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山本这个鬼子大佐惊讶,我们吃瓜看剧的也表示惊讶。全面抗战的八年里,日本鬼子主动放弃的城池除外,中国军队依靠攻坚主动克复的第一座县城,是1944年8月艰难拿下的滇西腾冲古
不光山本这个鬼子大佐惊讶,我们吃瓜看剧的也表示惊讶。全面抗战的八年里,日本鬼子主动放弃的城池除外,中国军队依靠攻坚主动克复的第一座县城,是1944年8月艰难拿下的滇西腾冲古城,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以阵亡9000余人的惨重代价,全歼日军腾越守备队约3000人,这还是在拥有绝对陆空火力优势的情况下。
《亮剑》里山本一木率领特工队是从第1军司令部所在地太原,乘车奔袭晋西北山区的,结果存放在西集据点里的军用卡车被晋绥军358团炮兵悉数摧毁,按理说这个西集据点也肯定是距离赵家峪最近的日军据点,山本一木干嘛要接受建议逃进平安县城呢?无它,在日军的心里,拥有坚固城防的据点才是安全的,是中国军队轻易不敢进攻的。
1939年3月开始的南昌会战中,南昌城被日军第101、第106两个特设师团袭占,军事委员会严令反攻,为此调集了第九战区的第1、第19、第30等三个集团军以及第三战区的第32集团军,共约10个师的兵力,由罗卓英统一指挥试图克复南昌,结果从5月5日打到9日仍然失利,第29军中将军长陈安宝殉国,反攻不得不中止。
1941年10月,为牵制日寇对长沙的第二次进攻,陈诚第六战区奉令反攻宜昌,调集了五个军的兵力攻击守城日军,驻防宜昌的日军第13师团已经调出4个步兵大队、2个山炮大队组成早渊支队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此时还有18500余人的兵力,中国军队占据五比一的优势,苦战十天还是前功尽弃。
既然拥有一定重武器的国民党中央军都如此吃力,严重缺乏火炮的八路军更没有这个必要,第一是日军凭借较好的武器和单兵素质、以及狂热的战斗意志,在守点时确实比较顽强,这一点恐怕连美军都大吃苦头;第二,日军一旦某点被围,会迅速通过摩托化行军等方式进行增援;第三,作战总要考虑个代价是否合理的问题,如果付出十几倍的伤亡去夺取日军重兵把守的据点,那是指挥员的不负责任。
《亮剑》里平安县城的日伪军力量并不算薄弱,鬼子守备队至少是中队级的,还有皇协军、伪警察等等,再加上山本特工队的残部,杂七杂八怎么也得有七、八百人,李云龙不是估算出八比一的兵力对比吗?按独立团7000人马计算,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啃起来绝对是块硬骨头。而事实上,第一军筱冢义男司令官也迅速派出了数批增援部队,这个仗没法打。
在真实的军事历史上,八路军对日军占领的根据地腹心县城,采取的基本是“围困”战术而非强攻,比如1942年日军侵占太岳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沁源县城,并在全县修建15个据点企图长期盘踞,开始实行“山岳围剿实验区”计划。而根据地军民在386旅的配合下,对沁源县城的围困长达二年多,也没有采取强行攻城的作战方式。
沁源县的老百姓舍弃了43000多亩土地,和民兵一起用粪土、头发、死猫死狗等脏物破坏了水井,把能带的粮食、衣物等物资全部带走,带不走的则就地埋藏。这样的坚壁清野让日本鬼子苦不堪言,日军指挥官伊藤少佐向临汾师团部写信说:“来到这里没有人,没有粮,没有水,天天有病倒的”,最终,鬼子不得不狼狈撤出了沁源县城。
这些都足以说明,《亮剑》李云龙率领独立团发起攻克平安县城的战斗故事是虚构的,因为文学创作是允许高于历史的。就剧论剧的话,山本一木率残部逃进有坚固工事的县城后,满心以为安全脱险,逃过了独立团和358团的追杀,只待合适的机会能够得到接应返回太原老巢,哪成想突然听到了李云龙攻城的消息,这完全不符合八路军的战斗作风,山本如何能够不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