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年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个千余年大谎言。你认为呢?

柳下惠“坐怀不乱”,这是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大圣人柳下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途经破庙避雨过夜时,偶遇到同样在此避雨的年轻女子,女子衣着单薄,北方半夜寒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9 07:02:43

柳下惠“坐怀不乱”,这是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大圣人柳下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途经破庙避雨过夜时,偶遇到同样在此避雨的年轻女子,女子衣着单薄,北方半夜寒冷的气温,很可能会将年轻女子冻死,柳下惠为解救该女子,解开自己的外衣,将女子抱在怀中,以自己的体温为女子驱寒的故事。有人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荒郊野外,孤男寡女独处,肌肤相亲,却没有发现非礼和越轨的动作,认为这是一个骗人的谎言。其实,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虽然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其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推测事故的真实可信。

故事的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特点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社会群体,或者说社会阶层,他们就是“士”。这个群体虽然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而且大部分人的地位还比较低下,但他们大多人有学问有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他们或者著书立学,以思想影响一个时代,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或者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自己的政治才能改变一个时代或社会,如商鞅、许行、苏秦、张仪等,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有大部分人,虽然不能成为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世人所熟知,但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坚守着大家共同的信念和操守,从不违规,也从不越矩。

这一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执念,自己心中认定的观念或思想,就一定会去实施或遵守,挡得住诱惑,抵得住欲望,即使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柳下惠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年轻女子坐于怀,而不乱于心、不动以行,不生杂念、不动淫欲,对于常人也许有点难,但对于一个士,这并不难做到。

故事的人物背景

故事的主人公柳下惠,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名获,字子禽,又号柳下季,主要生活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年代在孔子和孟子之前,是个大圣人,也是被孔子和孟子非常推崇的人物。孔子在《论语》中称他为“贤人”,孟子在《孟子·万章下》称其为“圣之和者也”,称之为和圣。一个被儒家大佬孔孟所崇拜的大圣人、大贤人,其所做所为,一定是常人所不能比拟和想像的。

还有一点需要申明的是,柳下惠不是因为“坐怀不乱”这件事才成为了贤人、圣人,而是因为是贤人和圣人,才发生了“坐怀不乱”的故事。一个贤人和圣人,与常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自我的克制能力和抵御自身欲望的能力远远高于常人、自律和自制力非同常人。柳下惠是如此,后来者王阳明是如此,再后来者曾国藩也是如此。曾国藩早年的时候,遇到年轻漂亮的女子,心中不免动了邪念,或者多看了几眼,仅仅是邪念,完全是发乎情止乎礼,但曾国藩却并没有饶恕自己,日日检讨反省自己,当成重大的罪过看待。虽说“食色性也”,对于常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圣人贤人来说,是绝不会越雷池半步的。

故事的环境背景

抛开士,抛开贤人圣人不说,单说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是生不出邪念、动不了淫欲的。俗话说“暖饱足而思淫欲”,只有避免了饥寒之苦,才会生出男女的欲望来。柳下惠当时所处的环境,北方的数九寒冬,夜间的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在一个只能遮雨却不能挡风的破庙里,没有任何御寒之物,只有身上的几件单衣,完全有被冻死的可能。这也是柳下惠冒着损害自己的一世清名,也要裹女子入怀的原因。试想,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两个靠体温求生存的人,即使是常人,还生得出邪念、越得了轨吗?

柳下惠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坐怀不乱”,更在于他不顾自己“士”的清高,不惜自己圣人的名誉和清白,也要救人助人的人性光辉!所以,后人就不要再质疑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真实性了,就凭他愿意裹女子入怀的崇高和无私,就值得后人敬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