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皇甫嵩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职业军
皇甫嵩是东汉末年,西凉豪门士族集团的杰出代表,是平定黄巾军之乱,和西凉王国叛乱的首功之臣。正是凭借皇甫嵩的军事才华,东汉政权才得以苟延残喘,所以,皇甫嵩的个人特点之一体现在军事上:能力超强,杀伐狠毒!
在政治理念上,皇甫嵩又体现出对皇权的绝对忠诚,不顾形势的一味愚忠。这也是他个人悲剧的根源之一。
本质上讲,皇甫嵩是政治家,他缺少政客的投机和灵活,对军阀的危害性缺乏深刻认知,自缚手脚,自断前程,错失了安定天下的好机会。
皇甫嵩的特点,总括起来就是:他是军事家,又是格局狭窄的政治家!
才能出众,却又洗不掉一个“毒”字
“黄巾之乱”跟一般的叛乱不同,它是依靠宗教信仰,多点开花,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同时暴动,人数接近四十万,声势浩大。
“黄巾之乱”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官府人员配合,连京师洛阳的宦官都牵涉其中,不单纯是农民暴动,所以危害性极大。
汉灵帝虽然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是平叛并不顺利,先有朱儁失利,后有卢植受冤获罪,紧接着“五斗米教”跟着从益州起事。倘若不是皇甫嵩在关键性战役中,重创黄巾军,形势必然恶化。
皇甫嵩先后在长社之战、广宗之战和下曲阳之战中,大显神威,接连平定颍川、汝南、陈郡及河内、河北之地。不过在这系列战斗中,皇甫嵩表现出了让人诟病的狠毒:
一、长社之战斩首数万
“五月,嵩、操与朱俊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
二、广宗之战杀敌近十万
“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阵,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三、下曲阳之战做十万人“京观”
“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四、平凉州之乱斩首万余
“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
战争虽然残酷,但皇甫嵩有明显杀戮过度的嫌疑,他甚至连张角的死尸都不放过,更不放过手无寸铁的义军家属子女,对败亡的黄巾军及其家属,一律采取屠戮政策!下曲阳之战后,为了夸功,竟然以十万颗人头做成“京观”!
皇甫嵩每一步升迁,背后都是累累血痕!
忠诚不二,却又脱不掉一个“愚”字
黄巾军被剿灭后,凉州名士阎忠,悄悄向皇甫嵩进言:
“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
阎忠的意思是说,如今国祚不兴,朝纲败坏,你手握重兵,占领河北,这是大好时机,干脆自立吧!
客观来讲,阎忠的形式分析不假,东汉帝国已经朽透,而皇甫嵩在冀州得到军民一致拥戴,其军事实力也无与争锋,但是皇甫嵩毫不犹豫地否决了阎忠的建议。
果然,黄巾之乱刚一平定,皇甫嵩遭受诬告,被削夺兵权。
凉州之乱爆发后,皇甫嵩不计前嫌,再次领兵出征,消灭了王国叛乱。面对董卓的公然抗命,拒绝交出兵权,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建议乘机讨伐董卓,皇甫嵩说:董卓抗命有罪,我不请示皇命行征讨,不也是有罪吗?必须向皇帝请旨再说。
董卓控制洛阳,掌握大权后,盖勋计划与皇甫嵩联合征讨董卓,在当时的状况下,这恐怕是唯一抗衡董卓的方法了。就在二人秘密计划之时,董卓以皇帝的名义,征招皇甫嵩入宫。
很显然,董卓假天子之命,欲除皇甫嵩。面对这个天大的陷阱,皇甫嵩竟然决定应征入宫,结果落入董卓圈套。若不是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有私交,苦苦哀求,皇甫嵩就被杀了。最后命虽保住了,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终结了!
以上三件事可见,皇甫嵩保持着对皇权的敬畏,心怀忠诚,即便自己受到委屈、威胁,依然保持忠诚不二,实属难得。但是从另一面来说,忠过了头,就是“愚”!
