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珍珠花钿妆吧。贴两腮叫面靥最早是以代酒窝,花钿以珠翠贴额,额头两边的叫斜红!在面颊两侧和鬓眉之间用胭脂和红颜色颜料勾勒两道弯曲的痕迹,模仿天边消逝的彩霞,都是唐代极为流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明代女子是如何梳洗打扮的。。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点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化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闻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日伴花眠!
——唐寅《妒花》
女人的化妆雅称“打扮”,又可以称为“装扮”。宋人黄公绍有诗云:“朝了霍山朝岳帝,十分打扮是杭州。”这“十分打扮”四字,写尽了杭州的美不胜收,从中也体味出打扮对美貌呈现效果的重大意义。明代胡宗宪幕僚沈明臣有词:“女儿装扮采莲来。”宋代诗人何应龙《有所见》也道:“沈不着画罗金缕衣,寻常打扮最相宜。春风燕子楼前过,飘落梨花雪一枝。”古代女子化妆,用粉敷面,用黛填额画眉,粉黛就是指美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所以说,一般女子还真不能不打扮,除非长相特别得不一般,如嫫母、无盐、宿瘤、孟关、阮氏、黄月英这些历史上著名的丑女,贤能胜过了一切美貌,再美的装扮、再珍贵的胭脂在她们那里都成了“俗物”。不过像贾南风这样的不良丑女,倒也验证了“丑妇多作怪”的古训。明初,马皇后生活简朴、素颜淡妆,但很关心士人妻子的装扮需求,经常赐给一些生活拮据的读书人家“花粉鞋步钱”,弹指之间不知为皇帝丈夫收纳了多少士心民意。明代妇女化妆,名色繁多,女人们穿衣打扮母女沿袭,变化也不会太突兀。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风气的变化,新的样式也层出不穷。
面妆
最早的面妆就是在脸上涂染红色,一开始用天然的赤铁矿,后来用朱砂。大约到了汉代,人们学会了种植红花。红花是菊科植物,开花的时候殷红一片,十分艳丽。采摘下来之后,经过提取,就可以做成胭脂。在胭脂里加入牛髓、油脂等,就做成了胭脂膏,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中都曾记录有红花种植和提取红色素的方法。
“胭脂花粉”固定搭配,涂胭脂之前,用妆粉打底。妆粉主要用铅粉和米粉。明代有用紫茉莉花仁提炼成的妆粉,雅称“珍珠粉”,用玉簪花与胡粉混合成的是“玉簪粉”。 明末秦征兰《天启宫词》里有“与玉簪香粉蒸初熟,藏却珍珠待暖风”之句。因为珍珠粉遇到西风会变干燥,所以秋冬不用珍珠粉,用玉簪粉。玉簪花过了冬就失去了香味,所以到了来年的立春之后就不用了,开始用珍珠粉。这两种妆粉由明熹宗张皇后从民间带进宫中,风靡一时,但是由于崇祯皇帝不喜欢宫眷涂粉,每次看到后宫们施粉太重就会无奈地笑道:“活脱像庙中鬼脸。”因此,明末宫中也时兴了一阵淡妆。高档妆粉都会进行深加工,加入香料、辅料,如珍珠粉等,既能用来化妆,又能起到护理的作用。
明代有一种流行的调粉方法,那就是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中提到的“鸡子粉”:“今熬制熟鹅膏,和合香油,和粉匀面,发光泽而馨。”先将熟鹅膏与香油混合均匀,再用这种油性的面脂来调粉。《金瓶梅》二十九回提到的“将茉莉花蕊儿搅酥油、淀粉”,也是粉与油混合的常用的调粉方法。这样混合使用之后,脸部会更加光泽、滋润。
一般妆粉都是一层一层涂上去的,用粉扑的比较多。粉扑多为丝绵制品,也叫香绵、绵扑。
古代女子盛粉的妆奁中有时也会养着绿金蝉,绿金蝉其实就是背壳闪闪发出金绿色光的金龟子(学名“铜绿丽金龟”),称之为养粉。
明人陈铎写了一首《胭粉铺》歌,描述了城市中专门卖胭脂花粉的店铺,不妨引述一回:
铅华光净蜡膏新,闺阁传闻,农妆常见倚衙门,休错认;金马记来真。
花容月面添风韵,更休提樊素樱唇。
粉晕妍,脂香润,古来曾论,红粉赠佳人。
明·陈洪绶《对镜仕女图》
明朝女性崇尚妆容打扮。清晨起来阳光明媚,美丽婀娜的仕女对着菱花镜子用香粉和胭脂装扮容颜,颇有浪漫的生活情趣。
眉眼妆
《诗》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盛况,刻画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描写细致,比喻新鲜,以致清人姚际恒由衷感叹:“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这一幅妙绝千古的“美人图”,留给人们最鲜活的印象,是那倩丽的巧笑,流盼的美目,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当然还有“蛾眉”。
明人高应有一首《怨别》歌曲,描摹妇女相思之苦,就有关于眉妆的记载。歌曲道:
柳花杏花飞满茶藤架,三春魂梦绕天涯,眉淡了无心画。待月弓鞋,偷香罗帕,这情思岂是假?若他负咱,天也难甘罢!
眉的样子,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有的人天生眉毛细长,不必修饰,而有的人先天粗短,需要修饰。明代《新编百妓评品》描写了一个浓眉的妓女:
半额翠蛾,扬效东施,柳叶苍,春山两座如屏障。刀剃了又长,线界了又长,萋萋芳草。秋波涨,试晨妆,巧施青黛,羞杀那张郎!
