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宗室爵位的等级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十四级,分别是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
纵观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宗室爵位的等级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十四级,分别是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所有爵位中,以和硕亲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获封者寥寥无几,将实封的和追封的都算在一起也就30多人。其中,又分为了普通亲王和铁帽子王,虽然二者在生前的地位和待遇基本相同,但长远看来却是千差万别。
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说得通俗一些,如果爹是亲王,那么儿子和孙子依然还是亲王。除此之外,其余的爵位继承都属于降级世袭,如果爹是亲王,那么儿子和孙子可能就只是郡王和贝勒。
由于“世袭罔替”太过于尊贵,清代只出现过十二个铁帽子王,包括十个亲王和两个郡王。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
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在以上的十二位铁帽子王中间,除了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属于“水货”,其余众王都是有功于社稷的功臣。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大清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也是最被人诟病的铁帽子王,没有之一。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乾隆皇帝的曾孙,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的长子。作为宗室子弟,他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历任御前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等职,极大地影响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奕劻的出身看起来光彩夺目,实际上已经属于皇室的旁支,还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因此,他从小就开始接触人情冷暖,从小就懂得阿谀逢迎,但对于传统学业却并不上心。
从乾隆中后期开始,大清帝国逐渐盛极而衰,国力开始被西方各国反超。到了嘉庆皇帝,他除了即位之初的“三板斧”以外再无任何作为,任由国力进一步落后。至于之后的道光皇帝,那就更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守成之君,一场鸦片战争使得中国进入到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会。
道光皇帝国事不顺利,家事也不顺利,前三个儿子相继夭折,使得第四子奕詝就成为了事实上的皇长子。不过,他最宠爱的儿子却是第六子奕訢,甚至还准备“废长立幼”传位于此子。
经过深思熟虑,道光帝担心“废长立幼”会引起兄弟相残和政局不稳,担心“九子夺嫡”的历史悲剧重演,无奈决定传位于皇四子奕詝。不过,他实在是太宠爱自己的第六子,故而在册立奕詝为储君的同时还册立了奕訢为亲王,成为大清帝国的特例。据《清史稿》记载:
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即皇帝位,以嗣大统;皇六子奕訢,著封为亲王。
1850年2月25日,忝居帝位三十年的道光终于驾崩,庙号“清宣宗”,安葬于清西陵慕陵。奕詝登基后,不情不愿地遵照了父亲的遗旨,正式册立六弟奕訢为亲王。不过,为了提醒对方谨慎低调做人,为了提醒对方恭敬顺从自己,特地赐号“恭”。
咸丰皇帝向来志大才疏,生平除了好色以外,再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事迹。因此,他十分忌惮奕訢的能力,忌惮这位潜在的竞争者,从来都不允许他涉足朝政,只享受着亲王的虚名。
为了彰显“宽爱仁慈”,咸丰皇帝对于其他的皇室宗亲倒是非常的优抚,属于典型的“远交近攻”。在此背景下,他的远房堂弟奕劻开始不断受益,由辅国将军成为了贝勒。
虽然地位提升了,但奕劻的能力却没有丝毫长进,显然显得那么平庸至极。“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会打开一扇窗”,或许,这句话是对的,最起码在他身上得到了应验。
叶赫那拉·桂祥是满洲镶黄旗的副都统,而奕劻却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他二人因为府邸不远而成为了邻居。按理说,应该是副都统巴结贝勒爷才对,可事实却是截然相反的,因为懿贵妃慈禧。
桂祥是慈禧的三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糙人,奕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攀上了这根“高枝”。由于写得一手好字,他经常替邻居书写家信,终于引起了慈禧的关注,还给出了“荣辱忽焉,皆在圣意”的评价。
1861年8月22日,为了躲避英法联军而逃到承德的咸丰皇帝终于驾崩,享年三十一岁“高龄”。关于他的死因,后世还有一些猜测,但《清史稿》却是这样记载的:
咯疾大作,令取鹿以供,仓卒不可得,遂崩。
临终前,咸丰帝在病榻上托孤于肃顺和载垣等人,要他们辅保自己的独生子载淳即位。同时,他还安排了慈安和慈禧联合听政,要求朝中所有的重大事务都须经两宫太后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两章后方可付诸实施。
咸丰皇帝死前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这样的安排看起来很周到,可以实现前朝和后宫的相互制衡,保证爱新觉罗家的皇权不旁落。不过,由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完全失衡,这场权力的游戏根本无法持续,甚至压根就无法开始。据《清史稿》这样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啥意思?