董卓图谋皇甫嵩,进而危害天下的迹象早就显露,皇甫嵩依然死守狭隘的“忠”,错过了剿灭董卓的大好时机,蠢透了。尤其是,明知陷阱,就因为董卓打了皇帝的旗号,就毅然往陷阱跳,真不知道皇甫嵩的脑子是不是被洗坏了!
愚忠之人的杀身成仁固然可敬,但是贻误时机,遗祸天下,往往更让人可恨!皇甫嵩就是如此,你对他敬佩的同时,又恨不得踹他两脚!
恪守正道,却又甩不掉一个“浅”字
皇甫嵩这类人,是皇权最喜欢的一种,这类人永远不会对皇权形成了威胁,因为他是有道德约束,守规矩的政治家。而董卓则不行,董卓是唯目标是图,不守规矩的政客,破坏力太大。
所以,董卓能成为军阀,皇甫嵩实力再强,永远只是皇权的工具!
放在帝制环境的立场固然不错,可是放在东汉末年,皇权被架空的客观现实之下,他的这个政治观念,则显得有些狭隘,暴露出皇甫嵩的“浅陋”。
皇甫郦在劝皇甫嵩讨伐董卓时,就已经说得很清楚:
“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董卓已经公然违抗皇命,其奸毕露,如今能够制住董卓的只有皇甫嵩一人,果断出手才是真正的忠义,才是国家大义!
皇甫嵩却固守僵化的规矩,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固执地认为,不经皇命的军事行动就是不忠,跟董卓一样。这种只识其表,不领本质的肤浅,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
离伟大,就差那么一步之遥的皇甫嵩
当我们看到皇甫嵩屡屡力挽狂澜,扶东汉政权于将倾,满以为又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冉冉升起。可惜皇甫嵩做了个漂亮的开场白之后,立刻让人大跌眼镜。皇甫嵩的表现,看起来无可指摘,实则贻害无穷,离伟大政治家看起来一步之遥,实则差之千里。
这个一步之遥差在哪里呢?
1.缺少高度,局限性太大
皇甫嵩将自己与董卓的冲突,始终局限在两人之间私人关系,而没有站在天下大势,和国家大义的立场上来度量,高度的缺失,让他失去了突破条条框框的动力,变得缩手缩脚。
我们讲,“义”和“利”是对立的,其实如果高度足够,我们也可以看到“义”和“利”统一的一面。皇甫嵩就是视角不够,光是看到他与董卓私人争端,纠结于“利”,可是这个利,如果摆脱个人的层面,难道不是符合国家大义吗?
2.缺少担当,不敢为大任
皇甫嵩在战场上把自己的勇耗尽了,在政治上变得缩手缩脚,缺少为大任而担当的决绝。
这一点让人不可思议,疆场上滚过来的人,生死不惧,怎么会缺少担当?事实上皇甫嵩就是这样,一面战场上屡屡建功,既狠又毒,回到政治上又变成了小绵羊,任人宰杀。所以,世间的勇,不光在有形的刀剑之间,更在无形的刀剑之间。
3.缺少至纯,化作小我
最后一点实在不忍说,又不得不说:皇甫嵩其实不是纯粹的人,其忠、其勇都打了折扣,表现不力的根,在于他有私心杂念,即自我保护!
这么说似乎有污蔑皇甫嵩的嫌疑,如果我们对照被董卓赦免后的皇甫嵩,与董卓的关系,就不难看出,皇甫嵩之所以不愿意讨伐董卓,有不想与董卓私人关系闹僵的成分,有私心作祟的成分:
“及嵩拜车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但明公今日变为凤皇耳。’”
如此小心翼翼地奉承董卓,肉麻的话说尽,难道就是韬光养晦?还不是自保罢了!
所以,皇甫嵩此人确实有本领,东汉政权能剿灭黄巾军,皇甫嵩居功至伟。但是皇甫嵩的狭隘,决定了他算不上伟大政治家,甚至连政治家都勉强。他错失了在董卓作乱前,就将他消灭于萌芽状态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后来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的,是曹操、刘备这样的小人物,而不是皇甫嵩这样的大人物,原因就是,皇甫嵩表面上的“大”,掩盖不了其内心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