用文字语言。当然现有阶段的影像技术体现能力还有限,这个消除语言的过程就会很漫长。虽然一百年前的卓别林就很好的证明过。。。
就拿本句话来说,要用视频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可能需要很长的铺垫,但如果借用某个公认的形象,也许只需要十秒钟的片段。此时这个片段就成为了新的语言。
在古人有更丰富的影像技术是不可能的,他们最多只有壁画,一种徒手画几天才得到今天一帧画面的满速语言。后来人们为了简化交流,就把绘画变成语言,直白来讲,文字就是画面形象的代替品。
文字的历史就是关键画面在人类脑海中继承的印象的历史。淡淡的印象对应的文字就会消失,浓重的印象就会成为出镜更高的字,其实还是背后的画面的重复。诗歌的衰败就是因为背后代表的印象输给影视现有的轻松达到的水平。或者说是诗歌好不容易完成的印象,终究要被某部经典电影画面改造,并代替。
汉语简化成标音文字的过程,在日文里得到过体现。汉语为何没有进化到更简易(大部分可能要体现为表达的拖沓)的抽象之抽象的语言,可能和诗歌传统有关系。也就是,诗经之前,中国这边的古人就喜欢用少有的语言代替隐晦的意思,并热衷这种新感受的传导。西方没有这个过程是因为确实历史更零碎。至于后来有幸发展成机器语言,都是简化的功劳,或者说是能承受更复杂的逻辑的功劳。
简化与复杂的侧重不同,体现的是不同的作用。汉字在一个字上复杂,在表意上简单,所以中国成了诗歌的国度,英语在字的结构组成上整体都是简化的,所以能更碎片化的描写机器思维。这从两者的数量可以得到证明。
我曾经大骂花千芳,是因为花不知道英语的最高意义是什么。它可以认为是平行世界的汉语曾经发展到的另一个样子,而我们有幸在自己的世界看到了它。原汁原味的语言和今天仍然能够无限组装的英语,都是人类的财富。并且也其实存在两者再次各采所长的可能。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哪怕更大的挑战似乎是今天的抖音,或者gif
好了,以上是我的大胆思考,如果你觉得有这回意思,请在小心求证的指导下决定行为,我们今天还无比的需要文字语言。甚至说改造我们的文字需要达到对他们本身的最高理解,否则,都将得到文字语言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