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前227年,秦都咸阳的宫殿内,一个中年男子正瘫坐在王座上,双目无神,呆呆的看着台阶下那个倒在血泊中的青年尸体,脑海中突然闪过刚刚发生的片段:今天本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
我是史海讲经人,我爱回答。荆轲刺秦的动机最直接的就是“重诺轻死”。
荆轲在各国游荡,后来到了燕国,受到了太子丹的极高礼遇,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他的刺秦是对于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的回报,然而这并不是全部。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对于”士志于道“的价值观的认可。什么是道,道就是仁义。在这份仁义放诸于荆轲身上就是要重诺而将生死看轻。
而且这种精神并不是荆轲独有的,这在当时的”士“身上都有这种精神,如樊於期的坦然赴死,荆轲过来问他要人头,樊於期从容就死,这里固然有他想报仇的想法,但难道不是对于太子丹的礼遇的回报。
然后还有就是田光,只因太子丹的一句这事你别说出去呀,他就认为自己引起了太子丹的不信任,于是也是自杀,这里当然也不排除有激荆轲的成份在内,但归根到底还是”士“的这种”志于道“的精神在支撑。
社会动荡,正是”士“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大批士,游侠在历史的舞台上粉墨登场,他们都是重诺轻死之辈,为了报答别人的知遇之恩,为了主上的名义利益,为了自己心中的道,他们明知前面是死,但也是从容不迫。
他们把名看得比命重要,所以荆轲在子丹对他有所怀疑时,虽然条件不成熟,自己要等的搭档没来,但还是上路了,他在易水边的”壮士一去不复还“其实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出发,不为别的,只为”重诺轻死“,只为”士志于道“。
关注我,史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