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引言
《愚公移山》中有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的“惠”字如果按照本义“仁爱”来理解,此话是不通的。这里“惠”的本字应该是“彗”,“惠”只是通假字。古书解释便有“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5 02:39:56

“通假字”带着时代、历史的烙印。

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摸索中发展完善的。

汉字,是中华民族根据“六书”原则不断创造、增补、发展、完善起来的,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造,他只是汉字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整理、集大成者。

在汉字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借用其他汉字来表情达意,也是“六书”中造字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假者,借也。

而在这个漫长的进步过程中,不泛社会精英的身影。

但是在信息闭塞,传播途径稀少,科技落后的年代,基本上都是靠个人单打独斗,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难免出错。

作为一名社会精英,必然德高望重,思想、文化作品必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文字,毕竟是用来表情达意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都是约定俗成的,也就说不上对错了。

时代发展到今天,信息、科技等等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果还用“通假”来掩饰、揶揄,那就是贻笑大方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