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在忘却中积累。没有人能记得所有读过的书。书的精华已被你提取,消化它需要时间。
读书本不是记书。主要是吸取它的精华部分。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主旨,每本书都有它的灵
书,并非是用来记住的。
一、读过之后并非全忘掉
人们总是自以为看过之后,便对书的内容全忘掉了,实际,并非如此。
它依然藏在脑海里,只是不断被新的存储给埋没了。或是被藏在了潜意识层里。
就拿我们上学时背过的古诗来说吧,毕业多年之后,细想自己背过哪些古诗,是不是想不起来几首。
但是,若要重新温习一下,是不是很快就能背诵下来。
能够快速成诵,是得益于以前的积累的。
如果是全忘掉了,那么,每次背诵都是从零开始,从零开始,背起来就会很慢。
二、读书不是为了记住
“阅读,是为了活着。”法国作家福楼拜曾作如是言。
读书,是为了学以致用。
比如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思考人生,为了陶冶性情,等等。
美国著名出版人威尔·施瓦尔贝在《为生命而阅读》一书中说:“读书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学习如何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方法。比比看自己做过的事和别人做过的事,自己的想法、理论、感受和别人的想法、理论和感受,你会愈发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威尔·施瓦尔贝坚持通过读书解决人生的困惑,“在人生某些时刻,当我有一些非常具体的需求时,我会寻找一本书来解决它。”“回顾我的一生,我一直因各种原因向书寻求帮助:希望它安慰我,逗我笑,能让我分心,带给我知识。”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杨绛这句名言为很多人所熟知。
用读书指导生活,用生活检视读书,我想,这才是读书与生活的良性循环与互动。
朱熹说:“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李公朴倡导“实验读书法”,他说:“实验的读书就是把读书与做人、做事和求进步三件事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读书,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
三、不需要将书记得很透
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如不是为了考试,是不需要将书的内容记得很透的,而是要将书的内容理解得很透。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不要做书的奴隶或是知识的奴隶。
人,不是背书的机器,恰恰相反,书是人的工具。
尽信书则无书。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书,不能完全被书牵着鼻子走。不仅要用书考量自己的人生,而且,也要用自己的实践来检视书之所言。正如王国维所言: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