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把道德经第五章全文解析明白吧。道德经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直译:读者仁者见仁
我还是把道德经第五章全文解析明白吧。道德经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直译: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正常,把道德经解析明白,真正了悟老子思想智慧才是关键。本章我的直译是:天地是没有亲疏利害偏废之心的,待万物如待刍狗一样。圣人也是如此,也同样像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而为圣人。天地之间,不就像个风箱那样吗?天地定位,各守其常,天地间浩瀚如空,却不扭曲变形,天不沉于地地也不达于天,万物自然运转,生生不息。无论怎么用语言来解释或者穷尽我的方法都无法给到你“道”,道不在天地圣人能否给与你,而是你要回归守持自己这个本位这个中心这个核心,只有如此才会找到道得到道也可以说这才是道。
经解:1,道不远人,而远道的却是人。本章老子继续说道,而无其他之意,并没有暗示圣人治国之策,更不是要说政令政策去繁从简。把这章老子立意本意都搞错了实在是荒诞不经。
2,“仁”直接的意思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说成是自己与其他任何人的关系,这里的两个人,其中之一是自己,而其他的人都是另外的相对于自己的那个人。如自己和领导、和下属、和同事、和爱人、和子女、和亲朋等等关系谓之为“仁”,相对的另外一个人无论多寡都是另外一个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加之于个人情感社会价值观等就生出仁者爱人,人与人和谐的关系为君子之“仁”,与人为善,互利而无害为“仁”。老子的天地不仁,不是建立在道德价值情感关系基础上的“仁”,仅仅是亲疏远近厉害之意,而无引申的仁慈、恩爱、仁爱之意,仅仅可以观止为无亲无私无偏而已。
3,尤其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天地不仁”,如此谈天说地的人到老子这恐怕是第一人。但老子却述说了天地的真谛,说了实话。这是对天命观神学玄学观直接的批判和推翻。老子这里明确的说明了求天地求圣人不如求自己,人所要寻找的那个“道”是实际上是自己的这个一切的根本和本初,回归守住自己才是识道悟道的正确途径。抓住了自己这个中心,回归到自己这个中心,守持住自己这个中心是求道的核心关键,原本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
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地定位,各守其常,各行其道,自然运转,有序和谐,永不停止。日月星辰亦如是,天不会塌下来,地不会去达于天。正因为各行其道各守其常,才不会天崩地裂,也就是浩瀚的天际或者是宇宙能“虚而不屈”,而且运转自然不会穷极。这才是老子的宇宙观。天地不仁,天地无亲,是以人之道本在于人,这才是老子要说的认识到的根本。
5,这章核心关键词是“守中”,有的朋友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是抓住了这个本章的重点和落脚点,但意义却搞错了或者说是理解偏了,把它理解为“中而用之”或者是“中间”之“中”,取了“中庸之道”,这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以偏概全的。人之本能所做的一切的追求、探索,以至于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而达观,观止于外物观止于一切外象。但老子现在告诉我们最终是要守中。回归到并且持守自己自身这个中心这个本源这个根源这个根本才是识道的正道,才能得道。
这章老子谈天说地的告诉我们识道悟道应最终回归自身、守住自己的本真初心。同时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老子的天地观、圣人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观宇宙观自然观和政治观。挑战了当时传统的天神观念和信仰,所有的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或者说很先进的,这超越了孔子“知天命,尽人事”、“敬天地而远鬼神”等思想。在宇宙观这方面我们未知的还很多很多,如何能如老子“以天下观天下”了悟宇宙的恒常之“道”还很久远漫长。学到老子的认识论抑或是方法论才是关键。我们研究认识任何事物从事任何事业事情都要抓住事物事情的本身这个核心和关键才是根本要务,才能真正的被我们所认知、了解和掌握,才能够在此方面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