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没有征服日本?若日本不投降,日本会遭遇更多原子弹轰炸吗?

会!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小男孩”跟“胖子”没有征服日本,美国会立刻生产新的原子弹,然后将它投到日本。这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至于原因咱就往下分析。
抛去原子弹不讲,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03:06:15

日本投降的原因,就是长崎广岛各挨了一颗原子弹,死了十几二十万人。但事实上,这两处死得日本人,还不如李梅轰炸东京的时候死的人多:两千吨燃烧弹扔下去,四分之一东京变成了平地,十万人成了烤羊腿和水煮肉。可是日本人被从没见过的原子弹吓怂了,赶紧向美国人磕头求饶——这不能不令人遗憾,日本当年实际是可以再支撑一下的,因为美国可能就那么两颗原子弹,第三颗还不知道什么时候造出来呢。

当年第一颗两万吨TNT能量的原子弹扔到了广岛。其实现在看来,两万吨TNT能量不算太大,比现在最小的原子弹都小,盟军一天可以扔到日本头上的炸弹就不止两万吨。可是“集束手榴弹”总是比一个一个扔的效果好,这两万吨TNT能量瞬间爆发,核心区能产生6千多度的高温,什么人都会瞬间气化,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这一下子汽化、融化和烧死了四五万日本人,加上当年慢慢死掉的,有个十多万。 日本高官有高级防空洞,当然毫发无伤,他们居然在挨炸后站出来继续骗人:这是一颗陨石掉下来了,偶然事件,大家别怕,准备跟美国人决战! 于是第二颗原子弹扔到了长崎,又搞掉了两三万。

其实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坚持不多长时间了,他们叫嚣的“一亿玉碎”,实际就是个笑话——日本当时只有七千多万人口,还包括不会爬的婴儿和行将就木的老人。不要说“玉碎”,就是砖头瓦块都凑起来,也不够一亿。他们之所以打肿脸装胖子要“一亿玉碎”,实际是向盟军施加压力,想有条件投降,而这个条件,就是不要审判战争罪犯,说白了,也就是日本高官要用老百姓的性命做筹码,换取个人逃脱惩罚。

对付“一亿玉碎”,盟军其实是有办法的。第一个办法很常规,就是地毯式轰炸,在此前的李梅轰炸中,已经让日本近一半城市、五十万军民化为焦炭,现在麦克阿瑟手里能调动的有42艘航空母舰、24艘战列舰、400艘驱逐舰,各种轰炸机、战斗机不计其数,也不用派出地面部队,这些战舰飞机把日本四岛一围,每天不干别的,就往他们头上扔炸弹,一天不投降就扔一天,一个月不投降就扔一个月,一年不投降就扔一年,反正就剩日本本土这一块骨头了。而且这个小岛国已经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饿他一年就死光了,烧上一年,日本就会变成一块大玻璃。

可是当时盟军参战各国都想早点结束战争,好把人力物力撤回国内休养生息搞经济建设,最后还是要登陆作战。

当时苏军攻克柏林伤亡三十多万人(阵亡8万受伤27万 ) ,麦克阿瑟算计着要是登陆日本本土作战,怎么也得伤亡五十万人(在麦克阿瑟眼里,日本全国剩下的战斗力比柏林也强不到哪去),这代价太大——好不容易马上取得最后胜利了,大家还得回家过好日子呢,一个美军换一万条日本命都是亏本买卖,不干! 于是第二个办法出来了。这个办法是手下军官想出来的:既然日本人总是使用生化武器攻击别国无辜百姓,那我们何不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日本就屁大一点地方,把缴获来的生化武器都扔上去,他们就亡国灭种了。

如果日本再坚持一下,那么李梅还可以继续往下扔燃烧弹,而英国人也给日本准备了一份大礼。

英国人给日本准备的这份礼物,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做“大满贯”,当然,他还有一个更通俗一点的名字,叫“地震波炸弹”,是英国天才科学家巴恩斯沃利斯研制出来对付纳粹德国的。这种炸弹重达十吨,直径一米多,高度超过八米,第一次使用就引发了一次六级地震——而且是在很少发生地震的德国,一枚“大满贯”“地震波”炸弹,在偏离目标的情况下,还是炸毁了德国阿恩斯贝格市的铁路高架桥——除了六吨多高爆炸药的威力,更重要的是炸弹爆炸引起的六级地震。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建造的兼顾大铁桥,就这么变成了一堆扭曲的麻花——弹坑里面的积水都可以养鱼了。

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制造了数不清的地震波炸弹,但却只投下了四十多枚,因为德国值得这种炸弹轰炸的目标实在太少了,而且德国地壳构造比较稳定,引起的地震都是小规模的——大家都知道,用锤子砸橡胶和砸玻璃的手感是不一样的。

美国人发现了地震波炸弹的奇妙之处,他们也开始效仿研发除了同样重达十吨的地震波炸弹,而且还装上了穿甲弹头,可以钻透钢筋混凝土工事,在更深层的地下爆炸,其引发地震的威力更大。而日本的地质构造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正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一旦地震,还会引发海啸、火山爆发。只要地震波炸弹投的地方对了,那么顽抗到底的日军就会知道什么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了。

大家都知道,当盟军拍灭了德国和意大利之后,已经取得了地球的制空权,轰炸机想飞到哪就飞到哪,而且日本的战斗机和高射炮已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了,而当时的苏联也摩拳擦掌,在干掉百万关东军后还意犹未尽,也准备用压箱子底的大炸弹好好“犒劳犒劳”日军——这么多大炸弹投下去,如果不是提早上演“日本沉没”,那才叫咄咄怪事呢。

只可惜这一切都被一纸偷换概念的“终战诏书”破坏了,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挨了两颗原子弹的日本咋就不再坚持一下呢?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继续欣赏李梅在东京上空“放烟花”,也能看到英国“大礼”带来的良好效果: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那才真是千载难逢的自然奇观,毕竟很少有能能够看到富士山爆发,岩浆横流……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