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数量最多,起到的作用也最大。
其实英国、美国、德国都有火箭炮,甚至日本也有。
但这些国家的火箭弹根本无法和苏联的喀秋莎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备火箭炮的国家除了苏联之外,还有德国、美国等,不过它们的名声都没有苏联喀秋莎名气大,一方面是装备数量,另一方面则是作战用途不一样。
苏联的火箭炮研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1933年末,空气动力实验室的阿尔捷米耶夫完成了82和132毫米带尾翼火箭弹的设计工作。这两种火箭弹既可车载发射,又可机载,射程可达5千米以上。之后,在此基础上,1938年10月开始了车载火箭实验。1939年4月,16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2设计获得批准。
这款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БМ-13-16型样车。 这种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 试用过程中,尽管部队反映良好,但却遭到中央炮兵总局局长库利克元帅的阻挠,火炮迟迟没有定型。直到苏德战争前西,在斯大林亲自干预下,才有了正式编号БМ-13-16。
1941年7月14日,费廖罗夫大尉指挥的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第一次齐射,宣告了新型作战火炮的诞生。从此以后,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中开始和结束并一直伴随苏军最终攻克柏林。
最初的БМ-13-16型火箭炮,口径132毫米,最大射程8.5公里,16发火箭弹8-10秒内发射完毕。此后,运载车辆改为吉尔-151,提高了机动性能,最大行驶速度为6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600公里。
二战期间,苏军火箭炮有四个系列,它们分别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M31系列。战争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2086门БМ-8系列,6844门БМ-13系列和1184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不包括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改装的喀秋莎)。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拥有火箭炮9350门。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