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其实是佛陀时代,佛陀对于出家人的要求。
在律部中,这个名词准确说是“不非时食”。
不非时食,包含了从当天正午之后,到次日天明之前,不吃任何东西。
过午不食的来由
如果
出家人过午不食的习俗源自于过去沙门的托钵乞食,这在很多佛经中是有记载的。乞食也有很多的规矩,比如对施主和饭菜不能有贫富好坏之分,得到的饭食要回到驻地后统一分配后再食用,不能浪费等等。既然是上门要饭,如果一天早中晚三餐都去就不太合适了,一般家庭也承受不起。
很多人会问,僧人为什么不自己从事生产劳动,而是外出乞食?我简单说一下原因。
第一,生产劳动会不自觉的杀生,比如地下的昆虫,打猎就更不行了,违背了佛教最基本的戒律。
第二,生产劳动必然会生贪嗔痴,总希望多长出一些粮食,对境起贪心、影响道心。
第三,乞食可以结善缘,可以传法,食百家饭,结百家缘,所以乞食也叫作化缘,袈裟也称福田衣。
第四,乞食可以去掉修行者内心的傲慢与偏见,生起恭敬心。
第五,乞食可以不为钱财所累,没有钱粮积蓄,减少欲望,不生妄念与执着心。
第六,有更多时间修行、度众生…
当然,饭不是白吃的。有诗为证:
佛家一粒米,
大如须弥山。
今生不了道,
披毛戴角还。
什么意思?就是施主供养给僧人的一粒米好比须弥山那么大,这辈子如果修不成正果,度不了众生,下辈子当牛做马也要还这笔债。所以说,过去的僧人不是白吃饭的,还承担着很大的责任与义务。今天的僧人,不知道他们看着功德箱害不害怕。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唐代百丈怀海禅师起订立了《百丈清规》。《百丈清规》最可贵之处在于对寺院经济方面的规定,即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后,中国出家人很少外出乞食,但过午不食的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过午不食对身体好不好,我觉得应该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人的饮食习惯只要有规律就好,最忌暴饮暴食,很容易让肠胃受到伤害。少吃一点其实没有坏处,比如植物,如果肥料过多,根部就比较短,反而不如贫瘠地区的有生命力。动物也是如此,动物园里的老虎每周还要饿一天呢。人吃饭七成饱就行了,经常有饥饿感,身体机能才会保持高效运转,营养才能充分吸收。按中医理论,饮食过量,会在身体里产生痰湿,痰湿多了就会淤堵,淤堵后会形成病灶,最后变成肿瘤。
所以,过午不食即是一种修行,让我们减少对美食的欲望,保持头脑清醒、心态平和,同时也是一种养生之道,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说归说,我可做不到一天一顿饭,让您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