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居的维多利亚女王为何没有再婚?

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尽管早期他们经常争吵并有很多层出不穷的矛盾。但是他们本身都是非常有素养的人,冷静下来之后都会做自我批评。渐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06 07:24:28

原创来源:《帝国玫瑰:维多利亚女王传》

作者:毅品文团队赵恺

虽然维多利亚女王没有再婚,但却有很多绯闻情人。第一个在维多利亚寡居时代走入公众视野的“女王情人”,是仆人约翰·布朗(John Brown)。1826年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布朗,并非是什么名门望族之后,其父母都不过是普通的当地农民。布朗之所以能够走入女王的生活,无非是他早年以男仆的身份便受聘于“巴尔莫勒尔城堡”(Balmoral Castle)的主人——罗伯特·戈登爵士(Sir Robert Gordon),而1848年9月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访问苏格兰之际,恰好便下榻于此。

维多利亚女王很喜欢巴尔莫勒尔城堡,她在日记中动情的称赞道:“这里所有人似乎都呼吸着自由与和平,让人忘记世界上还存在着它令人悲伤的混乱。”而王夫阿尔伯特也很中意这个地方,因为城堡周边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令他想起了德意志的故乡。

(119、今天的巴尔莫勒尔城堡)

女王夫妇最终于1852年6月出资买下了“巴尔莫勒尔城堡”,当然也接手了包括约翰·布朗在内的一干仆从。不过由于此时女王的家庭正忙于添丁进口,城堡原有的格局显得太过局狭,因此经过一连串的改造工程之后,直到1855年的秋天其主体工程才刚刚竣工,不过此时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辉煌胜利,女王并不介意入住尚未完工的这座城堡,甚至在这里完成了普鲁士王子腓特烈三世向其长公主的求婚仪式。

这是源于对当地风景的热爱,1856年改造工程完成之后,女王夫妇此后几乎每年都要来此度假,维多利亚女王经常在城堡附近的乡野漫步,一走便是3、4个小时。而王夫阿尔伯特则在这里重拾了童年猎鹿的乐趣之余,招揽了诸多英国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徜徉于绘画和建筑的美学之中。

正是缘于对那些美好光阴的追忆,在阿尔伯特去世之后。维多利亚女王依旧会独自回到这里,在苏格兰气候宜人的初夏和初秋,维多利亚女王驻足于此。每年累计的时间常常会长达3、4个月之久。在这样漫长的光景之中,女王的子女们显然不可能一直陪着她追忆过去,于是身为奴仆的约翰·布朗便成为了女王身边最为贴心的知己。

久而久之,女王和布朗之间日益亲近,为了感谢其的陪伴,维多利亚要求英国政府为其量身定做了两枚勋章:忠诚的奴仆勋章和忠诚的服务勋章,并命人为布朗绘制了一副肖像画。此举自然引发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热议,“保守党”元老“德比伯爵”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George Geoffrey Smith Stanley)便在日记中写道:“布朗睡在女王的隔壁,这违反了礼仪,十分不体面”。最后甚至连女王的儿女们也开始开玩笑说:“布朗是自己妈妈的情人”。而在英国的贵族圈内,对于那个粗鲁、叛逆的苏格兰人被称为—“女王的种马”。甚至有传言说女王已经秘密的与其举行了婚礼,维多利亚已是有实无名的“布朗夫人”。

(120、女王和布朗的合影)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维多利亚女王嗤之以鼻的表示:“英国社会总是改不了八卦的坏习惯”。但她却并不能用实际行动来辟谣,与其说她离不开布朗,不如说她是离不开“巴尔莫勒尔城堡”所代表的那些过去美好的时光,以及那种身为女性被眷恋、被呵护的感觉。

1883年3月,布朗因为患有一种称为“丹毒”的皮肤疾病而突然暴死。虽然女王在已知的日记中只是轻描淡的写地说:“他的离去让我十分悲伤。”但关于他与女王之间暧昧关系的传闻却并未就此收尾。人们热衷于寻找两人之间曾有过亲密关系的种种证据。尽管最终一无所获,但遐想却依旧一发而不可收拾。

有传闻说布朗去世后,维多利亚曾给予其与王夫阿尔伯特相同的待遇,命人为其编写传记。但在一干女王的近臣看到了早期的稿件,就劝阻女王不要将其发表,以便招致更多的风言风语,最终所有的稿件被毁。但1884年维多利亚女王还是出版了《日记留影——我们的苏格兰高地生活》一书,书中女王特别描写了布朗,并且高度赞扬了他。同时维多利亚还专门为布朗建造了一座齐人高的雕像。

