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听得懂的方言就是官话,听不懂就不是官话”的描述确有根据,因为官话方言的旧称就是“北方方言”,只不过后期因为有很多南方省份的方言也属于“北方方言”的范畴,继续用“
所谓官话,就是官方语言。官方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各个朝代宫廷里以皇帝的语言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宫廷语言。因为宫廷语言外传,便影响到了都城或都城附近的民间语言。因此便产生了各个朝代自己的官话。
从我国官话方言的分部来看,一般官话都属北方方言。比如中原官话,就是河南话,因为宋代定都汴梁(开封),由中原雅音演变而来;江淮官话,就是长江与淮河之间流行方言,因为明代前期定都南京,宫廷语言影响到淮河到长江一带;西南官话,指的是云贵川渝及陕南、桂北、湘西、鄂西地区方言,产生于于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是江淮官话的延伸。冀鲁官话,是中原雅音发展而成,但因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发音受到北京宫廷官话的影响;东北官话,产生于中原移民“闯关东”加上满蒙词汇发展而来,因此,东北话中带有一些满蒙词汇。兰银官话(兰州到银川一带)主要由历代中原王朝军队守边和移民西北带入。陕西关中方言则属于中原官话的分支。
虽然官话方言有五六种,但从发音上都是北方语音,各地不同的官话方言主要在于声调的不同。不过,一旦官话方言区的人稍加注意,说得慢一些,相互沟通基本没有问题。因此,说判断一种语言是否是官话,是以北方人听懂为基础的。虽是这样说,但每个人的学识和听辨能力都不一样,有的人学识渊博,有天生的语言天赋,各地方言不但能听,而且能学。而有的人,你说普通话不太标准,他都听不懂。
在古代,由于历朝皇帝来自不同的地区,因此,官话都要以皇帝能听懂为原则。由于大部分皇帝都出在北方,皇帝的口音也是北方口音,因此便出现了都城所在地的官话方言。但是,由于我国人文历史主要发源于北方中原,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雅言。雅言是读书人都要会说的语言,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因此,在古代就有《切韵》《唐韵》《广韵》等汉字发音韵书,统一汉字发音。因此,历朝历代宫廷中,大臣虽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都能相互交流,原因就是他们都会说古代普通话—中原雅音。但到明代,只因明朝皇帝朱元璋来自民间,宫廷语言便从过去的雅言演化为较为大众的官话,一直影响到后世。
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是在明代官话的基础上在清代宫廷中发展而来的,属于清代官话的改良语言。其基础为北方方言,语音以北京话为标准发音。是官方认定的,能够普遍通用的语言。因此,被称为普通话。今天的普通话也是我国当代唯一的官话,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能说普通话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