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北京话,应该是明朝时期安徽话和河北话加上清朝东北的满族话。杂交而成。。明朝皇帝是安徽人后来迁都到北京把京剧也带过来的。北京属于河北省应该是本地方言。清朝时期
将明朝的官话视为北京话,这个误区可能是受到今天的影响。因为今天的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是以北京话,北京语音为基础的,而明朝由于也曾定都北京,所以想当然会以为明朝官话就是北京话。
但事实上,明朝的官话系统是南京话。官话的“官”大约是公共的意思,不是字面的当官者或上层阶级使用的语言的意思。实际上,正是在明朝,才真正了有现代南京话,因为朱元璋是安徽人,想想也不可能以北京话为官话。虽然我们知道,明朝的首都也曾经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但由于各种语音统一,政治统一和古代文官科举方面的原因,南京官话一直流行到清代乾隆时期,保持了长期的霸权地位。
所以,但是来华的传教士,实际学习的是南京话。比如利玛窦发现,明朝人的书面语言与日常谈话中所用的语言(即口语音)差异很大,没有一本书是用口语音写成的,而且这种用文言写的文章是全国受过教育的人都看得懂的,不受各地方言的影响。
从利玛窦留下的资料来看,明代官话是一种pidgin(泾浜)的言语,它和没有浊声声母、入声的北京话相去甚远。传教士们学习这种音系的官话,也可以说明它就是当时官话口语的主流。根据黎锦熙的《国语运动史纲》中的描述,利玛窦、金尼阁等外国传教士研究语音主要依据的是当时的官话口语语音,从他们留下的语音资料来看,明代官话音的许多特点仍保留在现代汉语方言里,尤其是南方方言。
而当今许多学者编写的《现代汉语》教材认为自元朝定都“大都”(即今北京)以后,汉语的通用语一直是北京话。然而,在外国的传教士写的书里,“地道的中国话”却为“纯粹的南京话”。关于这一点也可以参考市川勘和小松岚写的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百年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