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可能,但是概率很小,因为高射炮的炮弹即使没有击中目标,基本上也是在空中的时候就爆了,并不会等到落地后才爆炸,为什么?因为高炮炮弹都具备延时自毁的功能。具体的下面会详
这个是肯定的,会有一定比率的炮弹掉到地面引起爆炸,但这些属于偶然情况。高炮炮弹从设计上就是空爆为主,否则敌人的飞机飞过来,你咚咚咚打了几万发炮弹,这些没击中的炮弹掉下来,己方部队岂不是硬捱几万发弹雨?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高炮炮弹掉下来的威力,在天上都能形成恐怖的弹幕,砸地上的破杀伤会小?即便不爆,那也是几万块砖头砸下来,造成的麻烦太大了。为了避免这种自伤现象,高炮炮弹的自毁能力不可或缺。
高射炮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以爆炸破片为主的打击方式,毕竟爆炸产生的面杀伤比单颗弹丸的点杀伤,无论是命中率还是杀伤力都强得多。特别是射速缓慢的中大口径高射炮,射速不行威力来补,通过引信时间标定爆炸高度,形成专门杀伤那个高度战机的空中弹幕。
这些引信一般使用药盘引信、惯性引信和机械计时器。药盘引信顾名思义,就是一圈缓慢燃烧的发火管,烧到头它就自毁。
惯性引信更先进点,它通过自身的自转来确定引信时间,转到足够的圈数就松开引信爆炸了。
机械引信比较精密,它的时间可以算的很准确,使用发条计时。说白了就是个空中定时炸弹,设定的时间转完它就会释放引信。
像二战时期的高射炮,一般小口径的多使用本身的碰炸引信与药盘或惯性延时引信结合的方式。主要为避免炮弹掉下来砸自己人。
而当时的大口径高炮则多采用机械定时器,可以灵活的调整炸高,补充不同空高的火力。然后再另带一套延时自毁引信做保险。
美军的高炮后来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计时器”和“碰撞引爆”的东西——“电波近炸引信”。这是一种英国人开发,美国人研究成功的武器,到1943年才真正使用。是盟军最大的“秘密武器”之一,打掉敌机的概率大大提升。
这东西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测距,然后选择是碰炸还是近炸。与目标距离不断缩短时它不炸,撞上目标后碰炸引信启动。如果与目标错过,距离开始拉大,那么它马上启动近炸,制造出弹幕杀伤。
英国人后来拿它打德国的V1飞弹,平均150枚近炸炮弹就能打掉一枚V1,若使用常规炮弹,炮弹消耗数字将变成2800枚。
实际上别说高炮,“无线近炸引信”出现后,普通炮弹也不见得非要在地上爆炸了。
美军后来在阿登森林的“突出部战役”使用了带有近炸引信POZIT的炮弹空炸反击德军,德军连钻到沟里都无法躲避,被炸得惨不忍睹。事后巴顿将军都为之咋舌,因为这种引信将火炮效率提升了七倍。
“近炸引信”现在已经是个大家族,除了电波近炸引信外,还有磁感近炸引信、静电、声波、电容、气压、红外线、激光等等很多门类。只是大口径高炮已经基本下岗,现在多半在导弹上应用这些方面的尖端技术。
近年还出现了一些电子引信的可编程高炮炮弹,它们在灵活性上更高。
所有这些引信一般还专门配了其它延时引信,避免第一套系统出故障,第二套确保爆炸。
但因为高射炮弹发射量比较大,受到炮膛振动或其它原因(有时候干脆就是质量不好),炮弹发生故障,就会形成“未爆弹”(DUD),落到地面。这种情况你永远无法杜绝。
“未爆弹”在战争时期基本是没人理会的,比起满天飞的炸弹、炮弹、地雷、火箭等等,高炮未爆弹连个麻烦都算不上。
但和平时期的军事演习,遇到高炮未爆弹还真是挺麻烦。每次高炮打靶都会形成一定比例的未爆弹,越老旧的炮弹越麻烦,问题越多。
有些未爆弹落到地面后,变成了永远不会爆的臭弹,还有一些会因为持续跌落、偶然碰撞等因素发生爆炸,所以为了杜绝这些麻烦,部队演习后会有专门的排爆组为这些高炮弹进行扫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