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必过山海关”,许家印、王健林为何再次“闯关东”?

国家对东北的重视,商人对东北的支持。东北好不好,要问曹德旺们
很可惜,都是房地产。不是房地产的,比如互联网大佬应该是放下一些基础设施,比如数据中心IDC。但是主力依然是房地产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6 06:56:48

东北好不好,要问曹德旺们

很可惜,都是房地产。不是房地产的,比如互联网大佬应该是放下一些基础设施,比如数据中心IDC。但是主力依然是房地产。相反,你看上海情况就不同,特斯拉去了上海,据外媒报道,这个月会逐步开始生产model 3。所以,真的一个地方出现契机,大概率应该是制造业先行。14年曹德旺去美国办厂,如今盈利了。过去苹果来中国办厂,造就了巨大的市场和电子产业基地,都在深圳。如今,中国制造业看深圳,世界一半电子制造业产品来自我国。更有甚者,所有科技含量企业,几乎都在深圳。比如早年的华为。

然后呢?华为离开了深圳,富士康走了河南。为什么?地皮贵了呗。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先有制造业,再有房地产配套,什么都有了,人多起来,房地产太高,企业离开,更高附加值的行业留了下来,然后房地产恒定,成为一个科技中心,或者贸易中心。

长三角和珠三角,起步都是制造业。房地产06年开始上来的,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这个经历。但是在06年之前,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贸易格局,制造业格局,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所以。我们了解了一个区域的发展路径,我们就可以看透东北怎么了。

东北怎么了?

东北的经济没有活力,本质是制造业不振,但制造业不振,本身是因为民营经济不兴旺。长三角发展小商品小五金,珠三角机械电子。这种都是国企吗?不是,华为民企就搞得很好。比后面的几个通信大企业,国字头的做得都好。

小企业的灵活性好,他们是很聪明的,不赚钱的地方,他们不会去。要赚钱,一方面要成本低,成熟的技术工人,方便的基础设施(长三角和朱三角还有个特点,深水港,靠海,在全球价值链主航道上面)。

怎么振兴东北?

看东北是否振兴,实际上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如何想办法吸引制造业回归东北。直接点说,做好服务。但什么样的营商环境才是好的?个人观点:

1、放水养鱼。长三角和珠三角大发展时期,都拥有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是在规划下,而是在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笔者就在长三角地区,当年各种业态就是“野蛮”发展。“野蛮”好不好,有时候的确不好。但是在开始,没有这么个“野蛮”时刻,长三角就没有第一步的基础。大多数时候,这种“野蛮”发展方式,是超前于政策的。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建起来,是冒了很大的政策风险的。但是当时的地方官员就硬着头皮顶过去了。这才是发展根源。服务不是天天上门,“打电话关心”(最近有教育局领导“关心”女教师的事件)。服务,就是地方官员替你扛走一些压力。

2、鼓励外资,消除壁垒,用足税收优惠。当年江浙,地方官们会主动去国外引入外资,去洽谈。税收优惠,并不是等你上门去讨要,地方税务局会主动联系你,说你的税收可以如何如何优惠。有些小散企业,就直接核定征收。就是看你的耗电量税收一口价。大大节省了管理成本。简单易懂。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本体都是外向型。没有可以关上门做的生意,好生意都要走出去。

3、要有目标。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GDP导向的经济振兴,该用还是要用。东北老国企的重整,应该加快步伐轻装上阵。东北企业的多寡,要和官员的收入和政绩挂钩。激励之下,才有勇夫。

最后说一句,一个地方最需要的,是年轻人。去东北的应该是年轻人,民营业者,外资企业。这种人先行,东北自然振兴。而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换位思考。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