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三圣”猛一听是三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西域武林人士称他“琴圣、棋圣、剑圣”,他虽是个狂生,倒不狂妄自大,改名叫何足道,昆仑三圣何足道哉?其实他有狂的资本。
华山绝顶,少年
昆仑派创派祖师本是唐末沙州人氏昆仑大师。昆仑大师乃是归义军中一名儒将,适逢纯阳子吕洞宾真人西行,昆仑大师以极大福缘,被吕祖点化,出家修道,学了一身的异术。
后来唐朝沦亡,归义军亦趋式微,河湟诸州不再为汉家所有。昆仑大师眼看时局日下,便带着数百名弟子,长途跋涉到昆仑山中,建立了昆仑派基业,由此而被人称昆仑大师。
昆仑派起于华夏衰微、夷狄猖獗之时,虽然历代掌门人以道人为多,但昆仑大师不忘根本,传下遗训,却是以扫清胡虏,匡扶中华为要旨。
昆仑派创派之初,本怀入世之心,但其时中原动荡,战乱频仍,回天乏力。后来虽然大宋开国,但西北之地又为党项人所有,东西悬隔,昆仑派又遭逢内乱,不绝若线,自保都艰难万分,自然没有匡扶天下之能。
直到宋末,蒙古鞑子一统东西,昆仑派掌门青灵子因助杨过镇守襄阳,击杀蒙哥大汗,昆仑派这才声威大震,势力拓展到了中原。
襄阳城破,大宋岌岌可危,灵宝道长奉师父青灵子之命,匆匆赶去临安,想尽力挽救赵宋,保全天下汉人的最后屏障。谁料到了江南,临安已经沦陷。只有文天祥保着小皇帝辗转南下,还在抵抗。
此时,丐帮帮主耶律齐也在江南一带大起义师,截击南下的鞑兵。灵宝道长遇到耶律齐,二人相谈甚欢。耶律齐邀请灵宝道长留下来帮忙。后来郭襄来与耶律齐会合,这才使得灵宝道长与郭襄结识。
蒙古铁骑大举南下,义军处处吃紧,灵宝道长与郭襄几度并肩作战,饶他们武功卓绝,在千军万马中也是死里逃生。
灵宝道长见郭襄手中有把神兵利器倚天剑,无坚不摧,锋锐之极,几度助他们脱困,当时便已留心。后又无意得知,郭襄在百忙之中还在寻找一把屠龙宝刀,甚感奇怪,郭襄武功既高,又有神兵利器护身,还在寻找另外一把宝刀,意欲何为?
此时又在兵荒马乱之中,而郭襄的的举止,又不像在搜罗宝刀名剑,灵宝道长断定郭襄定然另有目的。
灵宝道长也曾向郭襄相询,郭襄只道屠龙刀是郭靖夫妇留给郭破虏的遗物,如今破虏已然身故,屠龙刀却不知去向,便想找回宝刀以慰父母兄弟在天之灵。
此时的灵宝道长与郭襄并无过多深交,也不便多问,后私下里问询了几位与郭靖夫妇甚有交情的江湖耆宿,都说郭靖夫妇无论是行走江湖,还是镇守襄阳,都未曾用过什么宝刀宝剑。
郭破虏殉难时已三十多岁,他行走江湖十多年,认识的人也不少,也没人听说他用过什么宝刀,灵宝道长更加肯定,郭襄对其未吐真言,说的全是假话。
后崖山一战,宋军全军覆没,小皇帝也葬身大海,天下都被鞑子占了,忽必烈更是令蒙古铁骑南下,扑灭江南武林势力的起义,抗击蒙元的义军便四分五散。
灵宝道长和耶律齐、郭襄失去联络后,于是返回了昆仑山。青灵子听闻大宋已亡,竟一病不起,临终前将掌门之位传给了灵宝道长。
灵宝道长便长居昆仑山设帐收徒,整顿本派内务。灵宝道长的师弟何足道,也隐居于昆仑山惊神峰中的三圣坳中刻棋盘自弈,悠闲恬淡的勤修昆仑武学。
过了几年,灵宝道长东进中原,这时江湖上已然开始传开了“武林至尊,宝刀屠龙”的口号。
湘西名宿潇湘子与波斯高手,为功名利禄所惑,投效忽必烈手下,为其所驱使。但二人终觉中原武功博大精深,于是一起到少林寺盗取经书,不想竟意外将旷世武学奇书《九阳真经》盗走。
二人唯恐被中原武林追杀,于是跑到昆仑山惊神峰来修炼,结果竟起了内讧互殴致死。机缘巧合之下,《九阳真经》居然被何足道得到。
自负才高的何足道,看到《九阳真经》不禁也心有所动,于是另行抄录副本,原本则割开苍猿肚腹,将经书藏在其中。
何足道将此事禀告掌门师兄灵宝道长后,灵宝道长也为《九阳真经》心动,于是两人开始同时修炼经书。
之后,两人将《九阳真经》副本藏在昆仑派惊神峰上,并将此处列为禁地,并立以帮规,未经掌门许可,任何人绝对不可擅闯禁地,唯有何足道一人可随便出入。
短短时日,灵宝道人便结合昆仑武学创出了昆仑心法、两仪神功及昆仑剑法,由于何足道悟性超于灵宝道人,则创出剑招更加迅捷无比,变化万千,惊世绝伦的“惊神剑法”。何足道更是凭“惊神剑法”名满西域。
西域本就龙蛇混杂,一些江湖豪杰见平素默默无闻的昆仑派今异军突起,甚是好奇,纷纷上惊神峰一探究竟。
惊神峰白雪皑皑,与附近三五座雪峰挺出云海,相对而立,如同支撑着天穹的巨柱一般,在即将沉入云海的落日斜照下,恢弘壮丽之中,更带着无限苍凉。