明代女子喜欢画细长的柳叶眉,如唐寅的《王蜀宫妓图》。从明代多位皇后画像中多见稍弯且细的娥眉,只有孝定李太后类似八字眉。彼时以细眉为美,若是浓眉,则须修眉。修眉的方法或用线绞,或用刀削。修眉之后,方可画眉。画眉最早用黛石。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有记载:“西堂村而北,曰画眉山。产石,墨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亦曰黛石也。”在《红楼梦》“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宝玉引用《古今人物通考》形容林黛玉:“‘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这便是林黛玉名字的由来,“黛”又与画眉相关,所以宝玉调侃用“颦颦”给她作表字。后来,用来书写的油烟墨,也逐渐被用来画眉,比古老的黛黑之墨更为精致,由此出现了专门制作的画眉墨,还有铜黛、青雀头黛。铜黛就是绿色的铜绿,青雀头黛大概是深青灰色。原产于波斯的螺子黛(青黛),可以画出青蓝色眉毛,极为珍贵。
要说画眉简单,那也很简单。剪取油灯灯芯上的灯花(雅称“兰煤”)就可以画眉。唐代司空图《灯花》诗有句:“剪得灯花自扫眉。”老而柔韧的柳枝儿烧过,就可以充当画笔。无非是眉头画得深,眉梢画得浅。要说画眉复杂,那也很繁琐。张潮写过一段文字:
古之美人,以眉著者得四人焉。曰庄姜、曰卓文君、曰张敞妇、曰吴绛仙。庄姜螓首蛾眉;文君眉如远山;张敞为妇画眉;绛仙特赐螺黛。由今思之,犹足令人心醉而魂消也。然庄与卓质擅天生,而张与吴兼资人力,二者不知为同为异。春秋之世,管城子尚未生,庄姜之眉自非画者。第不知文君当日亦复画眉否。汉梁冀妻孙寿作愁眉,啼妆龋齿,笑折腰步,京都人咸争效之。其后,卒以兆乱眉之所系如此。大丈夫苟不能干云直上,吐气扬眉,便须坐绿窗前,与诸美人共相眉语,当晓妆时日为染螺子黛,亦殊不恶。而乃俱不可得唯日坐愁城中,双眉如结,颦蹙不解,亦何惫也。西湖徐野君先生,风流倜傥,为文士中白眉所著。《十眉》《十髻》两谣摹写尽致。点染生姿,捧读一过,今人喜动眉宇,手不忍释,乃知名士悦倾城,良非虚言也。先生著作颇富,其《雁楼集》久已传播艺林。予生晚不获。登其堂,而浮太白,以介眉寿。仅从遗集中睹其妙制耳,前辈风流可复见耶。
文中提到的“十眉”,分别是:娥眉、翠黛、卧蚕、捧心、偃月、复月、筋点、柳叶、远山、八字。关于“十眉”的名号又不一样,明代徐士俊撰《十眉谣》:
一、鸳鸯。鸳鸯飞,荡涟漪;鸳鸯集,戢左翼。年几二八尚无良,愁杀阿侬眉际两鸳鸯。
二、小山。春山虽小,能起云头;双眉如许,能载闲愁。山若欲雨,眉亦应语。
三、五岳。群峰参差,五岳君之;秋水之纹波,不为高山之峨峨。岳之图可取负,彼眉之长莫频皱。
四、三峰。海上望三山,缥缈生烟采。移作对面观,光华照银海。银海竭,三峰灭。
五、垂珠。六斛珠,买瑶姬。更加一斛余,买此双蛾眉。借问蛾眉谁与并,犹能照君前后十二乘。
六、月棱。不看眉,只看月。月宫斧痕修后缺,才向美人眉上列。
七、分梢。画山须画双髻峰,画树须画双丫丛,画眉须画双剪峰。双剪峰,何可拟。前梅梢,后燕尾。
八、烟涵。吾语汝,汝作烟涵,侬作烟视。回身见郎旋下帘,郎欲抱,侬若烟然。
九、拂云。梦游高唐观,云气正当眉,晓风吹不断。
十、倒晕黄者檀,绿者蛾,晓霞一片当心窝。对镜绾约覆纤罗,问郎晕澹宜倒么。
眼妆是通过描画眼睛四周的线条来达到美的效果,也包括眼窝和眼皮上的色彩。把眼梢的线条画深就会带来立体感,同时让眼睛看起来显得更细长,就会产生一种眼波之美。明代陈端生《再生缘》里的“低攒淡淡双蛾晕,半合盈盈两凤梢”,写的是半闭的眼睛,凤梢下的盈盈眼波。传统女性眼睛的美以拥有一对细长的丹凤眼(凤目)为最,为了追求这个效果,化妆的时候就要把眼睑的线条画深画长。
眼妆中还有不常见的啼妆、泪妆。啼妆是用白粉轻轻扑染眼睛下方,造成哭泣之后的痕迹。在眼角上点白粉,好像泪珠在飘,就是泪妆。因为这样的装扮通常带来忧伤的感觉,所以被认为不祥,也就不常见了。
女人装扮还有很多,如点唇、指甲妆、香佩等,都是构成中华传统美文化的重要内容。
明·唐寅《吹箫图》
从唐寅画笔下吹箫女的形象中可以窥见明朝人对女子眉毛的钟情。人们认为纤细修长的眉毛是美的标志,因此女子们纷纷将眉毛修成蛾眉或柳叶眉,以彰显姿色。
至于问题,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