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失败后,康熙想将他全家上百口满门抄斩, 不料却漏掉了一人,这个人是谁?最后怎么样了?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经他被骂为大汉奸,是大汉民族之耻辱,是他引清军入关,导致300年中原遭受满族奴役。也有人称他是英雄,平西川,创佳绩,为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13:44:00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为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同时为避免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不利局面的形成,康熙帝玄烨下令撤藩,将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藩撤除。并将这些藩王的军权、财权以及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政府,以结束其各拥重兵、独霸一方的吊诡局势。

清廷撤藩令下达后,吴三桂震怒异常,不甘心失去好不容易拥有的一切,便阳奉阴违,密谋反叛。同年11月21日, 诸事已准备妥当,吴三桂派人将云南巡抚朱国治当街(清廷派驻昆明的监视者)刺死,正式扯旗造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幌子,发布檄文,明示天下,率军浩荡杀出云南。

大军誓师出发前,为笼络汉族人心,三桂命部属全部剪辫蓄发,改换汉服,并亲自主持祭奠以前被他用弓弦绞死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他还下令军旗全部用白色,马步骑兵全部以白毡为帽,意思是为故明“戴孝出征”。但是,吴三桂本身就是明朝的叛徒,也是亲手埋葬大明的元凶之一,所以“兴明”的口号对广大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么有多大的吸引力,也得不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鼎沸局面,很多人都选择冷眼旁观,所以吴军起兵之初虽声势浩大,但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注定难以持久。

吴三桂起兵之初兵势极盛,大军出云南后沿途攻城拔寨,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好几座重镇,因事发突然,清军猝不及防,连连败退。吴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四川,一路攻湖南,短短半年间,云、贵、川、湘、桂等五省全成了吴三桂禁脔,吴军很快便饮马长江,窥伺中原。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在吴三桂的影响下,尚之信、耿精忠分别在广州、福州举兵响应,至此,“三藩之乱”形成。

吴三桂的兵势强大,给清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他目光短浅,手下又缺乏能人辅佐,没有乘胜渡江追击,直捣帝都,而是长期在荆州、襄阳、武昌、宜昌一线与清军对峙,贻误了绝佳战机,给了清廷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康熙虽然年少,倒也沉着镇定,深谋远虑,在挺过叛军最初凶猛的攻势后,他改变策略,集中兵力进攻湖南,对其他地方则采用分化、收买、瓦解之策,逐步扭转了不利局面。不久,耿精忠、尚之信兵败投降,被诛杀。之后,西北察哈尔蒙古之乱被平定 ,康熙遂得以从容迎敌,他任命图海、赖塔、杰书(康亲王)、岳乐以及汉将赵良栋、蔡毓荣等能征善战之人攻伐湖南吴军,战局开始发生转折。

康熙一反常态,重用汉将,他运筹帷幄,调度有方,清军已从最初的手忙脚乱中恢复过来,开始发起反攻,而吴三桂患得患失,犹犹豫豫,吴军的局势也一步步走上了下坡路。吴三桂已经失去直捣中原的绝佳机会,最终再也没有获得过这样的好机会了。

康熙十七年(1678),清军发起大规模反攻,在湖南接连收复了好几座重镇,并逼降了吴军水师将军林兴珠。

彼时吴三桂已年满67岁,体弱多病,又因长子吴应熊和孙儿吴世霖被康熙诛戮而意志消沉,见兵势受挫,大局不妙,自己已来日无多,便于这年3月23日迫不及待地在衡州( 今衡阳)登基称帝,定国号周,改年号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好歹过了回皇帝瘾。吴三桂本为反复无常之人,他建立大周,自称皇帝,取消了复明口号,终于暴露了其本性和野心,因而更加不得人心,许多将士都很反感他,或各自散去,或投降满清。

