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娘家是穷人吗?史书上少有记载,这是为什么?

穷人出身和家庭贫穷还是有点区别的,慈禧的父亲是叶赫那拉*惠征,满洲八旗的下五旗中镶蓝旗旗人。先不说惠征官职和经济条件如何,旗人本身就是特权阶层,比一般汉族百姓和汉官的地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00:02:57

准确地说,慈禧进宫之前,她的娘家不是穷人之家,但日子过得拮据,不能算富裕。

至于慈禧娘家史书上少有记载是两个原因,其一是清朝祖制不重外戚,慈禧当权以后也基本没有提拔过娘家人。其二是慈禧娘家父祖都是小官,上不了台面。

咸丰二年二月清宫最后一次选秀时,慈禧父亲惠征的官职是山西归绥道,正四品。归绥道的全称是“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物分巡归绥道兼管归化城等处税”,驻地当时叫归化城,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

巧的是,慈禧的外公惠显,也曾经在归化城当过副都统。只不过,惠显是镶黄旗,属于皇帝专属的上三旗之一,与慈禧父亲惠征家的镶蓝旗比,身份高出许多。也因此,慈禧母亲在家里很强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慈禧的性格。

慈禧父祖三代,皆为京官。

据现存的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娘家是从曾祖吉郎阿开始起家的。

乾隆五十一年,慈禧曾祖吉郎阿任内阁中书。

清廷的内阁中书相当于今天中办和国办的秘书局,负责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事项,这是个机要秘书岗位,一般会选拔八旗满蒙汉军和汉官员组成。由于清廷高层,尤其是武将以满蒙贵族为主,所以翻译和缮写的工作量很大。乾隆以前,满蒙贵族掌握汉文的程度不高,所以内阁中书的满缺特别多。

内阁中书是正七品小官,但却是清朝官场上人人艳羡的职位。这是因为内阁中书离皇帝近,是升官捷径。由于是做文字工作,一般来说,汉缺内阁中书必须是举人出身。八旗满蒙缺则宽泛一些,但至少是国子监荫生出身,而且是其中读书好一些的人才能担任。因为内阁中书官虽小,却有可能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和军机章京。所以我们推测,吉郎阿应该是国子监毕业的,而且文笔不错。

吉郎阿后来就真的成了军机章京,正五品官。他一路扶摇,不久又调一个肥缺,户部员外郎,管理库银。

就是这个管理库银害苦了他的子孙。

清朝的户部库银管理一直十分混乱,陋规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库丁偷银子,日子久了查不出是谁干的,只好采取大斗进小斗出的办法,在称银子的戥子上做文章,自欺欺人。

道光皇帝登基后,有一天心血来潮,彻查库银,发现亏空严重,于是震怒,令所有责任人的后代平摊退赔。

平心而论,道光皇帝这事做的非常不地道。

库银亏空,管理者的确是有责任,但这个责任最多是撤职或是罚俸,让人家后代退赔就不讲理了。是谁干的谁领,你查不出来算你无能,但你不能殃及无辜,一杆子打翻一船人。道光皇帝是个理路不清的人,他这个皇帝当得昏天黑地,是非不分。

尤其是这个时候,当事人吉郎阿已经去世几十年,慈禧祖父景瑞都已经年迈了,实在无力退赔。

无力退赔的主要原因是金额太大了,道光皇帝让他们家分摊四万两银子。四万两银子在今天差不多是上千万的规模,一般人家砸锅卖铁也赔不起。

慈禧祖父景瑞那时的官职是刑部员外郎,赔不出银子,道光皇帝一根绳子把他捆到刑部伙房蹲了监狱。所幸景瑞的儿子多,也大多出仕当差了,哥几个商量着卖祖产,不够的部分就借债,总算凑齐了退赔的银子,把奄奄一息的老父救了出来。

景瑞受了这一场惊吓,不久就一命呜呼了,一大家子这就散了,哥几个商量着分家。这时候的分家就是分债务,慈禧的父亲惠征从此背上了一身债。

慈禧祖父家里是有祖产的,在西城西单的劈柴胡同,与后来权倾朝野的郑亲王端华,也就是肃顺的家,还有后来的荣禄家是近邻。当时劈柴胡同一带紧邻镶蓝旗都统衙门,是京城镶蓝旗聚居地。

慈禧父亲分家后搬家到了东城朝内北小街的方家园,那一年,慈禧六岁,她的妹妹婉贞两岁,大弟弟照祥刚刚出生。惠征那时是吏部的二等笔帖式,八品小官,每月微薄的俸禄既要养家,又要还债,日子过得很苦,偏偏孩子还一个接一个地生。

慈禧是家中长女,下面依次是一个妹妹三个弟弟。

好在慈禧母亲够剽悍,又善持家。旗下人家的传统,长女管家,慈禧从小就是母亲的好帮手,从而练就了一身日后用得着的宫斗功夫,有主见,干练而杀伐果决。不过也因此与母亲产生了一些积怨,慈禧母亲偏爱妹妹,母女俩终生不睦。

慈禧父亲惠征也很上进。他从笔帖式起家,当差勤勉,加上家学渊源,一手好文章,每次考绩几乎都是一等,于是一步一步升上去了。道光二十六年升吏部文选司主事,道光二十九年外放,升山西归绥道。

