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这个话题。
我是一位年过70多岁的退休教师。特别是目前患有容易致命的冠心病(装了3个支架)、高血压病、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多种高危疾病。说不定哪一天睡在床上,第二天就
抓捕的人来了,她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想尽办法逃生,而是淡定对着来人说一句:你什么时候见过倾覆鸟巢下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从容赴死。这就是那句著名的“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这位女孩子,才是现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年龄,可是她比千古以来贪生怕死的人,要高明万倍。
谭嗣同在临死之前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是非常壮烈。
歌德说:人活到七十五岁,总不得不时时想到死,我们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安。太阳看起来好象是沉下去了,实在不是沉下去而是不断地辉耀着。
歌德说的很好,太阳看起来是沉下去,实际上它没有沉下去,我们看它沉下去是因为我们的角度和视野实在是局限太大。因为我们渺小。
在渺小的心态和视野面前,死亡尤其可怕。
有一句话叫: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
这句话说的很轻巧,但是却饱含真理,虽生犹死,是很容易经历的,我曾经经历过,那种虚妄空虚和压抑抑郁,让自己一度茫然,虽然活着,比死不如,犹如行尸走肉。
不怕死,是因为知道死并不可怕。
亚瑟王奥里利厄斯说过: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这人说的话也很对,未曾真正的活过,这句话我的一位朋友经常都如此说,他说,有些人只活那么短短的四五十年就走了,但是他们可能真正的活过,可是许多人八九十岁还在,却依然不算是真正活过。
我本来觉得这种说法非常刻薄,无礼。但是越来越发现,果然是如此。一个人未曾真正的去活过,确实是一个悲哀。
人如果有理智,才知道自己活着和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也知道自己是怎么样活着。
在活着的时候,我们疯狂迷乱,活着痴傻执着,从未有过一刻,去生活的背后,探寻一下灵魂苏醒与否。
所以,死亡虽然可怕,但不知道怎么活,却是最可怕的。
有位哲人说:死亡也许是免费的。——但它是用一生换来的。
这话说的太好了,一生换来死亡,中国人就有这样的观念,善终,是中国人的一生追求,一辈子从善如流、修养自己,谨小慎微,就是为了换一个好结局。
甚至这结局,还能延续到下一代下下代。
人终归有一死,死有何惧?不过是一口气上不来而已。
我有一个亲戚,他八十多,没走的时候,天天去游泳,吃喝都开心,性格爽朗不拘小节,为人和善心宽体胖,钱不多但够用,这位长辈,我非常喜欢,和他一起说话,很开心。
他曾说:死有什么可怕,一口气上不来就走了。走了又有什么可怕,你在世的时候潇洒一点别那么多烦恼纠结,死就一点也不可怕,因为你不会舍不得不会后悔。
前年他洗澡,摔在洗手间,走了。走的潇洒干脆,简直是幸福圆满。我常常替他开心,也羡慕这样的走法,我总希望我老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福分就好了。
晋朝著名大V陶渊明有首诗写死亡: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诗真的写的太棒了。能在央视诗歌大赛拿奖。你试着反复读那么十次以上,真的你就能看通透死亡这件事。
死去,有什么大不了,回归自然了嘛!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死,就是回家。所以,陶渊明的水平,不是盖的。道理容易说,写出来有感觉就难。
关于死亡是回家,我就想起了我的奶奶。
我奶奶死之前拉着我的手和我聊天,我说:奶奶,你不会死的。
她笑着说:哈哈哈,奶奶又不是神仙,奶奶其实是回家去了。
是啊,死亡不就是回家吗?为什么是回家,死了身体发肤不是没了吗,腐朽或烧掉了吗?
但是,真正的主人公,是烧不掉的,灵魂又怎么能一把火干掉呢?
回家的是灵魂,不是肉体。肉体没有什么家可言,花几百万买一套商品房,这就是肉体的家。但是这个家,不是永恒的家,是因缘际会的临时家。
只有回到那个永恒的家,才算回家。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位老先生曾说的一句话;
当时我问他,为何修行人总是说要找到回家的路呢?
他微微一笑:本来就在家里,回哪去?
这句话当时就把我震撼了,我久久回不过神来。如今我每天都会沉吟这句话,本来就在家里,还要回到哪里去?
本来就没有生死,还怕什么死,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生死,不也是有为法吗?当然是,那么,这事情,也如梦幻泡影吗?
当然是 啊!
诗人纪伯伦说: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如果我们不那么虚无,不那么空灵,就看看这句话吧,说的确实挺好,不愧是个诗人,就是会说话。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睁开眼睛立马就要去进涅槃,就是要走掉。被各种人等劝说才肯留下来说法。为什么要走,因为————————没有任何意义。
生命没有意义,这话太恐怖了,对很多人来说,如果知道这个,真的很恐怖。可是这是一个实相。
无论你如何不同意,当你要死之时,都会认可这句话。
一旦一个人没死的时候,搞懂了这个道理,那便随时都可以去死,这就是儒家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随时都可以去死的心态,人世间有三种人能具有。第一种,是有信仰并且随时愿意为信仰献身的人。第二种,是生不如死,饱受折磨,把死亡当成解脱的人。第三种,就是搞懂了这个道理的明白人。
凯撒曾说:懦夫在他未死之前,已心历多次死的恐怖了。
愿我们都不是懦夫,充满勇气,在人间大闹一场,或者悄悄路过,无论怎样,都不止于后悔抱怨迷乱,尽可能坦荡而快乐地走向那个既是起点也是终点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