“大周昭武帝”吴三桂管辖的国土只有云、贵两省和湘、川、广西之一部分州县。和起兵的第一年比声势日衰,很多所占地盘都被清军收复了。

这年八月,早已病入膏肓的吴三桂在忧急中死于衡州,从登基称帝到一病而亡,仅五个月时间。

吴三桂死后,由其孙吴世蹯继位,他率残部继续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清军击溃吴军,收复贵州全境。十月,蔡毓荣率军攻克吴军老巢昆明,吴世蹯身着龙袍服毒自尽,清军将领将其首级传往京师报喜。清军将吴三桂满门上百口男女老幼尽数诛灭,并将吴三桂的坟墓掘开,开棺戮尸。一代枭雄吴三桂最后落得个满门被抄斩,自己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的可悲下场。

吴三桂有两子,一为吴应熊,一为吴应麒。吴应熊在京为质,又被顺治招为女婿,“三藩之乱”爆发后被康熙处死。吴应麒则在老爹起兵后率马宝等悍将转战贵州、四川、广西等省。三桂败死后,应麒随继位的侄儿吴世蹯退守昆明。但《清史稿》、《东华录》等史籍中再也没有三桂次子吴应麒回昆明后的任何记载。

清军攻破昆明后,灭了三桂满门,按理说,吴氏一族从此绝了后。

据说,清军为了将吴氏一族斩尽杀绝,不仅在全城大肆搜捕,而且还通令全国,不使一人漏网。史料中对吴氏家族中稍有名气的人均有交代,最后无一例外都被清军处死,唯独只有吴应麒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史籍中。吴应麒随吴世蹯退守昆明后便人间蒸发,彻彻底底的消失在历史烽燧深处,身为吴三桂之子,“三藩之乱”的重要将领,清军绝不会轻易放过他,那么,他是怎样成了唯一一条漏网之鱼逃出生天的 ?亦或是在清军破城前早就已经命丧九泉了?吴应麒的最终下落,也成了清前期重大悬案之一。

关于吴应麒的最终下落,有这样一则传闻:吴三桂死于衡州后,继位的吴世蹯退守昆明,其叔吴应麒随他一同前往。

吴氏家族心知大势已去,惟恐彻底失败后遭灭族之祸,为保留吴家血脉,于是让三桂仅存的儿子吴应麒化名潜出昆明城,逃到荒僻的山野间藏匿起来。和吴应麒一同逃亡的,还有其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吴应麒带着陈圆圆等人,辗转来到山高皇帝远的贵州东部岑巩县马家寨,并在那定居了下来。有趣的是,吴应麒的后代繁衍至今,已有两百余户一千多人了,而且全村姓吴,没有一个外姓。据说马家寨吴氏还有一条族规——共同守护家族的历史 ;其家族史只许口口相传,不得见诸文字,以免被朝廷发现,引来滔天巨祸。

2010年夏,在岑巩县马家寨发现了吴三桂后裔(疑似吴应麒?)的坟墓,同时还发现了陈圆圆墓,消息传出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曾赴马家寨考察,以辨真伪。

清史专家考证后认为,吴应麒、陈圆圆墓是康熙年间古迹,应是真的。吴应麒应是马家寨吴氏族人的直系祖先,再往上的“始祖”就到吴三桂了,基本可以认定马家寨吴氏是吴三桂的后裔。

顺着这个线索可以推论:吴应麒随吴世蹯退守昆明后,见战局不利,就悄悄护送陈圆圆躲到偏僻的云贵两省交界处,后来清军攻入昆明,吴氏被灭门,应麒无法重回昆明,只好拖家带口来到山高路险的岑巩县马家寨隐居起来。为躲避杀身之祸,他改名“吴启华”。吴应麒有三子,老大吴世琮(已战死),老二吴世珺,老三吴世珵。他带着陈圆圆和二子(传说还有马宝,故该村取名马家寨)到此荒山野岭间搭建茅舍,开荒种地,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由此可见,清军攻破昆明前,吴应麒、陈圆圆等人已经金蝉脱壳,逃出生天,藏匿在贵州岑巩县大山里,吴氏一脉在此生息繁衍至今,侥幸没有灭绝,逃过了一场灭族惊天大劫......而《清史稿》等史料中详细记载了清军灭吴氏满门的过程,其中唯独没有吴应麒的名字 ,在此似乎也可以找到最终答案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