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简答如下:居史料记载,王之焕的这首五绝,是唐诗中的不朽之作。“白日依山尽”,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的是想像的意境。这两句景色壮阔,气势浑雄。这里诗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原文与译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登上鹳雀楼,只见前方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转望滔滔黄河,你看那河水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海洋澎湃东流……。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犹如这涛涛河水奔流向前,一去不复返;不能只停留在这层楼观望,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更美风光,那就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吧!
王之涣简介及《登鹳雀楼》写作背景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742年),疾终于官舍。
此诗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正值盛唐时期,本诗表现诗人在登高望远中的不凡胸襟抱负,反映了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意境浅析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可说是名扬中华的不朽绝唱。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所见的自然景色,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的是心中所想,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作者眼前真实存在的景物是:傍晚的太阳,正在慢慢落入西面的群山,而黄河之水向东流入大海。注意:这里的流入大海,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应该是心里所想。因为作者的目之所及,看见的真实景象应该是黄河水向东流去。这两句都是动态的。
看到景物以后,作者想到,要想看的更远,必须再上一层楼。由此推断,这时候,很有可能作者还没到最高一层,正心里思想能再上一层楼。
所有这一切,正好是当时作者心里的意念。所谓写景,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是心里所想到的不存在的虚景。但作者却实写。
由此引申,就阐明了一个哲理:其一,积极向上。其二,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其三,欲成大事,必须高瞻远瞩。
整首诗,“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整篇工整,对仗。是两幅绝妙的对联。
整首诗,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一开始作者的眼睛是向西看,接着又向东看,看到了大好河山:远山落日,层峦叠嶂,黄河之水,奔腾汹涌。紧接着又在心里由下向上看。而“更上”则是这首诗的文眼,及主题。正是这两个字,成就了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绘下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表达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