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为什么每逢乱世,都会有一大批拥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涌现?

首先,并非每逢乱世才会有拥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涌现,就是在相对和平平稳的年代,也不乏拥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里只列举两位私以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供列为看官品评一二:
杨继盛
杨继盛,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4 17:10:38

首先,并非每逢乱世才会有拥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涌现,就是在相对和平平稳的年代,也不乏拥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里只列举两位私以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供列为看官品评一二:

杨继盛

杨继盛,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后人以其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有《杨忠愍文集》。杨继盛入狱后,就遭到了严刑的拷打,他的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托人送去了一副蛇胆,并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而杨继盛说:“我杨椒山(他的号)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 这就是忠义之士的气节!气节啊!也就是在今天晚上,杨继盛干出了一件大事,一件挑战全人类极限的大事!因为长时间的拷打,杨继盛的双腿已经被打烂了,伤口已经开始发炎了。他叫过来一个看守,说:“这里光线太暗,我需要一盏灯。”看守提了一盏灯过来,如果这位看守知道下面将发生的事情,他将万分后悔自己所做的事。只见杨继盛拿着一只破瓦片在剔除自己腿上的肉,他做得是那样的仔细,小心翼翼的在剔除腐肉,腐肉剔除完,露出骨头来,又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的筋膜。这位看守在不停地发抖,这时他听到了一句话,更是吓破了胆:“不要动,我看不见了。”

关羽刮骨疗伤,但有将士陪棋聊天神医予以待之;《第一滴血》硬汉火药消毒,不过电影演绎罢了。而杨继盛真的是铮铮傲骨不可弯,可堪明朝第一“硬汉”!

于谦

这里的于谦可不是郭德纲嘴下的找乐素材,而是真真正正的民族英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征瓦剌,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土木堡之变,明朝几近危亡,是他以一介文臣之力,拒绝南迁之提议,坚守住了北京城。他并非武夫,并非军人,却比任何一个军人都懂家国之义,这样一个英雄的名字,不应该成为历史里的尘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