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试答
两周前,我在头条文章中发了“学而时习之释疑”一文,平台推荐四千多次,阅读只有二十几人次,现在题主问道这个问题,我就把文章复制过来回答你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释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篇第一段,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乃至每个人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这就是人要学习,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事,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高兴么?
学而时习之,是“知”与“行”的关系。《论语》强调学习,“学”是弄清弄懂,是为什么做,让你明理,“习”是运用于实践,是怎么做,是检验你“学”的手段,“学”道而不“行”道,不叫学习,“行”道而不“学”道,也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学习。
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习的一生,他从15岁立志学习,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发愤求学,常常是废寝忘食,一旦在学问上有所获益,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为终身不倦地学习,他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