惊神峰北面,万仞绝壁之下,偶有发现未之名血肉模糊的尸首,外人问起,昆仑弟子全无知晓,只说可能是这些人悄悄上山,从山顶悬崖上跳下来寻死,真相也无人得知。
比邻而居的明教,在教主阳顶天的带领下,如日中天,在名门正派中隐然有与少林分庭抗礼之势。自负有一身惊天动地的功夫、西域第一的何足道自是不忿,决心与阳顶天一较高下,不料却败在阳顶天的“乾坤大挪移”之下。
身为掌门的灵宝道长也深恐昆仑派被明教所吞灭,于是将倚天剑与屠龙刀之事告知何足道。何足道决定远赴中原,想法得到郭襄手中的倚天剑。
待到何足道少林见得郭襄,见其不仅明慧潇洒、武学深湛,又手持倚天剑,无有必胜把握,心生歹念,决定以爱意打动郭襄,让其将倚天剑双手奉上。
何足道想以自己过人的武功,来俘获佳人芳心,于是和少林和尚大打出手,不想少林僧众竟看出他练成了九阳真经上的绝世功夫,于是群起而攻之,结果却被何足道打得落花流水。
当自信满满的何足道许下十招不胜,终身不履中土豪言之时,不想十招过后,竟没有打败在少林打杂的小厮张君宝,羞愧难当,溜回了昆仑派。
灵宝道长得知何足道无功而返,面有不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何足道应以昆仑派兴亡为己任,万不可以意气用事。
随后,何足道以昆仑山南百里的萨卡寺主持桑波贝手中有屠龙刀为诱饵,引郭襄独自前来。郭襄一到昆仑派,就被灵宝道长与何足道迎进内堂。
这萨喀寺本是吐蕃大寺,也是他们宗派的老巢,僧徒数百,高手如云。萨喀寺远在西荒,但已收入蒙元版图。朝廷早就知道昆仑派与明教不服王化,聚众作乱,妄想恢复汉人的江山,忽必烈早就有意整肃,只是两派蛰居深山幽谷,山高路险,用兵不易,这才委派吐蕃高手八思巴的侄子桑波贝,接掌了萨卡寺,伺机而动。
昆仑山绵亘千里,余脉不断,山径险峻,雪光耀目,虽在四五月天气,积雪仍是未消。三人及昆仑派帮众行到山脊,现出红墙,便是那萨卡寺。
待到众人跳进院墙,虽有喇嘛拦截,不过是东躲西闪,不成章法。但料不到从里面又跑出来几十个番僧,四人一组,分守四个方位,分进合击,四个喇嘛兵刃竟各不相同,一人刀,一人剑,一人杖,一人钹,配合也甚是巧妙,端的变幻莫测,这些番僧本来武功也只平平,结成阵势后竟然威力大增。
灵宝道长不知厉害,向持钹喇嘛猛攻而去,那人武功不如灵宝道长,顺势而退,灵宝道长本想进击,但一步之内,背后刀剑已然攻到,迫他退了开去,侧面还险些中了一杖。
四人东西游走,影影绰绰,竟如十余人相似,灵宝道长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顿时间优劣逆转,险象环生。
郭襄与何足道见情势危急,各自收拾了一个喇嘛,正欲上前相救,可就在此时,背后两个喇嘛已经刀剑齐加,重重砍在灵宝道长背上,血花飞溅,更将其砍翻在地。
何足道惊呼出声,见灵宝道长扑倒在地,头发凌乱,鲜血横溢,另一个喇嘛一刀上去结果了他的性命。
郭襄与何足道各出刀剑,杀得血流成河,尸横满地,终于破了番僧的法阵,但是昆仑派帮众已所剩无几。
二人冲了后堂,见榻上坐着一个中年人,年纪与郭襄相仿,束发盘髻,青兰道袍,脸形瘦削,肤色黝黑,双目紧闭,何足道惊呼百损道人。郭襄见着眼熟,遂上前细细端详,不想那百损道人猛然出掌,拍向郭襄,竟是自己从小耳熟能详的九阴真经功夫。
郭襄惊呼郭破虏,但这掌已经被击中,郭襄当场吐了一大口血。可能是郭襄这一呼,惊醒了已经心智失常的郭破虏,双眼微润,跳窗而去。
何足道见势不妙,将郭襄背负在身上,从后墙翻出,和接应的昆仑帮众会合,准备逃回昆仑派,不想桑波贝竟半路杀出。就在众人不知所措之时,郭襄强忍悲痛,临危不乱,倚天剑一挥,一招之间便砍下了桑波贝的脑袋。
回到昆仑派,何足道总觉得自己这次诓骗郭襄有失道义,于是将此事原委和盘托出,希望郭襄能原谅。
不想脸色苍白的郭襄竟面带微笑,笑着对何足道说出谢谢二字。郭破虏身为名满天下的郭大侠的独子,却没有得到郭芙、郭襄及长辈的疼爱,一生笼罩在家族巨大的光环之下。
如此淳朴,善良的少年却遭逢父母殉城,亲朋罹难的大劫,能大难不死已是万幸,今知道心智失常,如行尸走肉,虽不免心伤,但能苟活于世,已强于百倍千倍常人的命运多舛。
郭襄言语至此,何足道悲恸欲绝。郭襄回到峨嵋后,两三个月后便离世而去。何足道闻之,恸哭旬月不绝,昆仑派上下也跟其哀之。
何足道的弟子白鹿子接任昆仑掌门后,何足道将昆仑派惊神峰后山山洞里的断龙石放下,一生居于其中,为郭襄念经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