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城市,是相对于乡村,在一定区域内,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不断繁荣,而产生的具有明显阶级属性的聚居区域。不同于现代城市,古代城市有着更加明显的政治属性,在一定
感谢邀请,城市,是相对于乡村,在一定区域内,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不断繁荣,而产生的具有明显阶级属性的聚居区域。不同于现代城市,古代城市有着更加明显的政治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守护统治者财产的场所。因此,古代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封建社会烙印,但是也不乏有古代美学的光彩。其特点主要有:功能分区明确、顺应自然、重视风水。
功能分区
考古学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殷商时期。从封建专制角度分析,城市的作用在于防御,是统治阶级守卫财产和中央集权的场所,因此古代重要城市都有城墙、护城河等防御体系。统治者居住在封闭的城郭内,需要有完善的社会结构和必要的物质保障,体现前者的是人员结构,承载后者的是功能分区。
古代城市有三大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即皇宫、部员衙门等;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居民区。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出现在战国时期,记载于《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更加追求对称之美和方元之美,并且功能分区十分明确,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确的功能分区成为城市建设的标准模式,学称里坊制。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石作为建筑材料,造型精美、漆色考究,能够完美的融合自然之美,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处世思想。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重要城市的落位无不与自然有关,依山傍水的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横跨黄河的洛阳;虎踞龙盘的金陵,无不体现出自然之博广。在建筑风格上,园艺氛围浓烈,不同于西方古堡,中国古典建筑习惯于融入假山、池塘和花木,对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可见一斑。
注重风水
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古籍《尚书》和《周礼》中就有关于城市规划和风水的记载。周武王认为洛阳是建立陪都的理想之地,对于这里的形势,他曾赞美道:“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
其实“天人合一”之道与注重风水一说是密不可分的。以最著名的刘伯温卜地明皇宫为例,明朝开国之初修建都城,卜地于城东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而在设计阶段,明城墙“北斗”的斗勺位于通济门和太平门之间,而这里恰巧是燕雀湖。为此刘伯温不惜填湖,也要把明故宫放在这个位置,就是从风水和城池设计的角度做出的选择。
古代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从防御设施到实用需求再到美学感受的发展过程,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同时还融入了各个时代鲜明的特色,是中华古典文化传世的无价瑰宝,值得我们去品鉴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