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读不懂红楼梦的诡辩。对吗?

首先,题主有这个疑问,肯定是因为特别喜欢《红楼梦》,不希望别人过分解读。我是漫言阿玥,我来回答,献上浅薄拙见。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强调的是每个人解读书籍的角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08:46:36

题主这个分析很可能是在建立在一定环境上的质疑。

我冒昧揣测一下: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反映不同读者由于立场和思想理解不同,对于同一作品会有不同认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原文思想和相当理解基础上,不能说读了红楼梦几百字,然后听听其他人谈论,就自以为专家,高谈阔论起来。

题主说,这种论调,是不是读不懂红楼梦的诡辩,这个不能武断下决定,要分情况讨论。

为了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我将立足“判定诡辩和解读红楼梦”出发,多角度多层次解析。

1.隐形的斗争:原旨主义和自由解构主义?

1.1

红楼梦,在我们当今被奉为四大名著之首,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中国文学中最灿烂的一笔。

这种拔高放大到每个社会角落之中,就会形成一种“原旨主义”:即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是伟大的,后世的再解读就是没读透的结果,总有一个作者认同的主流观点是思想最深刻的,最值得奉作标准答案的存在。

1.2

那么,一旦有了主流的标准,红楼梦其他的学派观点和解读,就自然被认作是“孤陋寡闻的”,“片面而自以为是的”。当然,这些自以为是不同思想流派的人就会搬出这句话: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读红楼梦就是有独到见解,我看林黛玉就是心机女,我看刘姥姥就是一个乡巴佬。”

我们对应也可以给他们起名叫“自由解构主义者”。

于是,你就发现神奇的情况,自由解构者宣扬自己“真.独立思考”,原旨主义者宣扬“真.理性主义”。

2.哈姆雷特:自由的诡辩?

2.1

原旨主义的人强调红楼梦被这么多人推崇是有道理的,任何不起眼的细节都有不可思议的地方,看到那群自由人抱着自己的成见看红楼梦,什么也不会学到。

基于这种立场,他们读红楼梦就是一种钻研,不断突破自己立场放在红楼梦环境中揣摩,到底什么是合理的 。

他们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思考,最后形成自己对于红楼梦世界的价值体系,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有残缺的,但是一定是付出心血的,至少在原旨主义人眼中是“自己深入到一定境界的结果”。

于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成就,维护红楼梦的原本意义,细致入微的考察研究,试图证明有一个标准答案。

这种原旨主义的代表,包括欧丽娟老师在内的几位红学家。

欧丽娟老师,强调读红楼梦就是一门设身处地的修行,内化到贾府的世界之中,而不要用今天价值观去评判当时的人。

2.2

你说原旨主义者们批判很多当下的人对么?我觉得是相当有理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错,但是,“一千个读者眼里的哈姆雷特”有多少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而不是凭只言片语和社会舆论下自以为的“哈姆雷特”呢?而且如果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对红楼梦的见解是值得尊重的,就拿出一些不经过深入反思和时间酝酿的观点,是不是不负责呢?

针对这个情况,原旨主义们,就指出“粗浅读自己以为的红楼梦,最后拿读者思想自由辩护,那就是诡辩论者。”

我们不否定,自由独立思考的重要,但是这种自由不是脱离实际的“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自由,这种独立不是脱离教育借鉴的“我只听我自己的观点”的独立,这种思考不是脱离科学检验的“我想什么就一定要得到大家肯定”的思考。

比如,长久以来,貌似主流的取向一直在“扬黛抑钗”,很多自由解构的人就会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跟风一起说黛玉多么凄惨美好和薛宝钗多么势利,要么就武断认为黛玉是理想和诗的韵味的,宝钗是现实和生活的圆滑的。

更有更多的自由解构的人,举起反对大旗,说薛宝钗才是主角,林黛玉是非常不成熟的丫头片子,又从传统价值等等论述半天。

可以说,原旨主义在很多方面是突破了局限,很大程度上批判了“一千个的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背后很多没读透的人的自我辩护心思。

3.一千个读者岂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3.1

那么,原旨主义推崇的“红楼梦就要深入从作者角度认真地读”和“抛开价值判断”是绝对完美无缺的?一定是对的么?本身就和诡辩没有关系了吗?