面对尸骨未寒的大行皇帝咸丰,顾命八大臣很快就敢对着孤儿寡母大声吼叫,甚至还吓得载淳尿了裤子。很显然,领受遗命辅佐新帝后,这八个老头子压根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慈禧太后终于说动慈安太后与自己共同进退,两人决定联合发动政变。经过仔细的筹划,她们发现压根就没有胜算,除了虚无缥缈的尊贵头衔外,无兵无权下贸然政变只会自取其辱,甚至性命不保。
如何才能寻找到强大的外援?
于是,慈禧太后想到了被咸丰压制许久的恭亲王奕訢。通过心腹太监安德海秘密送信,位于承德的慈禧和远在北京的奕訢实现了联盟,准备合力消灭顾命的八大臣集团。
根据满清祖制,大行皇帝的灵柩回京时必须由新帝跪迎。因此,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便要求带领着载淳先行回京准备,从而脱离了他们的控制。
利用这个时间差,奕訢提前在北京积极准备登基事宜,在载淳和两宫太后刚入京就举行了登基大典。待肃顺等人护送咸丰灵柩回京,两宫太后立即就公布了他们的累累罪状,有的被斩杀,有的被流放,史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不仅成为了议政王大臣和领军机大臣,而且还被加封“铁帽子亲王”。任职期间,他不仅成功镇压了席卷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还发起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更打造出了一种国力复苏的迹象,史称“同治中兴”。
眼见恭亲王奕訢如日中天,同样作为“奕字辈”的奕劻却只能眼巴巴看着,看着自己的堂哥权倾朝野。因为,自己除了会阿谀逢迎和见风使舵外,实在没有能力去安邦定国。
随着功绩的与日俱增,恭亲王内心的豪横劲儿也逐渐显现,甚至还对后宫不断干政表现得多有抵触,这是慈禧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在她的暗中授意下,言官御史们开始上疏弹劾奕訢,提到的罪名也是琳琅满目。据《清史稿》记载:
四年,编修蔡寿祺疏奏恭亲王,命大学士倭仁等察奏。
经核实,奏折中的罪名大都属于“风闻言事”,并没有多少真凭实据。可是,慈禧太后却依然借题发挥,下旨免去了奕訢除王爵以外的一切头衔和差事,狠狠地敲打了对方。
深谙权术的奕訢内心明白,这是慈禧太后在故意找茬,目的就是为了逼迫自己服软。可是,他却偏偏选择了硬杠,还动员皇室宗室和外国公使联合向朝廷施压,向慈禧施压。
一番“刀光剑影”后,慈禧太后勉强同意恭亲王复职,但坚决不准恢复他议政王的职位。从此以后,奕訢和慈禧这对曾经的盟友已经面和心不和,幸亏有慈安太后从中斡旋才相安无事。
到了1881年,唯一能制约慈禧太后的慈安太后过世了,恭亲王奕訢从此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他在很多事上都变得犹豫起来,显得有些畏手畏脚。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随着清军“不败而败”,左庶子盛昱将责任全部都归咎于军机处避战求和,联合众多御史们一同上书弹劾。借此机会,慈禧以丧权辱国为由罢免了军机处的所有大臣,除了奕訢,就连宝鋆和李鸿藻等人也被全部罢黜,导致中枢机构军机处关门打烊。
长期以来,一直都追随和奉迎慈禧太后的奕劻终于等到了机会。于是,他与奕譞、世铎等无能之辈得到重用,被任命为新的军机大臣,史称“甲申易枢”。
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关键时刻,奕劻挺身而出支持慈禧太后,还在随后的“己亥建储”中表现积极,坚决支持废除光绪皇帝另立新君。终于,他被慈禧视为心腹并且受封铁帽子王,就此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圈钱运动”。
在众多的贿赂者当中,袁世凯无疑是出手最大方的一个。就任直隶总督之初,他的靠山是领军机大臣荣禄,那时还看不上无权无势的奕劻。
随着荣禄失势和奕劻崛起,袁世凯开始向奕劻“效忠”,他派遣自己的心腹杨士琦一次就送上了十万两的银票。在金钱开路下,他成功掌控了最具战斗力的北洋军权,还掌控了东三省的实权。
