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口音杂异,古代人自然也会意识到交流问题。从先秦开始,政府推行民族共同语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就包括 “正音”。
最早关于标准音的记载,出现在《论语·述而》
欢迎点击右侧关注呦 →
打开今日头条搜索
发兔可以观看视频介绍哦
语言是世间最伟大的发明,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枢纽,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的底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历经数十个朝代,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都有变更,而且国内方言极多,若是将中国的方言加起来,简直就是一部语言天书,任何老外来了都得懵逼吧。那么古代方言繁多,村村有差异,乡乡都不同,古代的皇帝是怎么与大臣交流的,难道有专职翻译或者皇帝精通各地方言?
要知道在古代能读书的人并不多,历朝历代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识字,剩下的有百分之十略懂皮毛,真正精通文字语言的不足百分之十。所以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力,从先秦开始,朝堂就一直推行“民族官音”的举措,从未停止过。但并不是每个皇帝都热衷于推动“官音”,有些可能更喜欢畅游在花丛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
语言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分别是语音、字词、语法,其中语音变化的最快,对于交流的影响也最大。而施行“民族官音”的提前便是规定标准音,虽然推动这项举措的皇帝有不少,但对这方面最为热衷贡献最大的当属雍正皇帝了。
在朝堂时雍正皇帝最反感大臣用方言交谈,他认为这是能力不足的一种体现,所以颁发政令要求所有官员必须学会“官音”,也就是普通话,并且要求各省建立正音书院,让所有就读的学员必须学会官音,不然任你文惊天人也不会让你参加科举,也正是这一举动,让全国上至权贵下至平民也学起了官话,算得上是一位具有远见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