或许并不是。

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

“批判诡辩”的“志士”们,并不代表本身不会是诡辩者,“诡辩者内部也会相互指责互相为诡辩者”。

原旨主义者的方向是对的,是抛开自己的偏见,比较客观理性地分析红楼梦。

但是偏见完全抛开的本身是不是一种偏见呢?

3.2

红楼梦的世界是几百年前的世界,而我们读红楼梦,一是要读懂当时的社会,二是为了给今天的我增长见识,用以改造社会。

所以,在有目的性的阅读和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来偏见,而如果把这种不可避免的偏见当成“必须远离,我会克服”的东西,那么自己就会认为“我已经摆脱了偏见,我不是诡辩论者”的辩护。

这样,举个例子。

原旨主义者,往往是证明答案,所以证明了答案,就会陷入“它是对的,不能让其他人质疑”,因此,“为了维护原旨主义的推论结果,在很多不确定是否赞同我观点的人眼前,我就会更加努力证明我的结果是对的,理由就是我是原旨主义”。

3.3

所以,比如分析林黛玉性格一面时候,原旨主义一开始是非常耐心地从每个细节,每个角度,多认识思考林黛玉。主流说林黛玉是感性的,原旨主义就深入文本讨论有无理性的一面,主流说林黛玉是耍小性子,原旨主义就探讨耍小性子到底是撒脾气还是灵活拆招,除了耍小性子,林黛玉有没有智商超群,管理和办事能力超群的时候。

但是,当结论总结出来后,就会陷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即我的观点是付出多么多么心血得来的不易成果,非常客观理性了,非常全面具体了。

假设,这时候有个人来说“林黛玉是感性的”的时候,原旨主义者就会暴躁,不安,摆出自己曾经的理论和分析,证明“林黛玉不仅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有治世才干的”,由于这是封闭的观点,很可能人家拿出更多其他证据来打开新思路的时候,原旨主义还是固步自封,总是以为自己拿到了世界上最全面最理性最完美的答案,其他都是错误的。

当原旨主义者,陷入封闭的分析和结论的时候,就暴露出来“更加自圆其说而不是主动释疑”的顽固,这种顽固,最终会导致他进入“自我证明的诡辩”。

ps:

我的这个“原旨主义会封闭,走向诡辩”的论断,不一定是绝对的,不是要和一些“原旨主义”者们杠,但是力图给大家展示“原旨主义背后陷入诡辩的关系”

4.再创造主义眼中的“哈姆雷特”

4.1

既然,“一千个的读者有一千个随便的人当哈姆雷特”是片面的,“一千个的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也是存在不合理成分的,到底有没有一个更加令人信服的“”哈姆雷特观“呢?到底怎么样才不会认为是没有读透,走向诡辩论呢?

有一种再创造主义提出了属于他们的观点:

”保留基本元素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时代的观念“

4.2

再创造主义比较有典型性的是大话西游对于西游记的改编创作。

大话西游相对于西游记,多了一层宿命论,不管如何的折腾,如何的被其他事情纠葛,最终的结局还是进入了西天取经的道路。

但是二者有归于一致的思考:

佛性可以看成救人,救己、救世界的方式。人间多苦,人间多负累,佛法才是渡过苦恼到达彼岸的一叶小舟。那层浓厚的佛性意识也是编剧不愿意改编的。有了情的孙生出了许许多多的烦恼,情虽然美但负累了孙。既然是负累,孙又不得已放弃。情感折磨着孙,他彻底皈依佛法也被笔者认为是佛拯救了他。编剧讲的是情,但是拯救一切的依然是佛,帮助所有人脱离苦海的也是佛。

情节可以不同,人物和内容却多少有影射,

主旨可以不同,思想倾向却有呼应共鸣,

再创造主义人眼中:

原著是再创造的最重要源泉,其中哲学内涵和思考才是最值得借鉴的方面。

4.3

红楼梦一直是经典,在影视方面也是一直保持着原旨主义的态度:

1944(一说1945)年电影《红楼梦》

19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

1989年北影版《红楼梦》

然后是经典的87版红楼梦和10版的新红楼梦

这几部作品从始至终,没有进行太大的思想创造改编和重新规划,可能在再创造主义眼里,也是一种缺憾把。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写下你对于红楼梦像西游记和大话西游那种再创造的态度,支持还是反对呢?

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