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之一的黄帝在华夏文明有什么功绩呢?

一、强化中央集权,结束了因诸侯纷争而使百姓惨遭涂炭的局面;在阪泉之野,与当时的国家元首炎帝展开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取代炎帝而成为国家元首。后来蚩尤发动变乱,不听黄帝命令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10:18:37

关于黄帝的功绩和贡献,归纳古籍的记载,大致如下——

第一,平息战乱,实现一统。

史籍载,黄帝结束了炎帝时代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的乱战局面,“诸侯咸来宾从”,实现了天下一统。

第二,平定“不顺”,维护统一。

黄帝实现一统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与其“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史记》说,黄帝打过两个大仗——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及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上世纪前半叶,顾颉刚等学者考证,这约为后世传抄《史记》中的讹误,黄帝应该只与蚩尤之间有过大战。

第三,发展农业,促进经济。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始祖。古籍中,不乏其在生产技术方面发明创造的记载,如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等。

第四,改善民生,启发文明。

黄帝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众多重要发明,如制衣裳、做旃冕、制扉履等等。在文化方面,有作甲子、占日月、演算数、制调历、造律吕,还发明笙竽、医药、文字等等。

以上这些,都极大改善了民生,加速了文明进程。

第五,制法定规,建立秩序。

《淮南子.氾论训》载,黄帝结束了神农氏时代的“无制令而民从”之局面,制定法规,整饬秩序,使社会治理面目一新。

第六,德垂天下,团结古族。

黄帝不仅被认识是中华农耕和文明的始祖。其还“抚万民,度四方”,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致使“万国和”。所以,黄帝又被敬为中华人文初祖。

汉末之前,记载黄帝功德的古籍,主要有《周易.系辞传》《国语》《世本》《帝系》《淮南子》《史记》等等。

综合诸多古籍关于黄帝的记述,可知——

黄帝姬姓,名轩辕,因居轩辕丘或因作轩冕之服而得名,又以为号。

汉以后古籍中,多有“黄帝轩辕氏”之称谓。

亦有记载,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或曰黄帝号缙云氏,又号帝鸿氏、帝轩氏,等等。

古籍称,黄帝母曰附宝,见雷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生黄帝于寿丘。

据古籍推算,黄帝时代,距今五千多年。所以才有中国“五千年文明”之说。

顾颉刚先生及其弟子刘起釪先生考证,古籍中,保存了黄帝和炎帝族的先世来历,其为从互为婚姻集团的原始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女儿氏族。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姬水,约在东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姬、姜两姓直到商周仍世代互通婚姻。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两个古氏族的后裔,各有一支向东发展,沿不同路线进入中原,也曾有过争雄的战争,最终结为联盟,共同构成华夏集团的核心。至到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集团中的一些古族为核心的华夏族。

随着古族最终融合,《世本》及《帝系》,将各古族的宗神和祖先合并成黄帝一系的分支,构成大一统的谱系,为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祖奠定基础。

黄帝后裔在中原登上历史舞台,这个古族,却发祥于西北的黄土高原,远古有殡葬时要将死者灵魂送回祖居之地的习俗。

据于此,汉武帝北巡朔方后,于上郡阳周,即今陕北横山、子长、绥德之间,拜祭了桥山黄帝冢。

据《大清一统志》等考证,自唐代开始,大约因为地名之变迁,今陕西中部黄陵县的桥山黄帝陵,成为祭祀黄帝之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