为了彻底将奕劻变成自己的靠山,袁世凯的各种孝敬从来没有间断过,基本上“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除此之外,就连庆亲王府的一应支出都由他负责,大到结婚和过寿,小到柴米油盐都不费王府的一钱。
眼见袁系势力崛起迅速,不仅举朝哗然,就连慈禧太后都警觉起来。在这种背景下,以岑春暄和瞿鸿禨为首的倒袁派开始发力,是在奕劻的鼎力支持下才渡过了难关。
获得喘息之机后,袁世凯和奕劻开始向反对派们发起反攻,最终将瞿鸿禨和岑春暄先后罢职。通过这次“并肩作战”,狼狈为奸的二人关系更加亲密,奕劻的儿子载振开始与袁世凯兄弟相称。
1908年11月,统治满清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临终前还使用砒霜毒死了光绪皇帝。在她的安排下,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即位,还任命载沣出任摄政王总揽朝局。
载沣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对付袁世凯,他要为自己的兄长光绪皇帝报仇。可是,庆亲王奕劻却坚决反对此事,甚至威胁道:“杀袁世凯容易,可北洋军造反了咋办”?
最终,外强中干的载沣只好同意放袁世凯一马,仅以“足疾”为由将其赶回老家养病。在河南韬光养晦期间,奕劻仍与袁世凯保持着密切联系,时时为他留意朝局变化,随时准备重新起复他。
随着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都纷纷响应,一举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截至11月底时,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的15个省已经相继宣布独立,大清帝国到了最后的关头。
期间,身为摄政王的载沣却完全调动不了北洋军,奕劻再次力挺袁世凯出山并且敦促朝廷接受对方条件,任命其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并且掌控军政大权。最终,袁世凯如愿以偿获得了足以取而代之的权力。据《清史稿》记载:
隆裕封袁世凯总理大臣并许“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走马上任后,袁世凯立即玩起了“两面派”手法,一面同革命派秘密谈判,一面逼迫宣统皇帝退位。在这一过程中,奕劻再次担任了无耻的帮凶,加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真的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提到贪官,大家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和珅,被查抄时家产总计八亿两白银以上,加之一系列影视文学作品演绎,使得他家喻户晓。事实上,奕劻的贪财程度虽然不能超越前者,但也“毫不逊色”,而且卖官鬻爵的花样和种类更甚一筹。
据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披露,庆亲王仅在英国银行的存款就高达712.5万英镑,其它外国银行的存款尚未可知。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文化名人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的年薪是30英镑,生物学家达尔文购置了一处豪华别墅也不过2000英镑。
宣统退位后,爱新觉罗的皇室宗亲大都移居到了天津,奕劻也不例外。在此期间,袁世凯虽然没有再与他公开往来,但也没有苛待于他。
1917年1月29日,奕劻以79岁的高龄在天津病逝,走完了自己极具争议的人生。虽然大清帝国已经灭亡,但皇室宗亲还是希望死后能够得到谥号,溥仪大笔一挥赐谥号“谬”或者“丑”。
无奈之下,奕劻的儿子载振只好请求溥仪的生父载沣说情,这才勉强改谥号“密”。虽然亲赐了这个满清历史上最差的亲王谥号,但溥仪仍然气愤难平:
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了奕劻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