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建于康熙年间,如此险要的环境,古人是如何修建成功的?

这看似神奇,其实也很简单。把建桥的位置选择好,一般要选择江河面比较窄,两岸地基比较牢固的地方。然后就设计好铁索的载重量和承受能力,造此打制出铁链<那个时代是不可能有现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5 05:29:30

泸定桥的建立,确实与康熙有关。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年),四川巡抚能泰上奏康熙,提出“距化林营八十里,山址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1705年动工,1706 年5月15日竣工。能泰在上报奏折中,并非实地了解情况,因此误将大渡河和泸水混为一条河流。能泰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泸水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奔矢激,不可摇舟行,行人援索悬渡。”后又上奏折说:他与提督岳升龙曾察看过地形,在距化林营八十余里的地方,地势稍平坦些,准备在此处建一座铁索桥,以便民众行走,并提请皇帝赐桥名。康熙根据奏折中所说的情况,把大渡河误当做泸水,便取了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桥名。此事在泸定桥东岸的《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道:“桥成……绘图来上,深惬朕怀,赐桥名泸定。”

不过在水流这么湍急的大渡河上根本就没办法修建普通的桥梁,为此只能另想办法,后来有一位高僧提出了意见,他让人们在两岸中间固定一个大竹索,再把很多小竹筒安装到竹索上,最后把铁链装进竹筒里,人们从岸边拉动竹筒,铁链也就被拉到了两岸,这些铁链在两岸被拉直固定,承载起了这个神奇的铁索桥。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