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指的什么,不惑又指的什么?

立,是指结婚,完婚,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这个意思。就是对男女感情归宿,有了结局,再不是心念乱飞,执迷不悟,那种愚痴心,得到缓解。
不惑,意思是对夫男女之事,对妻情感和性欲方面形成了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07:20:47

4岁启蒙,18岁立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行,六十而知天命,七十行不逾矩,八十而守寿。

这是说一个人的一生,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功能效应呢,或者是人生规律上的个各阶段,在年龄上的体现。

三岁看老,六岁看大。

三岁的人,看他的行为举止,就知道他老了,会怎么样了。因为三岁的时候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性建立期。

6岁的人,看他的行为举止,就知道他长大成人以后的习性习惯了。因为6岁的时候是人的行为举止习惯建立的时期。以后长期使用这种习惯就成了习气。

所以在中国古时候就把启蒙教育设在4岁。4岁以前的小孩不听调教的,因为他还不能完全懂得大人所说的话呢。

怎样判断一个小孩能调教不能调教,就看小孩会辩论,不会辩论,或者是会抬杠,不会抬杠。当就一件事情可以同大人拌嘴的时候,这个人就进入了可以调教的阶段了。

实际上4岁以后的小孩就开始贪玩了,并且越玩越野,圈子人际关系越来越多,到了12岁就可以拉帮结伙了。所以12岁是小孩子的危险期,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是12岁小孩仍然是贪玩的,以玩为主。即便是闯祸惹祸,也是因为婉儿造成的,并没有什么目的目标的。所以成为懵懂期。也就是什么事稍微明白一点也不完全明白的状态。

12岁以后到16岁就可以谋划一些事情了。也就是会使心眼儿的。但是玩性还是没有改掉的。

所以一个人今后应该干什么怎么干,都是在18岁左右建立的。这就叫做立志。

古代的时候,12岁的小孩子已经不再吃白饭了。也就是12岁的小孩可以自己帮助大人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了。可以因为帮助大人工作而挣到自己的饭钱了。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8岁左右就知道把自己所获的东西带回家,与家人共同享受了。而不是与几个伙伴在野外就给吃掉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古代16岁的孩子基本上都参加工作了。

从16岁开始参加工作到30岁的时候就通晓他所干的事业的门道了,也就是完全进入所干事项的内行了。

因此30岁的人就要往自己家里交钱了。交钱不仅要交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还要交给父母和岳父母的。这就是自立门户。单独的生存生活。只不过一般的说法是成家立业了。实际上就是30岁以前自己的父母不会管自己要钱的,30岁以后必须管你要钱了。

自立门户,除了向父母交钱以外,再到父母家拿东西,就是借了,有借必须有还的。因为这时候自己有自己的家庭了,与父母的家庭是两个家庭的。所以严格的家庭就是借点面粉甚至是针线,也要还的。而不是30岁以前,拿给父母的东西不用还,就是自己的了。

40而不惑,是因为自己在自己所干的事项上,已经是经验丰富,技能是老道的了。从而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不会听别人咋说自己咋做了,而是有自己的主见主意的以及做法和办法的。这就叫做不惑。

现实中人到了30岁就是社会的主力了,也就是不论做什么前沿工作都是30岁人在做的。20岁的时候是学徒,40岁的时候成了师付了,可以指导徒弟们做什么怎么做了。因此具体的工作大都是30多岁的人做的。

而40岁的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就是承前启后的人群。或者说把前辈的经验传给后一辈人的中转者。

50岁的人阅历已经相当丰厚了,并且肢体已经衰老,力量力不从心了。所以要进入管理层,让更多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了。这就是50而行。孔子当年50岁就周游列国,想当官去了。

六十而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能不能当上官,能当多大的官。或者说能带领多少人,带成带不成了。通常情况下,老百姓就是当师傅已经当到师爷的份上了。而能拢住这些徒子徒孙与否,就是带领多少人的。所以有的师爷所带的徒子徒孙比亲儿子还要亲,有的师爷一个徒子徒孙都不在跟前,而烦他远离他了。

行不逾距就是自己的行动,都按照以前的老规矩老习惯办了,不会出格的。也就是每一个举止行动都已经格式化程式化了,从而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套老办法老模式在进行了。有的人能达到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都是重复前一天的样子,不会错一点的。

人到80岁以后就不要管闲事了,守住自己的性命,过好每一天就行了。不论什么事情,让儿子们去做,自己不管不问,只管好自己的身体就行了。这就是为儿孙们省心,不让他们给自己身体操心,就是支持儿孙们了。所以80的人守寿。实际上就是彻彻底底的退出社会活动了,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顾好自己身体就行了。

这就是18岁开始进入社会,到80岁退出社会的过程。而鼎盛时期就是30岁到40岁以及50岁。不过一般人50岁还是40岁和30岁的状态,超不过去的。

明白这些以后人生就可以规划了。

问答看后再在上面留上点啥。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