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笔者一直搞不明白平均工资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肯定不能用普查,因为普查的速度还没有工资变化的速度快。
同时,城市个税征收的总和进行计算也是问题,因为不知道各个收入阶层
首先,笔者一直搞不明白平均工资是怎么算出来的,因为肯定不能用普查,因为普查的速度还没有工资变化的速度快。
同时,城市个税征收的总和进行计算也是问题,因为不知道各个收入阶层的比例,而每个阶层的纳税额还不一样。
还有,抽样调查更是麻烦。如果是小地方还好,上海却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什么收入水平的人都有。而且,就算做到全面覆盖,也未必得出结论,因为大部分人根本不会说实话。
这就造成了一个困局,没有平均工资,没有一个坚定的中间值,怎么知道一个人收入在什么水平呢?
而笔者分析这几条原因,无非就是为了怼某些挂着数据分析师标签的人,拿来的数据不做思考,张嘴就敢说,那还学知识有什么用?
而且那个6378笔者也找到了出处,看下图。
说实话,笔者找了半天也没看出来这是个什么网站,也不知道是什么机构做的数据调查,就知道抽样样本有 239778例。
按理说24万的样本应该够了,但是样本特征一句话没有,就展示了一个不同收入阶层的比例。
说实话,这种报告和编的没什么区别,不要看起来像个真的,那就是个真的,只是格式相对完整了一些。
不过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年轻人已经买不起房了,专家还是房价其实还不算高。就是因为这些搞数据的人拿来就敢用,也不管真假,也不考虑对错,结果把专家忽悠了。
回归正题
上海月收入11k什么水平?
这方面要问清楚一点,11k是税前还是税后?
11k是税前的话,算上税,五险一金,在加上一个汇缴补充住房公积金,并且汇缴最大比的话,到手7.8k。
如果没有汇缴补充公积金,那税后和五险一金扣完,拿到手应该是8.5k。
税后11k 的话,按照刚才的比例,算上税,五险一金,在加上一个汇缴补充住房公积金,并且汇缴最大比的话,税前工资应该是16360元。
如果没有汇缴补充公积金,那税后和五险一金扣完,税前工资应该是14800左右。
所以,一个是最低到手1.7k,一个是工资最高16.3k,这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请问问问题的时候能把话说清楚吗?
为了让大家不迷糊,咱们就按照两个档来算吧,一个是到手8.5k,一个是到手11k。
到手8.5k在上海什么水平
从收入水平来看,算是技术职业精英菜鸟期的工资;技术职业普通人半成手期的工资。
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是一个高技术的精英人才,基本上毕业就能拿到这个收入,而且很多人甚至可以拿到这样的实习收入。
如果不是人才的话,只是普通的毕业生,恐怕要熬过菜鸟期了。
对于非技术职业,拿到这个收入可能要进入成熟阶段了,比如行政、人事等。当然,这些工作也是技术性,不过不像是生物学化、码农那样的高门槛儿。
所以,8.5k的收入水平在上海属于中等偏下,在普通人群中算是中高位,离社会精英还有这不小的差距。
而从生活方面来看,有房的话,8.5k可以保证一个人不错的生活水平,两个人的话,吃喝玩乐问题也不大,不过没办法高消费。
没房的话,多少有点压力了,要不然就是累。毕竟能给到这个收入的地方还是比较集中的,离公司越近,房租越高。当然,还有其他情况,笔者只是说普遍的职业情况。
如果想要住的位置适中,空间够用,那减去房租之后,两个人花省下钱有点紧紧巴巴的,不至于穷,想潇潇洒洒的不现实。
到手11k在上海什么水平
可能大家觉得11k和8.5k也就差个2.5k,没什么明显的差别。
但是,不要忘了8.5k已经能够有效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了,在同样的房屋标准下,11k的生活质量,完全可以高出8.5k一个等级。
不过,11k对于整个上海的收入环境来说,说多好肯定不止于,算是个职业发展性的门槛吧。
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你达到了这样一个收入,说明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并且付出过一定的努力。
对于没达到的话,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就像很多公司的行政那样,一部分可以发展的很好,做到总监,甚至有行政出身的CEO,虽然比较少。但是一部分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就是做日常工作,所以长期收入只能保持在一个普通的基准线上。
从职业特征来说,除了核心技术岗位能拿到这么高的收入之外,其他领域都应该当属于一个公司的中流砥柱了。
当然,公司水平不一样,有的公司入门可能就比这个高了。
只能说,至少这个收入的人,保证基本的生活水平,生存压力比较低。不过,要是最近作死买房子的话,可能压力就比较大了。
总体来说,11k在上海属于搞不成低不就的这么一个收入,不过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认为这个人是有发展潜力的。
刚才举例中大家就能发现,比如技术精英的新手期,普通职业的成熟期等等,也就说,只有某个高精专行业学成了,或是某个普通职业成手了,才能达到这样的工资。
这也就意味着进入到某个新的领域,参与到全新的游戏,玩得好,就能赚的更多,继续努力,到新游戏里面,就会收入翻倍,甚至几倍。玩不好,也能凭借以往的努力拿个这样的保障。
所以,11k如果是个社会奋斗几年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算是不错的收入。如果30多岁的人,算得上是一个稳定的收入。40岁的话,他们会有其他积蓄,就不能单纯用工资收入来衡量了。
至于有人指出人民公园相亲那种挑剔法,其实,那些大爷大妈要求的东西(主要是房子),可能普遍40岁才能达到,年轻人要达到了,不是父母有积蓄,那就是社会精英。
所以,那种相亲要的是一个门当户对,或者找个中年失婚男,中年未婚比较少,而且大爷大妈会考虑心理问题。
至于年轻中的精英,他们还用得着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