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1300 年的中国科举制,共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十余万名进士,以及从唐武德四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至清光绪三十年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等文武状元 700 多
在明朝,以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
明朝科举一甲只有三名,这三名幸运儿就可以跃过“庶吉士”这个阶段。
庶吉士,在翰林院中以学习为主(相当于d校培训),无官品,一般三年左右,经过考试,即告结业,谓之“散馆”。散馆之后,即可分授职务,或留院任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史官。
这里以明朝四个人为例;
徐阶,嘉靖二年1523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高拱,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授庶吉士。
这四个人都是干过首辅的。
先说张居正,二甲进士,但是比较幸运选为“庶吉士”,先在翰林院学习三年,而翰林院的老师基本上就是阁臣。这些阁臣为拉拢这些”天之骄子“,“庶吉士”基本上都是平步青云的存在(除了作死的)。
明朝的官员升迁机制,基本遵守“三年一考,九年考满”,就是说每三年考一次,优秀升,不优秀继续待着;六年再考一次,九年之后,此人无论如何都得升。
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当“庶吉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张居正被留院任编修。直到嘉靖三十八1559年,他的编制一直是在翰林院内,职衔一直是七品衔的编修。期间有二次回家休养。
而后由徐阶推荐当了右中允,詹事府右春坊之属官,正六品。再当国子监司业(相当于副校长。当时正校长是高拱),然后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
徐阶,探花,直接跳过“庶吉士”,当翰林院编修。本来是大好前途的京官,结果主动正面刚当时的首辅张璁(大礼仪事件),被贬延平府推官,推官是知县的副官,也就是七品(正从七品,视县大小而定)。
要知道在一个县当推官县丞的基本上就是举人,比如海瑞,举人出身,第一个官职福建南平教谕。
徐阶从探花直接干成“举人”,可想而知内心多失落,基本就发配边疆了。这件事让徐阶学到了一个道理——谨小慎微,啥人也不得罪,一味甘草(海瑞评)。
但徐阶能力超强,从推官升为知府,按察佥事、按察副使,国子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
李春芳,看幸运儿是怎么升官的。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状元及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18年时间入阁。这期间任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李春芳为人“弱”,谁也不得罪,但青词又写的特别好,十分受嘉靖的青睐。
高拱,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授任翰林编修(牛人,一年学完三年),九年考满,升翰林侍读。考满后任裕王朱载坖的老师(之一),高拱又陪了裕王九年,双方建立不同寻常的师生感情,这也是后来高拱在隆庆朝力压徐阶的核心原因。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太常寺卿(相比于李春芳,太慢),管国子监祭酒事(副手张居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景王薨于藩地,裕王的地位确立,高拱升礼部尚书,次年,由徐阶推荐入阁。
在明朝中了状元,就先在翰林当个修撰,一边学习,一边学着做官。等时间到了一般是升职为翰林学士,太常寺,去国子监当校长,或者去太子(皇子)那边当老师,后升职礼部,吏部,入阁。
这一切的前提是别犯错,徐阶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