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文化,离不开“中庸”。为什么中国人崇尚中庸?中庸的逻辑基础是什么?

我认为,中庸之道是以家国和乐,社会安定为基础的和谐理念,是“和为贵”思想的延伸。在人类漫长的进化演变中,对国家的团结统一,社会的长治久安,家庭的和睦相处,都起到很大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17:15:56

如果说中国人比西方人在思想和理智上有所优长的话,那就是相比较西人,国人大多不走极端,不偏执,这无疑得益于中庸思想的教诲。

中庸思想主要来自《中庸》一书。该书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子思。子思先跟从孔子学习,并初有领域,后师从曾子。系统阐发孔子中庸思想的《中庸》一书,先收在《礼记》里,后来朱熹从《礼记》中把《大学》、《中庸》两篇拿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一起定为儒学基本课本:四书。

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子思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他的中庸思想。“中庸”是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是“中和、中正”的意思,“庸”是常、用的意思。“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 论语》一书中,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却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

上古尧帝让位于舜时就曾强调,治理国家要“允执其中”。 周公也曾强调折狱用刑时要做到“中正”。在古代先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后来,子思专修《中庸》一书,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子思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和自然法则,由此把“中庸”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上升到了世界观的高度。

中庸是中国古人留下的大智慧,而且是儒家经典中最为有价值,最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真知灼见,所以做事情不要走极端,适可而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目的是为了人与自然形成双赢局面。在孔子看来,中庸是极难做到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然而颜回做到了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要追求并力争达到“天人合一”的 境界,以仁为本,德行统一,允执其中,不走极端,是国人一直遵循并尽量身体力行的宗旨。例如历史上穷寇莫追的古训,现在对待海盗只驱赶,而非赶尽杀绝,都是履行中庸的例证。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虽然中庸极难做到,然而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尽量接近于中庸的君子。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