有野史说慈禧曾随父亲去过归化城,这是不确的。惠征很穷,一直都在还债,连赴任的盘缠都凑不齐,哪有能力带家眷。到咸丰二年,他调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只回京在家里呆了几天,就又匆匆上路了,连慈禧的面都没见着,因为那个时候慈禧已经选秀进宫,被封为兰贵人了。

惠征运气不好。咸丰三年初,为了缓解江宁被围的压力,太平军在英王陈玉成的率领下进犯安徽,惠征驻守的芜湖县是安庆的门户,因此首当其冲。

惠征是个书生,又是个旗人,此前根本没见过真刀真枪的大阵仗,面对汹涌而来的长毛,他吓破了胆。于是惠征弃城而逃,一直逃到了邻省的江苏镇江。

这让咸丰皇帝气急败坏,他那个时候最恨弃城逃跑的官员,当时弃城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安徽巡抚翁同书,他都要杀之而后快,更何况惠征这种不大不小的中层。

慈禧那时刚进宫,根本就不得宠,心里记挂着老爹的性命,又不敢向皇帝求情,生怕皇帝发起脾气来连娘家兄弟也一起办了。所以终日以泪洗面,栖栖遑遑。

不久,就传来惠征的死讯。惠征应该是愁死的,他逃到镇江后就不敢继续逃了,想到皇帝的雷霆之怒,又怕连累宫里的女儿和京中的妻儿,忧惧万分,加上一个人在外无人照顾,所以很快就把命丢了。

人死了,灵柩必须运回北京,可慈禧那时一点办法也没有。家中的妹妹只有十三岁,下面几个弟弟尚年幼,最小的弟弟佛佑还在襁褓中。真是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又不敢向咸丰皇帝求助,除了拿出自己攒的月例银子给娘家送去,其它的一点忙也帮不上。

好在有一大堆堂兄弟,好邻居奕劻家也帮着借钱,最后总算是由惠征的侄子出面走一趟,联系镇江的地方官,让惠征的灵柩回京了。

那一阵子,应该是慈禧娘家最艰难的时光。

咸丰皇帝实际上是个心地善良的人,看在慈禧的份上,他也不忍心苛责惠征,最后他的弃城之罪也没有追究,不了了之了。

那以后,慈禧娘家就时来运转了。

咸丰六年,慈禧生下皇长子载淳,咸丰皇帝喜出望外,对慈禧百般呵护,言听计从。

慈禧不失时机地向皇帝提出,将比她小四岁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指婚给七王爷奕譞为嫡福晋,咸丰皇帝欣然照办。此前,慈禧妹妹婉贞曾参加清宫选秀,在最后一轮落选,慈禧心有不甘。

于是姐妹俩飞上枝头,一个是皇宫里的皇贵妃,一个是郡王府里的嫡福晋,方家园从此变成凤凰窝。

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慈禧一跃而成为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大清国真正的当家人。

但那以后,慈禧并没有怎么照顾娘家人,她娘家也没有因此而鸡犬升天。

慈禧当了太后以后,按照惯例,她的娘家抬旗,由原来的下五旗的镶蓝旗升入上三旗的镶黄旗。此外,朝廷授惠征三等承恩公,当时惠征已死,承恩公由惠征长子叶赫那拉照祥承袭。

但照祥短命,承恩公当了不到两年,照祥病逝,承恩公由慈禧二弟,叶赫那拉桂祥承袭。桂祥当时人称桂公爷,是京城里赫赫有名的废物。慈禧父亲早逝,几个儿子来不及教养,以至于家学不继。

废物也是爷,谁让他有慈禧那样的好姐姐呢。不过这个桂公爷让慈禧操碎了心,也丢尽了面子。

慈禧为了提携他,承恩公以外,还给了他许多差事,可桂祥一样都办不了,就连挂个名,跟着拿钱都不行,因为他不懂装懂,胡乱出主意,让随行的人哭笑不得。慈禧无奈只好让明确告诉他,让他只挂名拿俸禄,别的一律不许插手。

与京中的纨绔子弟不一样,桂祥连斗鸡走狗的本领也没有。不过他也不是一无是处,他最擅长的是花钱,而且挥霍无度,不管多少钱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花光,而且,他总有本事从母亲和夫人手里弄到钱。

所以慈禧每次补贴家用,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太监直接把钱送到母亲手里,母亲去世后,是送到桂祥夫人手里。当时的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李莲英、崔玉贵等人,每次奉懿旨去方家园,都十分警惕,见了桂祥躲得远远的,生怕着了他的道,被他骗了什么去,回去见了慈禧不好交代。

桂祥的一大爱好就是抽大烟,而且因此而练就了一个绝活,用鼻子稍微闻一下,就知道大烟的产地和成色,据说比精于此道的同仁堂的伙计还厉害。

慈禧看他不成器,只好另辟蹊径,为他的儿女指婚,于是桂公爷府成了京城里一等高门大户。

桂祥有三个女儿,二女叶赫那拉静芬是光绪皇后,她就是进入民国以后,让万众敬仰的隆裕太后。他的长女叶赫那拉静容是老五太爷绵愉的嫡长孙,辅国公载泽的嫡福晋。三女叶赫那拉静芳是大清国的铁帽子王之一,顺承郡王讷勒赫的嫡福晋。

桂祥活到民国二年才死。

平心而论,慈禧对她的娘家并无过分之处,桂祥生前当过的最大的官,不过是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这些官职即便是出于慈禧的授意也不算是提拔,因为与慈禧的权势和地位比都微不足道。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