还有传闻称1901年维多利亚去世前曾亲自设计了自己的葬礼细节,按照她的遗愿,在随葬品清单中将放入4件属于布朗的私人物品—一张布朗的照片、一缕布朗的头发、一些布朗写给她的信件,一枚布朗送给她的戒指(布朗母亲的结婚戒指),而且布朗的头发和照片要被放在她的手心紧握。当然此举最终也因为王室成员的反对而最终未能如愿。

有人还提出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爱德华七世立刻下令拆掉了女王为布朗建造的雕像,比阿特丽丝公主重新整理和编辑了女王从1832年到去世的全部日记,女王日记原稿被完全销毁,而布朗的日记在他去世后即失踪,再无人找到。这些欲盖弥彰的手段恰恰说明女王与布朗的关系非比寻常。但事实上维多利亚是一个极端保守的君主,她重视个人的名誉、且全力维护着封建的等级制度。或许她对布的确曾产生那些不受控制的爱意,但那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激情。并不足以令其做出秘密结婚,或最终将其遗物放入棺材的举动。

最能反驳这些胡乱猜测的证据,是约翰·布朗的等身铜像并未被销毁,而是至今仍矗立在“巴尔莫勒尔城堡”附近的山林之中,他对女王来说是昔日与丈夫美好回忆的延续和见证,正因如此,当他也离去之时,维多利亚女王才会感叹的说自己有了“第二次守寡”的感觉。因为与她有着共同回忆的人也走了,而随着岁月无情的流逝,维多利亚对于亡夫阿尔伯特的记忆也正逐渐淡去。

(121、约翰•布朗的铜像)

事实上约翰·布朗不是唯一一个维多利亚女王饱受争议的仆人,在其死后一个名为阿卜杜勒·卡里姆(Abdul Karim)的印度男仆,成为了大众臆想之中的“女王情人”。

阿卜杜勒·卡里姆出生于昔日印度反英大起义的中心地区——詹西附近,父亲是英军骑兵团的一名军医。因此幼年时卡里姆曾跟随父亲转战过印度北部、甚至参加过对阿富汗的远征。此后随着父亲转入印度当地的监狱担任文职,卡里姆也随即成为一名狱卒。1886年,卡里姆奉命押送36名犯人前往英国,在南肯辛顿举办的印度博览会上向宗主国的达官显贵展现印度传统的地毯编织工艺。而当维多利亚女王来到展会之时,卡里姆殷勤的奉上了主办方精心准备的礼物——两个纯金的手镯,女王对这份礼物显然十分满意,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当时年仅23岁的印度青年。

此时英国正在筹备即将于次年举行的女王登基50周年庆典,在印度展览会之后,维多利亚女王决定雇佣阿卜杜勒·卡里姆及另一位印度青年为王室服务,以彰显自己富有四海、万国来朝的大国气派。尽管最初王室对卡里姆的雇佣时间仅为一年,但女王很快便发现这个青年颇为可爱。一方面这位印度仆人颇为安静,时常可以默默的守候在她身旁,另一方面来自印度的咖喱和有趣的当地语言,也令维多利亚女王颇为着迷,因此她最终决定将卡里姆留在了身边,并因为卡里姆对自己仆人的身份感到卑微,而提升其为“文士”(Munshi)。

(122、晚年的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卜杜勒•卡里姆)

阿卜杜勒·卡里姆的到来,的确给垂暮之年的维多利亚女王带来了许多新奇和快乐,但如果要就此认定女王对其有所谓的爱慕之情,却实在有些异想天开。在女王眼中,这个颇有异域风情的男仆只能算是自己的一个近臣和爱宠,远非可以平等相待的爱人。但即便如此,卡里姆的存在依旧成为了英国上流阶层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除了与女王之间的所谓“暧昧”之外,还有一些人将其视为此时仍与英国处于敌对状态的阿富汗王国的间谍。

面对着英国王室和社会对其的猜忌,卡里姆多次萌生了退意。但女王一再的挽留,还是令他一直坚持到了1900年女王病逝之后,才被女王的长子爱德华七世逐出了英国宫廷。1909年阿卜杜勒·卡里姆病逝于自己的家乡,当地政府随即按照英国王室的要求,没收了全部的信件和日记。这也令其与维多利亚女王之间的关系更趋扑朔迷离。

(缩编自《帝国玫瑰:维多利亚女王传》,原书更精彩!)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