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助纣为虐,一再的抬高这群无能的鼠辈,和袁隆平,救火的英雄,卫国守家的军人们比,这就是一堆渣子,拿着天价俸禄,手无缚鸡之力,坐享社会最高红利,国家该出手了,将这些下九流打回社会
豆瓣3.5分的评价(8月10日),全民狂欢式的一边倒吐槽,说明了《上海堡垒》在口碑和票房上的全面崩溃,更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信号——过分倚重营销和粉丝经济的“人造巨星”模式,来越不得人心。
说《上海堡垒》的惨败之前,我忽然想起了主演《烈火英雄》“黄教主”。想当年,凭借俊俏的面庞和不错的人气,黄晓明的作品《我们结婚吧》、《大汉天子》系列、《风声》、《中国合伙人》等,为他争得了一线明星的江湖地位。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拿着好人设、好资源的教主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选择了赤裸裸的“圈钱路线”,《唐伯虎点秋香2》、《不二神探》和《金蝉脱壳2》这类带“2”的作品,以及《封神传奇》、《王牌逗王牌》等公认的烂片,将教主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一线地位打回了原形。
这几年,教主想明白了,从《无问西东》开始,他确实很认真的演了,直到这部题材好、人设正的《烈火英雄》,黄晓明在片中确实蛮拼的。然而,当观众慕名而来,跃跃欲试要进入影院之时,看到黄教主的迷之微笑,果断换《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家都知道《烈火英雄》是好片,之所以不去看,可惜了主演是“票房毒药”的黄晓明。
绕了一个圈,说回到《上海堡垒》。若时光回到六年前,这部片子的自身定位很准、演员选择很有针对性,明摆着就是“粉丝与流量的变现”,俗称“圈钱”。因此,炒作营销、恶意锁场、挑动话题、粉丝控评不用其极的套路,也是大家想得到的结果。
看《上海堡垒》豆瓣评论时,被大量的“就是针对哥哥”的言论逗乐了,这些“可爱”的粉丝说的没错,那只是“你们的哥哥”,与我何干。
观众们“针对”的不仅是主演鹿晗“唱而优则演,演得还稀烂”,以及《上海堡垒》“拦泥不服不上墙”的成色,更多的还是针对“人造巨星”和“炒作造势”背后试图用真金白银砸出口碑和市场,意图携粉丝经济而绑架、控制、左右民意的资本们。
我想大家都注意到了,对《上海堡垒》的口诛笔伐几乎是“一边倒”的,这更像是看透了真相的广大观众与号称“6000万”粉丝之间,一场结果毫无悬念的舆论战。之所以会出现难得的“一边倒”结果,因为人们对资本试图控制和左右民意极端的厌恶。
《上海堡垒》其实是大众对资本发泄不满的一个“出口”。一部《上海堡垒》崩了,不仅是因为这部片子毫无新意、毫无诚意,更多的还是曾经“沉默的大多数”、资本眼中的“一盘散沙”,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发泄多年来“被代言”的不满和怒气,冯裤子所谓“因为有垃圾观众,才会有烂电影”的言论,被大家结结实实的摔在地上,踩个稀烂。
一部《上海堡垒》倒下了,这是以鹿晗为代表的“流量巨星”染指影视领域的惨败,是资本及资本控制的粉丝经济的惨败,是一场人数占大多数的观众“沉默中爆发”的胜利。
它证明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眼里容不得沙子,资本以前那一套玩弄民意的“营销策略”彻底破产了,“流量变现”的玩法很难行得通了,只有精益求精的打造好作品,只有认认真真的干事、创新,才值得口口相传、成为爆款,被观众们充满热情的抬上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