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狼”利益至上、感情淡漠,往往是反社会性人格者、或自恋型人格者。
反社会性人格者漠视情感、利益至上,试图领导、掌控周围的一切,很容易成为“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陶先
“白眼狼”利益至上、感情淡漠,往往是反社会性人格者、或自恋型人格者。
反社会性人格者漠视情感、利益至上,试图领导、掌控周围的一切,很容易成为“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陶先生先带大家先来看看反社会性人格的形成过程。
反社会性人格的童年往往充满混乱和不安,在承受父母严厉管教的同时,又被父母过分纵容与忽视。
这看起来矛盾,但其实是在一小部分家庭中,确确实实出现的。在这样的家庭里:往往有一个柔弱的母亲,和一个脾气暴躁、甚至可能酗酒的父亲。
说的具体详细一些: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会给孩子制定严厉的标准:“你必须做到xx”,虽然父母与孩子之前没有情感上的交流,但会给孩子足够的物质奖励。
父母倾向于掌控孩子、控制孩子,而不是养育孩子。
偏偏在这个时候,家庭氛围又不安定(酗酒的父亲,和无力保护孩子的母亲)。促使孩子产生了很迫切的安全需求,所以他们急于掌控自己、控制周围环境,希望以此来获取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因为幼年没有体验过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所以他们没有情感体验、或者不重视情感体验。又因为他们的父母经常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和在“危机”环境下产生的掌控感,他们往往利益至上、试图掌控周围的一切。
再来看看自恋者。
自恋者处于不断的评价、比较之中,需要不断从外部寻求认可用来维持自尊,人际关系对自恋者而言只是用来满足自身的工具。
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的内在评价、内在情感,而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具有不在意别人感受的特点,所以也容易成为白眼狼。
在自恋者的早期家庭关系和反社会性人格者相似,但有更多的安全感。
他们的父母往往限定孩子成为医生、律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评头论足”。孩子一旦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失败,往往会遭到父母的指责、遭到父母的直接批判。
只有当孩子满足父母的特定需求,成为某个特定角色(考试的第一名)时,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赞扬。
孩子自身的感受不被父母认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孩子往往忽视自身的喜好。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因为童年时自己的感受从来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他们也会漠视别人的感受。又因为,只有在满足父母需求时孩子才会被表扬,父母只重视自身的感受。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只重视自身感受。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请点赞、关注我、关注“淘”心理。
中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引用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